
南投縣信義鄉雙龍村有位八十多歲的布農族老婦人,她是目前全村中「碩果僅存」、會織「十二杆」的高竿織婦。在她的傳授下,布農傳統的編織、染色技藝,又有了傳承下去的希望。
我們由台北南下到彰化縣二水,再從二水換搭集集線小火車到水里,再從水里搭客運上雙龍。水里到雙龍的小客運一天只有三個班次,非常不方便。
眼看發車時間已過,卻依然不見車子的蹤影,賣票的老伯急得滿頭大汗,咒罵著騎上腳踏車四處尋找司機。苦候了近一個小時,司機終於紅光滿面、略帶酒氣地趕來。車子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駛約三、四十分鐘,經過仁和、地利等村,最後來到布農部落——雙龍。

宗教信仰已成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份。古月女與丈夫、兒子(右一)在用餐前閉目禱告。(林盟山)
雙龍之寶
這是一個晴朗的星期天,雙龍村的天主教與基督教堂分別傳出了悠揚的歌聲與歡笑聲。我們逢人便問,但村民對彼此的漢名並不熟悉,憑著門牌號碼,好不容易找到了老織婦的女兒谷秀虹家。而我們要尋訪的老織婦正坐在女兒家門庭上,俐落地編織著。
老太太見客人來訪,笑著點頭,口中吐出一串串的布農語。老太太不會說漢語,透過女兒谷秀虹的介紹,得知老太太的布農名叫ABIN,漢名叫谷月女,今年已經八十多歲了。
一旁谷月女的女婿松萬金告訴我們,老太太現在是全村年齡最長的老長輩,「就像是雙龍村的寶一樣!」
就編織技藝而言,谷月女不但是「雙龍之寶」,可能還是「布農之寶」呢!
谷月女的編織技藝不僅在信義鄉幾個布農部落的編織比賽中得過三次第一;她所編織的衣裳還曾經「外銷」日本。
「六、七年前,日本人到台灣來找原住民的傳統編織品,後來找到我媽媽,他們拿線請我媽媽織布農的衣服,做一件台幣一萬塊,那時候,我才跟媽媽學編織賺錢……」谷秀虹說,後來那個日本人被搶劫的流氓打死了,沒有繼續訂衣服,母親也病了一陣子,因此編織工作停頓了好長一段時間。
而今,雙龍村在雙龍國小幾位有心老師的帶動下,成立了「布農文化發展協會」,並發起一連串的「尋根活動」。如:帶領族人重回老部落、組織八部和音團、成立文化資源室……等等。而恢復傳統的布農編織技藝也是重要的活動之一。如此一來,谷月女便成了編織方面獨一無二的傳授者與「顧問」了。

谷月女早年喪夫再嫁,她的第二任丈夫是編竹籃的高手。(林盟山)
開工前先禱告
一大早,谷月女就拄著柺杖,步行來到僅數百公尺距離的谷秀虹家中。吃過早飯,打開鋪在門外的塑膠布,準備好織具,母女兩就開始一天的編織工作。附近幾位正在向老太太學編織的歐巴桑,也先後加入編織或拈線的行列。
除了義務傳授村中有興趣學編織的婦人,雙龍國小成立的編織班也聘請谷月女擔任顧問,谷秀虹和幾位學成的歐巴桑則擔任老師,在星期六下午到學校教孩子傳統織藝。谷月女偶爾也會去學校跟孩子們一起編織。
布農傳統服飾最大的特色,是男性服飾中具有口袋功能的胸袋(布農語:KULIN),男性服飾為白底加花紋,主要花紋在背後;女性衣飾以黑色為主,據布農的說法是:因為女性「天生有罪」,不能穿花花綠綠的衣服。
布農傳統服裝的作法,是將左右兩片分別織好,在背後縫合而成。編織一件衣服所需的時間因人而異,動作快如谷秀虹者,大約一星期可完成;不時要停下來休息的谷月女則大約要花二星期的時間。
傳統的布農編織分繞線與編織兩個程序。首先先決定織物的長短,在一個有十三個洞的量具上找到適當距離,插上幾根木棒,然後依序繞上所需的不同色線。
谷月女謹慎地丈量衣服的大小,固定好繞線的棒子後,閉上眼睛,口中開始念念有詞。女婿松萬金解釋,每次開始繞線以前都要禱告,祈求上帝讓她工作順利。
一番虔誠的禱告後,谷月女開始繞線。她笑著說我們是最幸運的,因為許多外來向她學編織的人,都沒有機會看到她從繞線開始的過程。看她有條不紊地繞著,既不需要草稿,也不用打樣,衣服的藍圖已在她的腦海之中。

為了製作布農族的傳統麻線,谷月女家人到老部落將苧麻移植回村中種植。(林盟山)
手腳並用
雖然右眼在工作時曾被樹枝扎傷,但谷月女的左眼仍十分靈光,穿針、數線都難不倒八十幾歲的她。
繞好線,衣服的經線部分完成,接著將線移到織具上,就可以開始編織緯線了。
傳統的布農織具是以梧桐樹為材,因梧桐重量較輕,操作起來較省力。織具相當簡單,一個木箱加上幾根木杆、一條固定的腰帶、一個繞線的梭,如此而已。編織者平坐在地上,利用手、腳操作織具,就能編織出一件件堅固耐用的衣服。
谷月女說編織最困難之處在花紋。花紋的困難度與杆數成正比:一杆織出來的布只有一層,兩杆才能織出裡外兩層,織小花要用四杆,中花要八杆,大花則要用到十二杆。
松萬金指出,曾有東海大學的研究生來向谷月女學編織,他們學會了四杆的編法,回去後將花紋輸入電腦,希望能用機器織出同樣的花樣,結果電腦打不出來。
在谷月女的傾囊傳授下,目前雙龍村有幾位婦女已學會八杆、四杆的織法,但學會十二杆絕技的只有女兒谷秀虹一人而已。
遺憾的是,這個在雙龍堪稱「編織家庭」所做的衣服,幾乎都已外流。除了日本人訂製之外,也有台東、台北的收藏者來訂做衣服。而谷秀虹家中唯一留存的一套傳統布農服裝,也被村人外借到埔里去拍結婚照了。能看到的成品只有擺在雙龍國小「文化資源室」展示的那一件。

將麻線(如左)與油桐木炭一起煮約一小時,線的顏色就會變白(如右)。(林盟山)
傳統風姿再現
最近除了忙著編織外,谷月女和谷秀虹母女又多了一項任務——找回布農編織的麻線及染色方法。
由於化學染色的普及,加上各式各樣的線取得非常容易,光彩奪目的各種色線,早已取代以天然染料染色的麻線,成為布農編織的材料。
倡導「復古」的雙龍國小老師楊元享表示,布農人已習於光鮮奪目的五顏六色,其實他們祖先留傳下來的東西更自然、更耐看。
布農傳統的製線、染線方法,一直存留在谷月女的記憶深處,只是從來沒有機會展露。如今部落中興起尋根熱潮,傳統古法竟有機會再派上用場,想必是她未曾料想過的。
谷秀虹依照母親的指示,回老部落移植了苧麻回來種植,三個月後採收,取莖、剝皮、洗淨,然後把綠色的苧麻放進鍋裡煮。「我媽媽教我,要用油桐樹做的木炭一起煮,線的顏色才會比較白,不然會黃黃的。」谷秀虹說,這些技巧若不是媽媽傳授,根本沒有人知道。
煮完的線曬乾後,還要「拈」過。所謂拈線,就是把一團麻線理出頭序來,再將幾條細絲搓揉成一條堅固的線。經過以上複雜的手續,最後才是染色。
黑、白、紅、黃、綠是布農族衣飾中五種主要顏色。其中白色是麻線煮完後的本來顏色,無須再染,其餘的幾種顏色都是以天然物質為染料。

黑黑谷的山壁、岩石、泥土都是黑色,只有將線埋在這裡,顏色才會黑。(林盟山)
神秘黑黑谷
紅色是將麻線和一種叫SUMA的紅色木屑一起煮出來的;綠色是用一種叫SULUGOR植物的葉子汁液染成;黃色是以SANINAG植物的根部搗碎為染料;至於黑色則是將線與搗爛的九芎樹葉一起埋入黑黑山的黑黑谷土中,經過兩天兩夜就成了。
黑黑山在雙龍村對面,距雙龍村約卅分鐘車程,黑黑谷則不論晴雨終年滴水。「奇怪!埋在其他地方都不黑,只有埋在黑黑谷比較黑。」谷秀虹百思不得其解,谷月女也不知道為什麼,只說是老前輩留下來的秘方。
依照谷月女的傳授方法,谷秀虹成功的染成了五種顏色的麻線。看慣了化學染色的她,有點納悶地問:「這個顏色看起來舊舊的,你們覺得好看嗎?」
谷月女的媳婦在一旁細細觀看婆婆編織,她表示,從前看婆婆用毛線編織時,並不感興趣,現在改用傳統的麻線編織她就覺得很喜歡。「摸了一天,感覺很不錯!」現在她也加入學習的行列。
手上繞著布農傳統的麻線,谷月女的思緒彷彿又回到了從前……
從小學三、四年級開始,她就跟著母親學編織,現在手上這套織具,是父親做給她的嫁妝呢!
提起織具,她說布農有個禁忌:織具不能讓男人和小孩碰。因為男人要打獵,碰了織具會打不到獵物;小孩子碰織具,年紀大了會視力不佳。

黑、白、紅、黃、綠是布農族衣飾的主要顏色,用傳統方式染出來的顏色古樸、自然。
向百步蛇學習
「以前的祖先能跟蛇講話,我們布農族的老長輩偷百步蛇的小孩子回來養,一邊編織、一邊學百步蛇身上的花紋」,谷月女說出布農衣飾上百步蛇紋圖案的由來。
「從前的人不會編織就沒有衣服穿,一旦學會編織就表示:以後有衣服穿了!是很值得高興的事。學會後還要殺一頭豬謝謝老師呢!」
「從前沒有人白天編織的,婦女白天要工作,都是利用晚上點油柴編織。婦女上山工作時,頸上還套著麻線,一邊走路一邊拈線……」
谷月女像一部「布農活字典」,侃侃而談布農的傳統與過往。她笑起來時,也不時露出年輕一代已消失的布農「註冊商標」——缺兩顆大門牙的可愛模樣。
拔牙是過去布農的傳統風俗,類似所謂的「成年禮」。到了十五、六歲,就要拔去上顎的兩顆門牙,否則男人「出草」時不勇敢,女人則不會織布做衣服。此一風俗在基督教傳入布農部落後,就逐漸消失了。

年紀雖大,眼睛、頭腦依舊靈光,谷月女邊聊天,手上繞的線卻絲毫不差。(林盟山)
意外的收穫
十二月對雙龍村而言是個忙碌的月份,中旬在鄰村地利,將舉辦一個大型的聯合慶典,緊接著雙龍最重要的節慶——聖誕節也即將到來。
一群青年人在教會廣場上練舞;男人們聚在一起練習布農出名的「八部和音」和杵音;婦人則趕織參加慶典時穿的傳統禮服。
「我們聖誕節那天要穿布農的傳統衣服,沒有的人要去借,不然就沒有辦法參加」,一名布農少婦如是說。
在九族中,或許布農的服飾並非最亮眼,布農的傳統織藝也不是特別精湛,但在布農人眼中它卻是獨一無二、引以為傲的。更重要的是,多年以後,有一群雙龍村的女孩仍嫻熟傳統的編織技藝,這樣的傳承才是最教人珍視與感動的。
晚上,雙龍國小老師申萬居透過通達全村的廣播網,召集了村中的長者,特別為我們演出布農的杵音、演唱「飲酒歌」、「抬柱歌」…等布農民謠。他們慎重地穿著只有慶典時才穿的布農傳統服飾、隨著歌聲前後搖晃,邊唱邊傳飲著小米酒。
在他們陶醉的表情與高亢的歌聲中,我們深深感受到雙龍村民對自己傳統文化的自信與澎湃的熱情,這是此行意想不到的最大收穫。

谷秀虹是目前十二杆織法的唯一傳人。
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離開雙龍時,谷月女的女婿松萬金以機車分別送我們到地利等客運。等著等著又過了發車時間,經驗告訴我們:又被司機「放鴿子」了!只好硬著頭皮到路上招手搭便車。所幸,一位熱心的年輕人搭載了我們。
下山的路上,我們忍不住抱怨這樣的交通狀況,難怪雙龍村民很少下山!但往好處想,或許長期以來的交通不便,正是雙龍與現代文明保持著適當距離的最大原因。
〔圖片說明〕
P.114
八十多歲的谷月女像一部內容豐富的書,記載著布農的傳統與歷史。
P.116
宗教信仰已成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份。古月女與丈夫、兒子(右一)在用餐前閉目禱告。
P.117
谷月女早年喪夫再嫁,她的第二任丈夫是編竹籃的高手。
P.118
為了製作布農族的傳統麻線,谷月女家人到老部落將苧麻移植回村中種植。
P.118
將麻線(如左)與油桐木炭一起煮約一小時,線的顏色就會變白(如右)。
P.118
黑黑谷的山壁、岩石、泥土都是黑色,只有將線埋在這裡,顏色才會黑。
P.118
黑、白、紅、黃、綠是布農族衣飾的主要顏色,用傳統方式染出來的顏色古樸、自然。
P.119
年紀雖大,眼睛、頭腦依舊靈光,谷月女邊聊天,手上繞的線卻絲毫不差。
P.119
谷秀虹是目前十二杆織法的唯一傳人。
P.119
鄰居婦女來向谷月女學編織。圖中的婦女正用紡紗工具將拈好的線拉緊。
P.119
技術高竿如谷月女,在開工前仍要虔誠地禱告,祈求上帝讓她工作順利。
P.120
傳統文化不光是老一輩的記憶,更有賴下一代的傳承。圖中雙龍老前輩著傳統服飾,為來訪者演出布農杵音。

鄰居婦女來向谷月女學編織。圖中的婦女正用紡紗工具將拈好的線拉緊。(林盟山)

技術高竿如谷月女,在開工前仍要虔誠地禱告,祈求上帝讓她工作順利。(林盟山)

傳統文化不光是老一輩的記憶,更有賴下一代的傳承。圖中雙龍老前輩著傳統服飾,為來訪者演出布農杵音。(林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