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是個宗教自由的國家,正統的宗教在我國受到絕對的尊重,教會事業亦都得到充分的發展。無論是本地或外來的宗教,在台灣都擁有相當數目的信徒,他們各自組成宗教團體,聚在一起研究和宣揚教義,或參與社會服務工作,所發揮的功能,是積極而有益的。本刊從上一期「基督教在台灣」開始,將一系列報導台灣的各種宗教活動。本期的「天主教在台灣」,向您介紹天主教傳入台灣的經過,以及這些年來天主教事業在台灣蓬勃發展的情況。從中您或可看出,國內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進步之外,宗教事業在觀念和作法上,亦能隨著時代的進步,呈現出一種積極、進取的新面貌。

屏東縣萬金村天主堂,是全台灣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外觀古樸典雅,內部莊嚴富麗。
平安夜,聖善夜
那時夜已深沉,冬夜的寒風相當刺骨,但是卻擋不住一波波湧向教堂的人潮。天主教徒們扶老攜幼,結伴向教堂而去。一路上年輕人喧鬧著,年長的聊著天,平日少上教堂的教徒也全來了,每個人都是那麼興奮,因為這個晚上是聖誕夜。
位於台北市新生南路的天主教聖家堂,正像其他教堂一樣,張燈結綵,裝點得十分美麗。門口兩棵聖誕樹上的彩色燈泡一閃一閃地,把氣氛烘托得喜氣洋洋。
不到十一點,門外已聚集了許多來參加子夜彌撒的天主教徒。
「噹噹噹……」大鐘敲了十一響,教堂的大門緩緩開啟,門外數千名教徒頓時安靜下來,大家懷著虔敬的心,井然有序地步入莊嚴肅穆的聖堂。向祭壇上的耶穌像行過禮後,各尋座位,安靜坐下。人愈來愈多,不一會兒,偌大的教堂,不只坐滿,連通道上都站滿了人,晚來的,擠不進去,就只能站在大門口。
子夜彌撒開始了。

聖家堂的子夜彌撒,一開始時,由神父讀經證道。
莊嚴祥和的氣氛
從迎聖嬰、神父講道、唱聖歌,到望教者領洗、教徒們領聖體……,氣氛是那麼莊嚴、那麼祥和。天主教徒臉上散發出的虔誠、篤敬與聖潔的光芒,實在令人感動。
整台彌撒歷時兩個多小時,直到午夜一點多才結束,大家心滿意足地踏上歸程。「平安夜,聖善夜……」柔美的聖誕歌聲,依然縈繞在耳旁,屋外的寒風似乎也已不再那樣刺骨。
在中國,慶祝耶誕節,少說已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
早從唐朝,就有天主教傳入中國的確實證據。在陝西西安附近,曾有座唐朝的石碑出土,頂上有石刻的十字架,碑上刻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並追述景教在唐朝傳播的經過。大秦就是巴力斯坦,景教則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
可是到唐武宗時,就中斷了。從元朝開始,又陸陸續續有教士來華,帶來西方的科技和宗教,使天主教逐漸在中國立下根基。直到民初,教宗發出訓令,尊重中國的文化傳統,允許中國教徒敬孔祭祖,更使天主教迅速傳播開來。

神父準備祭祀禮時,輔祭的男童們隨侍在一旁。
天主教傳入台灣之始
至於台灣的天主教,是於西元一六二六年,由西班牙道明會的馬志烈神父率領其他四位神父傳到台灣來的。他們由菲律賓來台,首先在基隆和平島上建立第一座天主堂,開始在基隆、淡水等地傳教。
一六四二年,荷蘭人進佔台灣北部,神父們和西班牙軍隊被荷蘭人逐出台灣,這時已有四千名天主教徒。然而此後兩百多年,傳教士一直沒機會再來台灣。
直到一八五九年,西班牙道明會士郭德剛和洪保祿神父,自菲律賓經廈門,抵達高雄後,才真正在台灣植基,奠定了天主教在台灣的地位。
他們在高雄建立了玫瑰堂,先在南部展開傳教工作,吸引許多屏東一帶的人受洗成為教徒。這些教徒經常長途跋涉到高雄做禮拜,覺得很不方便,於是請求神父們在屏東也建立一所教堂。
一八六一年,郭德剛神父偕同傳道師篤哥,從高雄冒炎陽溽暑,跋涉六十餘公里,來到屏東縣萬巒鄉的萬金村,建立起「聖母無染原罪堂」,篤哥就留在那兒傳教。

望教者領洗儀式中,神父在他們頭上敷油,代表著要使他們更堅強。
矗立一世紀有餘的老教堂
這所天主堂全堂寬四十五尺,深一百六十尺,壁高二十五尺,牆厚三尺。建築材料很特殊,不用鋼筋,完全是碎石、石灰、黑糖、蜂蜜、木棉及磚塊等混合物,堅硬無比,歷經一世紀多,依舊聳然矗立,沒有半點毀壞。外表雖有些微斑駁,但只有更增古樸典雅的味道。曾有日本及國內大學考古系和建築系師生,到此考察,都大為嘆賞。
到清同治年間,沈葆楨巡視開山工作,路經萬金村,發現這個教會,神父穿著清服,說中國話,教徒團結,因而頗為讚賞。他以為教會可以移風易俗,於是特別奏請朝廷,承認天主教會有自由傳教的權利,不許莠民干擾。
同治皇帝親賜「奉旨」和「天主堂」兩塊聖石,由沈葆楨親送到萬金村,懸在聖堂正門頂上。從此官兵路經此堂,都必須下馬敬禮,百餘年來,傳為美談。
在八年抗戰期間,日本統治下的台灣,遭遇了好幾次美軍飛機的轟炸,高雄的玫瑰堂和其他一些教堂,都被炸毀,台灣光復後,才全部重建。但是萬金村天主堂歷經幾次大劫,卻安然無恙;現在已成為全台灣最古老的一座天主教堂,每年總有不少教徒來此朝聖。

神父們正在進行祭祀禮,他們共同把祭品高舉,奉獻給上帝。
小村中多天主教徒
萬金村背靠蒼翠大山,面對沃野平疇。這裡四季如春,景緻宜人。百姓世代務農,民風淳樸。目前全村約有六千多居民,其中三分之二是天主教徒。
因教徒人數太多,教堂容量有限,因此星期天的彌撒分三台舉行。
大清早六點半的彌撒是為年輕力壯,過後必須下田幹活的教徒而舉行;九點的彌撒是為學生、家庭主婦和老人們舉行的;晚上七點半的彌撒,是為兩台彌撒都沒來得及參加的教徒所舉行。信仰已成為當地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維繫村民感情的重要關鍵。
台灣教區原屬福建教區,清光緒九年,教廷劃福建省為福州、廈門兩教區,台灣隸屬廈門教區。台灣割讓予日本後,最初仍維持原狀,直到民國九年,天主教的傳信總部才指定台灣為獨立教區。
日據時代,天主教在台灣受到相當大的限制,發展緩慢,台灣光復之初,天主教徒不過才八千人。
民國三十八年,政府遷台以後,情形就大為改觀。因為中共迫害宗教,天主教又是堅決反共,許多不能再在大陸工作的教士和修女就都來到台灣。此時,台灣劃為台北和高雄兩個監牧區。

教徒們領洗後,每人發一支點燃的蠟燭,賜給他們「基督之光」,也希望他們把「光」帶給世人。
天主教事業大為發展
往後幾年,教廷傳信部又陸續成立了台中、嘉義、花蓮、台南、新竹等監牧區,然後再逐個升格為主教區,到目前為止,台灣共有七個教區。
由於中華民國政府賦予正統宗教信仰絕對的自由,神父、修士和修女們不再像從前一樣受到限制,可以完全放手施展傳教工作。
他們多半精通國語、台語、客語、山地話四種語言,可以依據需要使用。而且天主教有極寬廣的宗教觀,認為每個宗教都是強調愛,都有存在的價值,彼此間應該互相溝通。這種宗教觀很得人信服,教務因而飛快進展。
不用說都市,連比較重要些的鄉鎮農村,都至少建築了個像樣的教堂,到去年年底為止,已有天主教堂六百七十八座。教徒人數由台灣剛光復時的八千人,增加到近三十萬人。
教會方面,也由十二位神父,沒有修士、沒有修女的狀況,進展到七百多位神父、一百零八位修士、一千一百多位修女。
為使教務工作根深蒂固,屹立不搖,必須積極栽培本地的神職人員。因此每個教區都建立了修道院,此外,台南有一座碧岳神學院,台北的輔仁大學內也設有神學院,各個修會都設有初學院。

子夜彌撒是天主教徒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平日少上教堂的教徒全到了,整個教堂擠得水洩不通。
我國培育的大量天主教神職人員
神父或修士都至少需大學畢業,並且唸過兩年哲學和四年神學;修女至少需高中畢業,如果要辦教育事業,就必須大學畢業。他們在修道院中通過嚴格的考驗,成為修士、修女或神父後,如果有機會,還可以由教廷資助,出國繼續深造。
經過長期有計畫的培育,本國的神父、修士和修女的人數大為增加,已和外籍教士相平衡。
天主教會在台灣山地同胞間的佈道工作,也很有成就。
早在十七世紀,傳教士在基隆一帶傳教,就已吸收了許多山地教徒,後來不幸教務中斷了二百多年,到十九世紀中,道明會士雖再度來台傳教,但因人手不足、語言不通、路途迢遠,只有暫時擱置。
直到一九五二年,萬金村天主堂的包德良神父開始計畫向山地傳福音,只是苦無機會和山地部落的頭目會晤。
某日,佳平社的頭目夫人帶著身患重病的女兒到平地求醫,途經萬金村天主堂,在天主堂附近的樹下歇息,愁眉苦臉的哄撫哭泣中的愛女。這時,有位傳道士趨前探問,知道了事情原委,親切地慰問她,並領她去見包神父。

耕莘文教院是天主教青年文教活動的重要機構之一,對整個社會的文教發展有極大的貢獻。
天主教傳入山地
包神父熱誠接待她們,送給她們一些常用成藥和日常用品,並把頭目夫人的愛女送到高雄的聖若瑟醫院醫治,很快就把病治好了。頭目和頭目夫人感謝之餘,欣然表示願意接納教會訓導,願意研究天主教教義。
此後,頭目便經常偕家人、率族人往萬金聽道。包神父也定期往佳平講道。慕道者愈來愈多,一九五三年夏天,便在佳平建立第一座山地聖堂,天主教也開始在山地傳播開來。
傳教士經常不辭艱辛到山地去為山胞治病,或發放救濟物資。雖然有些山胞是為了救濟物資才信教的,但也逐漸從神父講道中,受到潛移默化,祛除了過去好勇鬥狠的習性,變得溫和敦睦起來。
接觸過天主教的人,多少都聽說過耶穌會、方濟會等修會的名字,這些修會彼此之間沒有門戶之見,只是志同道合的神父、修士或修女集合在一起組成的。
同為上帝工作,沒有門戶之見
修會是天主教推動傳教工作最有力的團體。因為不進會的教區神父是屬於教區的,不能隨便出去傳教;只有不屬於教區的修會會士,才能自由離鄉背井到遠方去宣揚教義。比照軍隊的說法,教區神父是正規軍,而修會會士則是特種部隊。
首先到台灣傳揚天主教的就是西班牙道明會的會士,後來陸陸續續又有許多修會的會士來到台灣。我國的教士也在教宗批准下,成立了許多修會,到目前為上,已有男修會二十四個,女修會五十個,共七十四個不同的修會。
這些修會當中,有些是完全出世的隱修會,他們每天研究聖經,誦念大日課,行各種恭敬天主的禮儀,為全世界祈禱,過著恬淡安靜的內修生活。
但絕大部分的修會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除了自身的修養外,還要適應環境的特殊需要,做有益社會的活動,達到「兼善天下」的地步。他們辦教育,也從事醫療及社會服務工作。在他們辛勞的奉獻下,天主教在台灣擁有了許多文教事業和社會事業。
蓬勃的文教事業
先就文教事業來說,他們辦了許多學校,幼稚園、小學、中學和大學都有。比較著名的有:輔仁大學、靜宜女子文理學院、聖心女中、光仁中小學、靜修女中,徐匯中學、耕莘護校、文藻外語學校等。
這些學校中的學生不一定是天主教徒,學校也不強迫學生受洗,或遵守宗教禮儀,完全隨學生自由發展。反之,有許多非天主教大學中的教徒,在校內自動組成天主教同學會,過著虔誠的宗教生活。
文教事業除學校外,還有許多書局、學社、協進會、教友中心、活動中心、康樂中心、青年會、雜誌社、出版社、廣播電台、服務中心、文教視聽節目服務社、牧靈研習中心等。
這麼多文教活動的組織中,有不少很具規模的,耕莘文教院就是其中之一。
座落在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的耕莘文教院,是為紀念中國天主教首任樞機主教田耕莘,而於民國五十二年正式成立的。成立的目的主要是為國內、外學者,大專院校內的教師及學生提供個人的學術性服務;同時並為中外各種學術研究機構、文化、藝術社團和工商界的研究單位等,提供團體性的文教服務。
耕莘文教院的多重功能
在這棟佔地甚廣的四層樓中,有語言實驗室、圖書館、大禮堂、文藝廳、莘友廳、會議室、教室和各個社團活動室,無論是教內教外,只要是大專程度以上,都可以使用。
耕莘文教院本身也經常舉辦各種活動。
文教活動室定期舉辦證道演講、宗教講座、學術講座、心理學講座和文學講座,邀請學者、專家、教授或文藝界人士作公開演講和座談。
文教活動室下面設有十八個社團,其中基督生活團和天主教同學會,是由各大專院校中的天主教徒組成,他們平常開會研究聖經、討論教義;假日時,或參加避靜、基督生活營,或參與慈善活動,慰問孤兒院、養老院等。
至於其他一般性的社團中,以青年寫作會和青年山地服務團最具規模。
青年寫作會可說是造就青年作家的搖籃,會員們每個月辦一次文學講座和小組討論,定期舉辦作品比賽和研討,聘請專家指導。每年暑假還舉辦一個月的暑期寫作研習班,讓非會員報名參加。
深入山區的服務工作
耕莘青年山地服務團,是由一群熱情而且具有愛心的大專學生組成。
每年暑假,他們深入山區,和山胞共同生活,他們傳授山胞農業、醫藥、婦幼保健和其他許多的日常生活知識;並為族裡的兒童補習功課,和教他們唱歌跳舞。
年復一年,山服團在與山胞的頻繁接觸中發現,山胞到平地謀生的人數愈來愈多,而且難免會發生適應上的困難。
於是,山服團又成立了一個平胞服務組,專為居住台北地區的山胞提供各種服務,帶給他們深厚的同胞愛,協助他們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再就社會事業來說,天主教的醫院和診所相當多。台北教區有九家,新竹教區有十一家,台中教區有兩家,嘉義教區有六家,台南教區有四家,高雄教區有五家,花蓮教區有七家,對貧苦病患都有優待辦法。
幫助各種需要幫助的人
至於其他的社會服務,對兒童有託兒所、兒童中心;對殘障者有復健服務中心、教養院、啟智中心;對老年人有安老院;對家庭有心理輔導中心、美滿家庭服務中心,分佈在每個教區,針對不同需要的人給予各種幫助。
除了這些固定的社會服務外,教會還隨時因應需要,做些慈善工作。
像這次越南淪陷,大批難民逃出,其中有一部分逃到澎湖,教會和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共同負責安頓這批越南難民。依據難民的志願,或安排他們來台,或幫他們買機票,聯絡國外的親友,送他們上機。到目前為止,已安頓了一千名左右的難民。
在國內每個地方,都會有許多悲天憫人、全心全意奉獻自己的神父和修女,默默從事各種社會服務工作。他們上山下海,不辭艱辛,這種只求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已普遍受到社會大眾的敬佩,每年全國選舉好人好事代表,總有神父或修女當選。
去(1979)年好人好事的代表中,就有三位天主教的修女和神父,他們是蘇海星修女、石仁愛修女和鞏德謙神父。
獻身服務的典範
蘇海星修女早年畢業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一生獻於宗教,發願濟世救人。她仰慕中華文化,特別申請到中國來工作。後來覺得馬祖前線民眾更需要她的服務,她就以七十五歲的高齡,到戰地去創設「海星診所」,免費為當地民眾醫療。
石仁愛修女是比利時籍的修女。她在二十歲就來到我國傳教,足跡曾遍及大陸西北一帶,於傳教之外義診施藥,濟助貧困。她今年六十一歲,目前也在馬祖前線為戰地民眾義診服務,她照顧了許多孤老貧病,也收養了一些孤兒。
鞏德謙神父是河南南官縣人,今年五十六歲,蘇澳天主堂院長。他在天主堂創設婦女編織訓練班、幼稚園、殘障兒童及青年手工藝訓練班,協助低收入民眾和殘障青年學習技藝,輔導貧苦青少年就讀夜校,並提供生活補助。
鞏神父還樂捐了新台幣五百萬元,協助蘇澳鎮公所籌建文化中心,設立圖書館,使當地民眾得以增進知識,提高地方文化水準。
信仰是前進的力量
國內天主教徒信教已不再是為了尋求心靈上的寄託,他們不落於神父和修女之後,組成了許多服務性社團,天主教青年同工聯會就是其中之一。
青年同工聯會是羅光總主教於1973年,聯合全國一些大專畢業教徒組成的。他們之中有老師、家庭主婦、醫生、護士、公司職員……,平常各有各的工作,餘暇時聚在一起,從事服務工作。
他們的工作包括大專青年信仰、就業和留學輔導、青少年輔導、家庭服務、社區服務、編譯書刊等。最近,他們正在進行愛盲工作計畫,為盲人錄製高中以上程度、益智性的錄音帶,提供給盲人和盲校使用。
彼此相愛,彼此服務
耶穌基督曾要求祂的門徒們說:「你們應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如果你們彼此相愛,別人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十三、34--35)。祂又說:「我來是要為人服務,而不是被人服務,並要為大眾而捨生。」(谷十、45)
具體一點說,「基督精神」就是「愛」和「服務」的精神。天主教會在台灣,確已將這種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天主教徒們更從「愛」和「服務」中,深刻體會出天主教義的真諦,亦從而淨化和豐富他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