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石油,超過四分之一的產量來自海底油井。
我國遠征大西洋的捕鮪漁船,漁獲量是該漁場的第三名。
有一年你覺得夏天特別熱,冬天不怎麼冷嗎?十之八九是洋流的異常運動造成的。
這幾樁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全和海洋有關。海洋研究竟也兼容並蓄,把它們全都攬進自己的麾下。
我們生存其上的這個行星叫做「地球」。在研究海洋的人看來,地球表面十分之七被海水覆蓋,只有十分之三是陸地,其實該叫「水球」。
這不僅僅是在玩弄文字遊戲,海洋對環境、生物的重大影響,的確值得地球為之改名。也許從觀察其他行星,我們會更明白它對「地」球的獨特貢獻——通常在判斷別的星球上有沒有生物時,所依據的標準就是那兒有沒有大氣和水。
圖2.:多目標研究船「海研一號」,正在藍天碧海的台灣南部海域作業。(張良綱)
海洋是生命的根源
地球上飽含水分和養分的海洋,不但孕育了三葉蟲(現有最古老的生物化石);而且很可能是所有生命的源頭。要經過漫長的演化,才逐漸有生物上岸,以陸地為家鄉。
對於地球能維持大致溫和的氣候,海洋厥功甚偉。滋潤大地的雨、霧、雪,最大的來源是海面豐富的水氣;海洋又以龐大的體積,在氣溫高時蓄積能量,氣溫低時放出熱能,使全球的氣溫保持相當平衡。
世居陸地的人類,雖然很早以前便會航海、捕魚,但對於海洋的瞭解只是代代相傳的片段經驗。一直要到十九世紀,在殖民主義擴張領土的背景下,海洋才成為人類新的探索對象。
一八七二年,英國海軍和皇家學會支助「挑戰者號」從事環球海洋研究。這艘船在三年半的航程中,蒐集了各式各樣的資料,從海水樣本、海底沉積物、海中動物到海面溫度、鹽度、海流路線等,所有的記載最後輯成五十大冊,動員了七十六人,花了二十三年才整理完成。
圖1.:用鋼纜把採水瓶送入深海。(張良綱)
「內太空」科技
廿世紀初,鑽探海底油氣的嘗試,在美國加州外海第一次獲得成功,開發海洋資源頓時躋身熱門科技。有人因此把海洋比做「內太空」。不只是因為研究海洋和研究外太空一樣,都需要許多不同學科的知識,必須大量吸收各類專門人才;也因為海洋雖然近在眼前,許多部分卻像太空般遙不可及,探測工具往往得耗鉅資,包括船舶、儀器、設備維護等等。
所以當今在海洋研究領域執牛耳的,自不免是那些自然科學基礎穩固、國力強盛的西方科技先進國家。
國內鑑於臺灣的海島地形,不論經濟、國防、環境方面,海洋和我們的關係都極密切,民國五十七年在臺灣大學成立了海洋研究所,次年又將海軍艦艇「九連號」由救難船改裝為研究船,撥交臺大使用,正式揭開研究海洋的序幕。
十多年來,臺大和其他學校,如海洋學院、文化大學的相關係所,一方面培育人才,另一方面負起研究的責任,從零開始,點點滴滴地對臺灣附近海域進行研究,逐漸累積了一些成果。五年前成立的中山大學目前也設有海洋生物研究所和海洋資源系,更打算在八十學年度從理學院獨立出來,擴充為三系三所的海洋學院。
圖2.:船上電子儀器室中,架設了各種裝備。右下角是魚探機的螢幕。綠色的波紋代表從海水中傳回的雜訊;若有粉紅色的波紋,則代表收到強而穩定的訊號,可能是魚群。(張良綱)
海洋開發單位亦佔一席
此外國內還有不少偏重應用、技術研究的海洋開發單位。
其中以臺灣省水產試驗所規模最大,總所之下有七個分所、五艘漁業研究船。最小的一艘只有廿六噸,最大的海功號有七百餘噸。水試所的研究偏重在漁業資源、養殖、加工等經濟層面。
其他如:中油公司的海域探勘處以油礦資源的開闢為主,海軍的海洋測量局以製圖為重,臺中港建港時成立的港灣技術研究所著重在海洋工程方面的探討。
但整個來說,仍以散佈在各學校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動物、化學研究所的學者,為研究海洋科學的中堅。
最令海洋研究學者振奮的,大概是前年起造,今年一月底回到國內的「海研一號」研究船。
這艘新研究船花了國科會六百廿萬元美金。國科會副主任委員王紀五帶領九位教授到挪威卑爾根的造船廠接船,好幾位教授在參觀時忍不住讚嘆:「Love Boat!」
圖1.: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航行,偶而有迷途的鴿子飛來作伴。
愛之船「海研一號」
「海研一號」的基本船型屬於遠洋拖網漁船,排水量一千零二十噸,全長五十公尺,寬十.三公尺,並不算大,更沒有客輪的豪華設備。但是在這些上過「九連號」的教授眼裡,比起船齡已逾四十,原始設計不是為研究用的「九連號」,這艘完全為海上研究而設計的船,裝備新、空間利用佳、操縱靈活,真是越看越可愛。
由性質來分,海洋科學屬於基礎科學的範圍。雖然有個「海洋」的頭銜冠在研究計畫的名稱上,似乎探討的是個有形的實體,感覺起來實際應用的意味較濃。但是隨便翻幾份臺大海研所研究報告,映入眼簾的是「海洋沉積物中之原始烷與植物烷」、「臺灣宜蘭平原沿海的地磁走向」、「蘇澳海域之海流特性」……,可知海洋研究實用性不一定比其他自然科學來得高。
實用性既然不高,政府安排經費,一向又以經濟、科「技」為優先考慮,為什麼國科會竟然肯撥兩億五千萬元新臺幣,購買一艘不「實」用的研究船?據保守估計,買來之後,每個海上工作天的支出,至少要十一萬元。
圖2.:「多頻道震測儀」和「岩心採樣器」的功能圖解。左邊照片裏,畫上人臉的氣球下面繫著空氣槍,可標識位置。圖2.:「多頻道震測儀」和「岩心採樣器」的功能圖解。左邊照片裏,畫上人臉的氣球下面繫著空氣槍,可標識位置。(張良綱)
海研先鋒,以實力換來重視
臺大海研所教授陳汝勤說:「海洋研究所一年經費大約新臺幣四千萬,國外類似機構有的是我們的五十倍,相當於工業研究院一年廿億元的經費;然而如果和國內其他基礎科學放在一起,例如:數、理、化、生物、大氣等,海洋算是頗受重視的了。」
海研所第一屆畢業生、現在是臺大教授兼海洋物理組主任的范光龍說:「早期能夠申請到研究經費的,都是應用性的計畫。想做一些『沒有實用價值』,但是自己感興趣的題目,就要靠建教合作計畫中添購的儀器,另外再想辦法東拼西湊,把開支彌補過來,才能做成。」
范光龍說,「國科會所持的態度是只肯錦上添花,不肯雪中送炭。他們要看到好的研究成果,下次才會撥較多的研究經費。」「不過,若要鼓勵好好做研究的人,這其實是正確的做法。」他又說。
國內的海洋研究好不容易度過了開始的「織錦」階段,漸有「花朵」一枝枝添加上去。臺大海研所所長楊榮宗說:「我們目前的研究是基礎和應用並重。」而籌畫了五年的申購新研究船,也在國科會副主委王紀五的支持下,成為事實。
海洋科學雖是一門科際整合的學問,往往在探討一個問題時,要牽涉好幾個學科;然而研究海洋的人仍然有自己的專長,通常這一門大學問可大致區分為四類:物理、化學、地質、生物。
圖:施放大型浮游生物網的情形。(蔡敬弘提供)(蔡敬弘提供)
海洋物理研究海水的運動
所有進出港口的船隻都明白潮汐的重要,它們有一個漲、落潮的時刻表,據以選擇水位高的時候進港或離港。潮汐或其他跟海水運動有關的,如海流、海水的密度、溫度等,都是海洋物理的研究對象。
臺灣附近有一些現象特別吸引海洋物理學者,其一是流經東邊的暖流黑潮。黑潮發源於菲律賓東方,往北一直流到日本附近,由於它從南北上,溫度比周圍其他海水高,所以不但影響流經沿岸陸地的氣候,甚至挾帶暖而濕的空氣同行,一路製造「事端」,常讓氣象預測人員感到頭痛。
研究人員好奇的是,它始終沿著差不多的路徑流動,這是那些力量互相作用而形成的?有時候它彎彎曲曲地流,這種「蛇形運動」能不能預測?相關的問題還包括水溫不同,群集的生物和附近有什麼差別;流速和範圍對船隻航行的影響等等。
海洋化學研究海水的化學成分。海水含有多種稀有金屬,有些已經能夠做商業性提煉,如鎂和溴。據說,如果將所有海水中的金屬成分抽出,足可平鋪地球表面達五十公尺高。
圖1.:用浮游生物網撈上來的三隻透明小水母,實際身長只有一到一.五公分。(張良綱)
海洋化學與汙染
化學成分當然不只金屬一項,還有溶解在海水中的氣體,各種可做為浮游植物養分的有機、無機鹽類……。有時候,從海水成分的不同,可以推知生存其中的浮游生物種類也不相同。陸上工廠廢水排到海裡,更會造成海水成分的改變和生物群相的轉變。
臺大海研所教授、中研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洪楚璋說,人類汙染海域的主要四種物質是重金屬、農藥、放射性物質和碳氫化合物。雖然這些汙染物在海水中遭到稀釋,以致含量極微,但是植物性浮游生物仰賴海水中化學成分生存,連帶吸收了汙染物質,而且累積在體內,可以達到海水中原來濃度的六萬倍。
動物性浮游生物以植物為食,海中大型動物再以動物性浮游生物為食,毒物一再累積,數量和濃度有增無減,最後若進入人類口腹,恐怕就要造成中毒事件了。
因此化學學者往往和研究生物的人合作,進行海洋環境汙染方面的調查研究。
在這方面,貝類是很好的指示環境狀況的動物。游魚活動範圍大,很難定出其生存空間。貝類則是底棲性動物,移動的幅度有限,可以適當反應某地區的環境。臺灣西部養殖的貝類,正好可以和野生的種類合起來提供更多資料。
海洋地質學者的興趣在於海底的構造及構成物質。在理論上,可以探討地球歷史,應用上,則可開發海洋礦產。
前者又是地球物理的研究範圍。目前地球物理學者已在海洋中找到證據,支持「板塊構造說」。
圖2.:沈積在海底的矽藻化石,在電子顯微鏡下顯得晶瑩可愛。這是原物的五百倍放大圖。(陳民本提供。(張良綱)
海底藏著地球歷史
他們發現大洋中,藏在深海下面有一座綿延不斷的山脈。這座山始終在成長:地底的岩漿向上冒,遇到冰冷的深層海水馬上凝結起來。它成長的結果是把山脈兩邊往外推,以太平洋為例,這條南北走向的「中洋脊」,一面往東推展,擠壓南美洲,一面往西擴張,擠壓歐亞大陸。臺灣就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太平洋板塊的一部分)交界處,很可能和日本、琉球群島一樣,是由於兩個板塊邊緣摩擦而隆起的島弧。
尤其耐人尋思的是,臺灣地區附近板塊實際包含的區域和運動方向,到今天還沒有定論。因為此處情況複雜,不斷有新的證據出現,推翻先前的假說,所以吸引不少國內外的學者研究,想提出最好的解釋。
另一頗具吸引力的地質現象是,臺灣海峽和臺灣的西北方是一片平緩的大陸棚海域,海底堆積了厚達兩公里的沉積物。其中包含從陸上沖刷下來的大量養分,富含有機物,不論現在或過去,生物繁衍的條件都很優良。因此沈積物裏擁有許多生物化石,海底極可能有石油蘊藏。若利用儀器探知地層岩石構造,即可選擇適當地點鑽井探勘油氣。中油從民國五十七年開始,陸續試鑿的井已超過六十口,有些發現有油、氣,但尚未做經濟開採。
海洋生物可說是海洋研究當中,最有趣的一門。諸如海底壯觀的珊瑚、奇特的生物行為、長相怪異的海中動物,在介紹大自然的電視影集中早以奇聞異事的姿態露面,讓觀眾嘆為觀止。
圖3.4.:採得的海水樣本,帶回實驗室進一步分析其化學成分。
海洋生物賞心悅目
海洋生物研究者同樣可以看到賞心悅目的「鏡」頭。顯微鏡底下,肉眼看不見的植物性浮游生物一一現身,這種種幾何形狀的單、多細胞藻類,構成海中食物鍊的頭一個鍊,餵養了所有其他海洋生物。
全身多半透明,要用放大鏡才看得清的動物性浮游生物,具體而微地展現了各種大型生物的迷你模樣——大眼睛的各類魚苗,蝦蟹的幼生,像極了小蝦、卻再也長不大的橈腳類……。
海洋生物當然還有更實際,也頗令人歡喜的一面,比方漁業資源。根據海水的溫度、含有營養鹽或浮游生物多寡,可以推測那裏有漁場。利用魚探機類似聲納的作用,更可確知海水下面的魚群位置。試捕數條,便曉得種類並可判斷數量大小。然後能較精確地評估漁獲量是否恰當;魚網的網孔是否太小,斷了魚兒生路。這類兼具開發、維護意義的漁業研究更合乎長遠利益。
從生物到化石、從波浪到海底地層、從過去歷史到未來開發,這些鉅細靡遺的探究海洋工作,必須由下海蒐集資料開始做起。
3.是測定ATP含量的一個步驟,ATP含量高即表示水中活的浮游性生物體多,水質適合生物生長。圖4.是在分析海水中有機碳的含量,可據以推測生物體及有機汙染物質的多寡。(張良綱)
潛水蒐集一手資料
真正第一手的親身接觸,只有潛水了。若不靠特殊潛水裝置,人類的體能最深只能到海面以下五十公尺左右。在五十公尺的深度,安全的工作時間是十五分鐘,若待太久,或潛再深一點,潛水的人會出現「氮醉」徵狀,神志不清,無法工作。
因此,潛水觀察只限於淺海地帶,例如屬於墾丁國家公園的南灣地區,珊瑚礁生態便適合潛水細觀。另外需要潛水的就是把儀器帶下海,固定在某一個特定位置。
不少研究人員受過潛水訓練,對這份體力消耗大的工作也很有興趣。但是「不一定每次下水都有珊瑚礁、熱帶魚可看,如果在西海岸,全是混濁的泥沙,下去一片茫然,什麼也看不見,所有的工作都要靠摸索。萬一被漁民掉在海底的魚網纏住,一緊張就危險了。」臺大海研所技士劉純琪說。
絕大部分的研究,還是要透過儀器的協助,採得樣本或是接收訊號。由於儀器越來越精密,功能越多,因此所得到的「二手資料」內容豐富廣泛,足可完成許多推論。
漁船在沿岸作業
沿岸地區的調查,常要租小漁船作業。因為小船靈活,起動和停止都方便,如果小範圍內有許多站需要停下作業,或者水淺礁石多,一千多噸的研究船不免處處掣肘,難展長才。
小船的麻煩是顛得厲害,小風浪就能把船整得亂晃;但是扛儀器、瓶罐上船十分不易,既已開始,就是歪歪倒倒,也要把該灌滿的海水、該紀錄的數字通通做完,才能夠下船。
漁船通常只租一天或半天,若要長期出海,仍賴專門的研究船。而多數研究計畫的調查範圍不僅限於岸邊,有一艘能走遠洋的船相當必要。多功能的「海研一號」有持續航行四十五天的能耐,而且處女航便從北歐一直南行,繞過南非好望角回到國內,等於跑了地球大半圈,也證明瞭它的遠航能力。
對地球物理和地質學者而言,研究船上有套設備最令他們雀躍,就是「多頻道反射震測儀」,價值一百萬美金,也是船上最昂貴的研究設備。
想瞭解海底地形、地層結構,除非有潛水艇,否則無法直接觀察。震測儀卻利用氣槍放出含有各種頻率的震波,震波撞及海底,再反射回來,被水中聽音器接收,經電纜傳回船上電腦自動解析設備,便可根據震波回收的先後推算出海底高低起伏;而不同頻率的震波對地層的穿透力也不同,所以又可得到地層結構的資料。
這項設備的優點是聽音器有廿八對,連成一條長達八百公尺的直線,和過去相比,從前震測儀只能做「點」的探測,現在則可得到「線」的完整資料。以後如果擴充設備,甚至可以得到「面」的地層資料。
地層結構探秘
這若再配上「岩心採樣器」,對當地海底結構的瞭解就更紮實了。岩心採樣器是一個很重的空心管子,由鋼纜送下,它會像根樁子一樣插進海底的泥土或沙石或岩塊裡。插下去的同時,中空的部分便把泥、沙、石等吸入,當鋼纜絞回船上,把採樣器內藏的塑膠管抽出,縱面剖開,便可看到上下排列次序、厚度,和原來海底情形一樣的「岩心」標本了。
這些採到的岩石帶回去仔細檢驗,有時候可在電子顯微鏡下面發現許多「微化石」,其前身是植物性浮游生物的遺骸。這時可用年代檢定的方法,判斷岩層的形成年代,更可分析該類浮游生物生存的條件,從而推測當時海洋的環境,例如:溫度、鹽度、營養成分等等。
在沿岸地區之外,海洋的深度平均為四千公尺;人類不管游泳、潛水或乘船,都只能算是在海的表面漂浮,因此幾乎所有的探測工作,都是靠一根鋼纜,帶著設備垂到海中去收集所需要的東西。所以你若恰巧搭另一艘船經過,大概只看得到兩、三個人呆立在「海研一號」的甲板上,要是沒人指點,恐怕還找不著那根細細的鋼纜呢。
鋼纜一物百用
那幾個「呆立」的人,其實不是正在收、放鋼纜,就是在等待鋼纜到達指定的深度,採回水樣或傳回該處的溫度和鹽度,好進行下一步作業。
唯一比較熱鬧、看得見動靜的,是海水表面的採樣。由於鋼纜只需放下短距離便可收起,所以這邊,採水瓶不斷從鋼纜取下,又裝上新瓶;那邊,瓶中的水被倒出來,裝滿四個大塑膠罐,外帶兩個小罐;瓶瓶罐罐在工作臺上此起彼落。要不然就是在撈起浮游生物網的時候,海水四洩,只留下底部一點點水和幾十隻米粒大的小動物,半擠半倒地被裝入瓶中。
浮游性動物一「出海」,必須立刻加入福馬林,當做「屍體」處理,以免分解腐化。等上了岸運回實驗室,再在顯微鏡下計算有多少只,屬於什麼種類。
分析海水樣品,部分初步工作得在船上完成,譬如:測量溫度、鹽度、溶氧度、酸鹼值。進一步的分析,則要帶回去做;在船上時須把海水冷藏在攝氏四度左右,以保持原來狀況。
「海研一號」另一頗受研究人員稱道之處,便是研究室和實驗室有好幾間,留有充分的空間放置器材。
船上做好,下船不忙
在電子儀器室裡,除了最貴的震測儀,還放了次貴的魚探機,有類似雷達掃瞄的螢幕,可尋找不同深度的魚群。另外船上還購置了一部微電腦,不少工作可以在拿到資料後,立刻分析,毋需等航次結束。
國內目前只有「海研一號」一艘多目標的海洋研究船,它的主權屬於國科會,管理權屬於臺大,船上的技術人員都來自臺大海研所。他們在船上的生活和船員相去不遠,每天廿四小時輪班。船一開到工作地點,不論白天、黑夜,都得馬上開始作業,船期才不致於拖延,可以多排些計畫,充分使用研究船。
海上的各種探測工作,性質大同小異,做久了難免單調。這批技術人員多半從「九連號」時代就開始上船,已有十年以上的經驗,經歷過不少「風浪」,也頗能自我排遣。
每年從秋天到第二年春天,臺灣附近海域吹東北季風,海上行船不穩,剛出海時,多半的人都會不舒服。這時船還未開到作業地點,技術人員可以躺著休息。等到作業站到了,不管颳風下雨,只要船能停,技術人員就得起來工作。
下雨最麻煩的是滑。船本來就搖晃不定,不易站穩,一加上雨水,不只地板滑,連平常扶靠的地方都一片滑溜,毫無著力之處。刮強風或海上暗流強時,鋼纜容易刮到船舷,儀器若碰壞了就划不來了。更危險的是纜繩上繫的桶、瓶等等,收起時若一個晃蕩,打到了人,那可更慘。
技術人員功勞大
然而這批技術人員一個個活力充沛,膽大心細,扛得起重東西,也修得了儀器的小故障。走在廊道裡,別人要東扶西碰,靠著牆壁還跌跌撞撞,他們卻早已摸清了船晃的韻律,來去自如。
不輪班的時候,有的口袋插本小說,有的圍著棋盤,或趁月黑風高的晚上,在船尾拖根魚線,等大魚上鉤。
他們在船上扮演的,是不折不扣的重頭戲角色。許多教授在研究報告前面,會特別向他們致謝。
「海研一號」之所以取名一號,顯然期待著二號、三號……。楊榮宗教授說:「在長遠的計畫中,二號是一艘生物研究船,三號是一艘潛艇。」
對於國內目前的海研工作,許多教授認為雖有成果,卻嫌零散。他們覺得或許可以效法韓國,成立綜合的海洋研究機構,來統籌全國的研究和開發計畫。或者至少有一「海洋資料中心」蒐集海洋資訊,方便需要使用的人;同時讓大家有個累積研究成果的地方,不要重覆別人已經做過的事情。
海洋學院海洋系主任李賢文便這樣主張,但他也提及一層憂慮:「現在問題是海洋研究人才不夠,最好是有了足夠的人才之後,再成立一統合的組織。可是話說回來,也正因為現在沒有這樣的機構,很多學海洋的人找不到本行工作,只好轉行。」
國科會推動大型研究計畫
國科會現階段的做法,是鼓勵整合性的大型計畫,比方針對某一個海域或某一個問題,做通盤性的研究。這樣必須結合有專長的人,成果似乎也較集中。正在計畫中的有「臺灣西南海域湧升流的基礎生產力研究」,參與的三位專家分別出身於海洋化學、海洋物理和海洋生物。這是區域性的整合計畫。還有和原子能委員會合作的「低濃度核能廢料終極投海處理可行性」調查,這則是就一個問題做多方面的考慮。
也許研究機構的努力、國科會的支持、再加上科技應用單位的響應,我國海洋研究可以結合人力、財力、物力,使研究的成果,和海洋開發單位的需要恰好配合。這是一條常聽人說起、卻不容易走上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