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集郵是塊永遠吃不完的蛋糕。」也有人說:「集郵是『王者』的嗜好。」還有人說:「聖經、支票簿外,集郵冊是美國人家裏必備的第三本書。」一枚郵票,大小不過方寸,卻引得世界上成千成為的人喜愛它、迷戀它;究竟它的出身背景如何、魅力何在、能讓人如此傾倒?
溫學儒是個「畫」郵票的人。
小畫房裡,昏黃的燈光下,他手拿畫筆,面對著桌上的一張草圖,這已經是第三次為這張草圖「整容」了,仍然覺得不滿意。
他抓抓頭髮、摸摸耳腮,想起杜甫的名言:「白首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心裡暗暗忖度:「國際扶輪社紀念大會,太多人為它畫過圖了,卻總脫不了齒輪標幟,要怎麼樣才能不落入窠臼呢?」
忽然,他「靈光」一閃,手下的筆打出了一個漣漪狀的彈簧來,與扶輪社的齒輪相扣接,象徵著源源不竭的社員力量,將一同推動著扶輪社的活動。
這就是民國五十三年發行的「扶輪社成立六十周年紀念郵票」,推出後果獲好評,還曾榮獲國際郵展設計獎。

一枚郵票誕生的過程。圖1.:繪圖員一試再試,畫出郵票原圖。(本刊攝影小組)
「設計小組」孕育郵票
郵政總局有個郵票設計小組,負責審議郵票的主題和圖案。郵票的圖案,除了由總局裏兩位專任的繪圖員設計外,有時也會邀請畫家來繪製,例如畫家顏奇石,主畫山水風光畫;卡通畫家黃木村主畫民間故事。為求周全審慎,繪圖人員往往一次設計好幾種圖案,設計小組再從其中挑選。而一幅圖案一再被發還重繪的情形,也是常見。
郵票的主題來源有幾種:第一,從傳統文化中擷取靈感,通常每年固定會有四至五套古物、古畫、民俗技藝的郵票;第二,配合國際活動,例如世界通信年、國際兒童年等,也會發行郵票;第三,有關新聞性、時宜性的題材,例如雷射光電展覽、資訊周、女壘邀請賽、棒賽獲冠軍等。此外,並接受各團體建議,選擇具代表性、影響性大的題材而發行郵票,比方常見的某個團體成立周年紀念郵票。

圖2.:電子分色。(本刊攝影小組)
「臨時插隊」,新郵增多
原則上,郵政總局每個月至少發行一套新郵,去年全年發行了十八套,預計七十四年將有廿一套之多。郵政總局供應處副處長洪德馨說:「遇到全國性、全球性的活動多時,郵票的發行次數自然也增多。所以雖然訂有年度計畫,卻得具有彈性,因為常常遇到『臨時插隊』的情形。」
去年五月發行的「中華航空環球航線首航」紀念郵票,就在計畫之外。但這是我國航空界的一大盛事,因此雖然時間急迫,仍然決定「臨時起義」。從四月初開始,籌畫、設計圖案到發行,只不過二個月的時間,平常卻在一年前開始作業,創下最快的紀錄。
主題設定、圖案繪成後,便進入郵票的生產過程了。
設計好的郵票原圖,通常是郵票成品的好幾倍大,所以必須先經過縮小,才能製成「母版」。然後再將母版經過翻鑄或連曬,製成數十或數百塊一模一樣的分版,便可以拼成一大塊印版了。
印版所印出來的第一大張票紙,必須經過郵政總局局長核定後,才可正式上機印刷。印刷出來的郵票成品,還未打上齒孔之前,看起來,讓人感覺是世界上「最多胞胎的連體嬰」。

圖3.:把由「母版」翻印出來的許多「子版」拼在一塊兒。(本刊攝影小組)
嚴格檢查,淘汰廢票
打完齒孔,還需經過一連串檢查色標、檢查郵票、打上張數號碼的過程,最後才可包封起來,等著上市發行。
這整個生產過程,都有總局派駐印刷廠的監印人員在旁負責監督。
機器跳動、發生故障,會造成郵票漏色、齒孔漏打的情形,這些都要淘汰掉。即使是很小的瑕疵,譬如一枚郵票面上有個小白點,一旦被發現,整張票紙(五十到二百枚)都要做廢票處理。
在「零缺點」的要求下,監印人員「寧可錯殺一萬,也不願疏忽一枚」。所以目前郵票印製的淘汰率竟高達四成左右,也就是每印好一百萬枚的郵票,就有三十五萬至四十萬的郵票作廢。
廢票的處理方式是,先用機器軋碎後再溶化掉,「歹命」的郵票就此早夭。
雖然廢票的生命短、賤如蜉蝣,但那些未被挑檢出的漏網之魚,「溜」出來上市後,卻是炙手可熱的「變體票」,成為集郵人士爭相「獵艷」的目標。

圖4.:印刷人員檢查第一張版樣。(本刊攝影小組)
變體郵票,身價百倍
國郵中有「民國五寶」之稱的幾枚郵票,都是緣於變體而聲名大噪。其中有一寶叫「宮門倒」,是民國二年發行的郵票,票中心的宮門圖樣竟被印倒了;其他幾寶有的是票面上加蓋的字體顛倒,有的是邊框倒印……,都因為流傳的數量寥寥可數而益顯珍罕。
政府初遷來臺時,所發行的郵票也曾出現過變體的例子。
民國四十二年發行的「總統像臺北版」郵票中,在每一全張裏有一枚郵票上的英文字China漏了一個i字母,曾引起集郵人士的搶購。
民國四十七年發行的蟲、卉二套郵票共十枚,首次採用複合彩色照像版印製,色彩逼真而生動,引起集郵人士的「驚艷」。其中昆蟲郵票六枚,隻隻刻畫入微、栩栩如生;而四枚花卉郵票,也畫出了蘭花的雍容華貴、光彩奪目。在「萬方矚目」的熱烈情形下,不久就傳說有人發現了「闊尾鳳蝶」的尾巴漏套紅色,也有人說發現了蟲翅上有白點,更有人說在「白斑條紋大天牛」中,大天牛三個字的筆畫長短不一或「長臂金龜子」上出現了黃色的腹足……嘈嘈嚷嚷、眾說紛紜。事後雖然證明並無變體,卻為這套美麗的郵票,增添不少「神奇」色彩。
由於郵票印製水準與時俱進,加上愈來愈嚴密的檢查,要想搜尋變體票可真是難上加難。至於票面上偶見的小白點、小黑點、郵票的面值數字看來瘦一點……等等,都只能算是「趣味品」。

圖5.:郵政總局的監製人員核校印樣。
最美麗的郵票
溫學儒設計的昆蟲花卉郵票也是我國第一套「蜚聲國際」的郵票。在發行的第二年十一月間,就被美國「生活雜誌」推選為「全世界最美麗的郵票」,其中昆蟲票四枚,特別放大刊登在封面,非常風光;而五十七年發行的「清明上河圖」,是五枚連刷體,被譽為「世界上最長的郵票」;民國六十一年發行的「明人出警圖」,其中2.5元面值的那枚,在義大利郵展中也曾當選「全世界最美麗的郵票」。
除了利用現成的文化遺產入郵(玉器、瓷器、古錢、古畫……),郵政總局也請人自行設計了頗富中國傳統文化的郵票,所得評語亦不下過去發行過的名畫郵票。
前不久,郵政總局推出「中國古典詩詞郵票」即由名畫家林天時教授繪製。世界著名的英國史考脫郵票月刊以彩色畫頁刊登唐詩郵票,並為文讚譽:「將偉大的中國古典詩詞形象筆之於畫,又將這華麗訊息以技巧方式轉錄郵票之上……」。美國的敏卡斯郵票季刊、日本書鏡雜誌,也以這套唐詩郵票為彩色封面。

圖6.:正式開始印郵票囉。(本刊攝影小組)
別緻的形式是為了配合內容
內容之外,形式也是設計求變化的一環。
七十年發行的「春書郵票」,分書「福、祿、壽、喜」四個吉祥字,構想得自過年時每家窗、門上貼的「斗方」。採用直立菱形的格式,頗為別緻。三年前發行的「臺灣山水郵票」,分別以鵝鸞鼻、日月潭和阿里山為圖案主題,採用細窄的長方形,令人想起國畫山水的立軸和橫軸。去年又以同樣款式發行了娃娃谷、溪頭和玉山三枚一套的臺灣風景郵票。
郵票由構想到定案,有時有意想不到的發展。民國五十九年發行的松鼠郵票,是採「四合一聯刷體」,四枚郵票合成一完整圖案;四隻松鼠各自斜立於每一枚的對角線上,卻又兩兩相對。這套郵票原屬於生肖郵票,當初設計時並沒有松鼠的份。原先畫的是「老鼠娶親圖」,但因為當時「滅鼠運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這幾隻老鼠圖呈報上去,硬是給刷了下來。
為了不致斷了新年生肖郵票的連續性,最後才勉強通過以松鼠代替老鼠。雖然在動物學家的眼裡,此「鼠」非彼「鼠」,但也馬馬虎虎算隻鼠啦!

圖7.:打齒孔錯不得,否則即成「變體票」。(本刊攝影小組)
集郵迷人數可觀
一枚小小的郵票,光是美麗的圖案、玲瓏可愛的造型就足以吸引人了。更何況它背後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難怪集郵是個很普遍的嗜好。
就拿你我來說,小時候不曾對郵票著迷過嗎?起碼兄弟姊妹或鄰居同學裏不乏愛好集郵的人吧?根據郵政總局集郵處統計,在郵局開戶長期預訂新郵票的人,北中南三區合計共有十二萬人以上;而每個月新郵發行時,從各地郵局窗口擠滿了購買人潮的情形看來,集郵人口當更勝於此。
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的廖吉昌,以「臺灣地區集郵行為之研究」作為其碩士論文。他訪問了二千六百六十五個愛好集郵者,發現有72.7%的人從青少年期就開始集郵了。
一般人以為集郵者多是為了儲蓄、保值。但在廖吉昌的研究報告中卻發現,把集郵當成益智活動的人佔21.37%,當做娛樂消遣的人高達60.92%,只有極少部分的人為了儲財、投資而集郵。看來,集郵迷對郵票本身的興趣到底是勝過一切的
集郵集了四十年、曾在國防醫學院任教的朱守一,就是個集郵迷的典型。

圖8.:瞧,漏打齒孔的變體票,他們身價二萬元。(本刊攝影小組)
「專題集郵」訂出方向與目標
他念初一的時候常去教堂,有位美國神父,經常送他一些花花綠綠、五顏六色的外國郵票,引發了他集郵的興頭。
前二十年裡,他和絕大多數剛集郵的人一樣,不管什麼樣的郵票都集,本國的、外國的、早期票、近期票、新票、舊票……,郵票太多了,他簡直集不勝集、卻又有著一般郵迷「求全」的心理驅力。他說:「當時我很『貪』,看到什麼郵票都要,花了很多金錢、很大心力在收集、整理郵票,卻常有挫敗感,總有集不全、要不到、買不著的郵票,非常苦惱。」
直到他留學美國時,學到了一種「專題集郵」的方法,煩惱才算解決了。「專題集郵」是集郵人士要想獨樹一幟、卓然成家的最好方法。集郵者選擇一個自己所喜好的特定主題,進行收集。因為全世界的郵票那麼多,每年所發行的套數更是數不清,什麼都要的結果是什麼都要不到。而主題一界定,就不會覺得漫無方向,收集也有了範圍。
朱守一自己學醫,又教授細菌學,所以對和醫學、細菌學有關的郵票尤感興趣。他按照郵票內容,有系統地將某種病症致病的病菌、傳染病症的病媒、發現病菌的科學家、發明治療方法的醫學家……等逐一排列,再配合親手撰寫的精簡說明,使他的集子就像一本生動活潑的細菌學史。

圖9.:有瑕疵的郵票就此軋碎。(本刊攝影小組)
從集郵中吸收知識
專題集郵的「專題」包羅萬象,不管是科技、動物、音樂、船舶,或是骷髏,都有人拿來當專題。而且即使主題相同,也有不同角度的收集法。比方同樣收集花卉郵票,有人收集單以花卉為圖案主角的郵票,也有人收集古物古器上、名畫名像上帶有花卉的郵票。
在公家單位上班的勤先生,專收集火車郵票。他說:「從小我家住在鐵路旁,長大離開故鄉,在外成家立業後,還是很懷念每天經過家門外的火車。」於是他收集了各式各樣的火車郵票,頗有「思我故鄉」的移情作用。收集、欣賞之餘,還盡量尋找有關火車的資料,研究起火車的動力系統、速度、平穩性……等,朋友笑稱他是「火車博士」。
集郵迷除了從研究郵票中,獲得不少知識外,還時常「自找樂子」,「發明」許多新鮮好玩的「遊戲」。
北縣集郵學會的代理總幹事許耀榮,自己限定在一九八四年內,要收集到從每一個國家寄來中華民國的航空信,包括普通航空、掛號、快捷航空……等。國外有朋友的地方,他便託他們寄回來,否則就匯款至當地郵局,請他們幫忙。
起初,他像是放線釣魚似的,當一個個國家陸續回郵時,他享受到「回收」的樂趣。但有些小國、海島國家卻始終未有回音,眼看著新春的腳步愈來愈近,他真等得心急如焚,卻又有點刺激的快感,日子便在緊張與期待中渡過。

圖1.:「照妖鏡」下,郵票真偽立見分曉。(本刊攝影小組)
「跑戳」辛苦,樂趣也多
也有人專門收集郵戳,在集郵界,有個專門名詞為集戳人而設,叫「跑戳」。
跑戳裏又以定點跑戳最有趣。所謂「定點跑戳」,就是郵票上的銷戳地點必須與圖案的名稱相關。譬如花蓮有個叫「國慶」的郵局代辦所,每到雙十國慶發行紀念新郵票時,就擠滿了從各地蜂湧而至等著銷戳的郵迷。而最近發行的一套「松竹梅」三枚郵票,就有郵迷親自跑到竹山、梅山去銷戳——但並無郵局或代辦所以松山為名,這豈不有缺憾了嗎?那可不,郵迷找到了新竹「松角」代辦所!「松竹梅」戳配上松竹梅郵票,豈不善哉?
卅三年集郵經驗的龔燕群,是跑戳迷裏的「迷中迷」,對於臺灣各地大大小小的郵局、支局、代辦所的名稱,暸若指掌。他說:「我喜歡親自去跑,真沒辦法了,才寫信讓郵局代寄。」旁人看他風塵僕僕,一個一個地方地跑,非常辛苦;他和朋友間也彼此戲謔是「瘋子行為」,但是瘋在其中,樂也在其中。

圖2.:以郵會友眾樂樂。(本刊攝影小組)
獨樂樂不若眾樂樂
自己集郵集出了心得,不免會想和人交換交換經驗,參加郵會就是認識郵友的好方法。一方面是向人「獻寶」,展示自己的郵集,而另一方面也欣賞別人的寶藏,汲取別人的菁華,以作為自己收集、整理、創作的靈感。
對六十餘歲的徐祖欽而言,「會友」即是他集郵之外最大的樂趣。
他不但參加臺北的郵會,足跡更遍及臺中、臺南、高雄、屏東等地。據他描述,和他一樣服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古訓的人可多了,一人同時參加六、七個郵會的情形非常普遍。「到處走走、看看,就像旅行一般快活!」他風趣幽默,在郵會交到的朋友多,經常三更半夜,還在電話堜M郵友談郵話趣。
目前幾乎各縣市都有集郵學會設立,郵會的主要活動包括定期出版期刊,舉辦座談會,會友交換郵識、郵票,公開舉行拍賣,處理會員的複品(相同的郵票有兩枚以上)或想轉讓的郵票。「郵會裏頭那些資格老、經驗豐富、可稱得上集郵家的會員,可以鑑定票品的真偽、評定合理的售價。」許耀榮說,「過去我們聚會的場所不定,郵政博物館新館一開放,就成為我們的固定約會場所。」每到星期天,他們的會員便自動報到,彼此交換郵票趣聞,或者展示新近收到的郵票,談談郵譚郵聞;也常各抒已見、辯論郵史上的點點滴滴。郵政博物館的圖書和人員也提供他們翻查資料、印證考核最方便也最直接的服務。

圖3.:窄窄的店面,掛滿了中外郵票,裏面說不定藏有珍品。(本刊攝影小組)
集郵的孩子不會變壞
輔導學生集郵社團也是郵會的活動之一。高中的集郵風氣勝過專科學校,專科學校又勝過大學。朱守一也擔任北區許多大專院校集郵社團的指導老師,他說:「由於學生有功課上的負擔,不能花太多時間在集郵上。現在先培養興趣,並多認識一些朋友;將來到了社會上,有閒錢、閒情時,便可正式開始集郵了。」
「集郵的孩子比較沉穩、安靜,也比較善於整理和歸納。」新光郵鈔社的老闆娘徐太太,每次看到來店裏買郵票的中小學生,打心裡就歡喜。她也鼓勵自己的獨子集郵。
談到以集郵儲財,資深集郵家都搖頭,「集郵可以儲蓄,但想發財就難了。」這是集郵家一致的看法。雖然他們都不否認郵票也是一筆資產,但是「如果斤斤計較郵票的售價,心裡就會患得患失,那還有集郵的樂趣可言?不把錢放在心上,而讓財神爺自己找上門,才是上策。」許耀榮說。
當然,不在意也不是茫然不知,知道郵票的價格,才能對自己郵票的出、入有個預算,那幾枚郵票值得用自己的某些郵票交換,心裡也有個譜。

圖2.:這枚曾經當選「世界最美麗的郵票」。(本刊攝影小組)
品相好、身價高
一些世界聞名的郵票目錄,如英國的「史考脫」、美國的「敏各斯」、法國的「香檳」,清楚記載了世界上每一枚郵票的「身家背景和身價」,但一枚郵票的真正售價,還要依其「品相」而定;同版印出的郵票,因為品相的差別,可能有一枚賣到五百元,而另一枚只能賣到五十元。
所謂「品相」,當動詞用,就好比將郵票當成一個人,品頭論足一番;當名詞用,乃指郵票所呈現的外貌。一張品相好的新郵票,應該是圖案正中、四周邊距相等、色澤清晰、背膠完整的;舊郵票則要不褪色、銷戳油墨輕而清、毫無破損或折角、折齒現象。
然而,「物以稀為貴」在郵界永遠是顛仆不破的道理。雖然許多古典票的品相都比不上今郵;例如一八五六年英屬圭亞那發行的一分票,票面破損、油墨不清,但卻因為目前全世界只發現了一枚,售價竟高達美金九十三萬五千元;在我國發行的三千多種郵票裡,有「華郵之王」之稱的「紅印花當小壹圓」(俗稱紅印花)也因世上只存三十餘枚,所以每枚售價在美金六萬元上下。
有人集郵,抱著「寧缺勿濫」的心情,對於品相不好的郵票,絕不多花一毛錢去買;但也有人為了求全,先買了來,當作「填空票」(space filler),遇到了品相好的郵票再補換下來。

圖1.:小小一枚「紅印花」郵票,售價高達六萬美元。(本刊攝影小組)
郵商穿針引線,為票作嫁
集郵的人不管是想買郵票,或是因情況改變而想賣郵票,免不了都要與郵商打交道。
郵商,扮演著就是穿針引線,為「票」作嫁的角色。一般人多利用閒暇集郵,不可能有很多時間去找郵票、挖郵票,但郵商職有專精,他們四處打聽、尋訪郵票的下落,交往、接觸的人多,並經常與國外的郵商和拍賣會聯絡、買賣;經年累月下來,自然見多識廣、郵票來源豐富。
明道郵票社的負責人曾道明說:「我就是靠自己『懂不懂』和客人『要不要』來賺錢。」他解釋,郵識豐富,才知道一枚郵票的真偽和貴賤;瞭解客人的需要,才能做好通有運無、發揮投資的最大效益。而「郵商本身也要對郵票相當喜愛,才會深入研究、吸收郵識。否則郵票店就開不下去了。」皇冠集郵社的老闆王敦仁說。
可是有些不肖郵商心存蒙蔽之心,有時故意囤積郵票、哄抬售價,或者魚目混珠,以假郵票欺騙顧客。所以選購郵票也有竅門:一、自己也懂點郵識,二、尋得可靠的郵商,三、貨跑三家不吃虧,除了可比較售價外,偶爾還可在「沙堬^金」——貌不起眼的小店,不定就藏著珍品。
開始集郵並不難,只要準備一支鑷子夾郵票、一把量尺量齒孔、一把放大鏡來欣賞,就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郵票了。
在集郵界裡,最盛行的一句話是:「集郵乃是孩子和君王的共同嗜好。」不管是誰,只要願意邁開第一步,便能在方寸間找到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