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去年十一月和今年一月間兩次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台灣省第九屆鄉鎮縣市長已全部順利產生。鄉鎮縣市長是最基層的地方行政首長,其職務與民眾生活關係密切。在此新人上任之際,本刊特地從三百多位地方首長中,挑選四位別具特色者予以報導。他們是:最年輕的縣長——高雄縣長蔡明耀,嘉義政壇常青樹——七四高齡的嘉義市長許世賢,花蓮縣第一位女性鄉鎮長——鳳林鎮長邵金鳳,彰化縣第一位外省籍鄉鎮長——田中鎮長劉楚傑。
最年輕的縣長蔡明耀
現任高雄縣長蔡明耀在去年年底的縣長競選中,以黑馬姿態,反敗為勝,擊敗強勁的對手余陳月瑛,成為全省最年輕的百里侯。

為了表示不忘本的心意,蔡明耀坐在從家中帶來的長板凳上,批第一張公文。
年輕從政,少年老成
蔡明耀今年卅三歲,屬於「少年老成」型的人物。他在家中是長子,上有二位姊姊,下有弟妹三人。父親蔡正心,現在鳳山市農會理事長。
蔡明耀在求學時代,即立志服務桑梓。他在省立鳳山商職高級部畢業,服完兵役後,即當選高雄縣議員。那時他才廿四歲,是高雄縣議員中最年輕的一位。四年後他再度蟬連議員席位,並當選議會副議長。
蔡明耀在進入縣議會,為民服務之後,體會到自己學識不足,於是利用晚間,到省立屏東農專農藝科夜間部繼續求學。畢業後,又考進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就讀,因參加縣長競選,現已退學。
蔡明耀在縣議會八年,表現穩重平實,知名度和群眾基礎似比不上對手余陳月瑛。因此選戰之初,呈現的姿態較低。但後來情勢急轉,蔡明耀以「哀兵」的姿態積極從事競選活動,後來聲勢日趨壯大,而終以三千餘票之差,擊敗了余陳月瑛。
一般認為,蔡明耀的致勝因素,在於競選策略的運用成功。蔡家世代務農,社會繁榮的結果,使得蔡家在鳳山五甲的土地增值。余陳月瑛在競選期間把蔡明耀宣傳成比「金牛」還大的「金鯨」型人物,這種策略顯然是認為選民對財主型的候選人沒有好感。但是蔡明耀的助選員將計就計,推出一份「高雄發現一座大金山」的宣傳單,把余陳月瑛和蔡明耀家族的資產列成明細表。宣傳單上的數目是:余陳月瑛的家族資產共新台幣二十三億八千多萬元,蔡明耀家族資產則為三億五千多萬元,兩相比較之下,立刻把蔡明耀的形象平反過來。一般認為,這個策略的運用,是蔡明耀轉敗為勝的重要關鍵。
另外,立法委員鍾榮吉為蔡明耀助選,使蔡明耀在美濃鎮獲得出乎意料的高票,也是蔡明耀當選的重要因素之一。鍾榮吉是美濃人,他印發了一份介紹自己在立法院表現的傳單,這張傳單達到三種效果。第一,鍾榮吉在立法院的表現沒有讓美濃人丟臉;第二,美濃人選鍾榮吉沒有選錯;第三,美濃人選鍾榮吉推薦的蔡明耀也不會錯。投票結果,蔡明耀在美濃得票領先余陳月瑛五千多票。這五千多票奠定了蔡明耀勝利的基礎。

七四高齡的許世賢以高票當選嘉義市長。
以長板凳為縣長座椅
去年十二月二十日,縣長就職當天,蔡明耀即為自己塑造了特殊的形象。他把鳳山家中常坐的長板凳拿到縣長室,當做縣長座椅,坐在長板凳上開始批閱第一件公文。他告訴走訪的記者說:「我這樣做,並不是為了標新立異或沽名釣譽,而是因為我出身刻苦的農家,而高雄縣又是一個以農民佔多數的農業縣份,這張長板凳會使我時時不忘為縣民服務。」
上任當天,蔡縣長並召開記者招待會,提出他未來四年的施政方向。他首先提出四個觀念:一、以創新觀念,謀求進步成果。二、以效率觀念,加強簡政便民。三、以責任觀念,激發工作熱忱。四、以團隊精神,發揮總體力量。
對於施政方向,蔡縣長表示,為了實現競選政見及諾言,並遵行上級政府政策及針對地方實情,未來的施政重點,共分為:發展漁業及改善漁民生活、加速交通建設、做好防洪排水設施、發展觀光事業、加強社會福利、提高農民所得及改善農民生活、推展精神文化建設、及提高行政效能八個要項。
蔡明耀上任兩個月來,有二件事值得一提,一是深入山地鄉,瞭解當地情況。一為下令解雇縣府各局科室臨時人員七十多人。
蔡明耀上任不到二十天,為了瞭解地方狀況,聽取民眾對縣政推行的意見,決定走訪各鄉鎮。他首先利用兩天時間,偕同中國國民黨高雄縣委員會主委伊竑深入三民、桃源、茂林三個山地鄉訪問。
蔡縣長的山地訪問,摒除過去在會議桌上解決問題的陳舊作法,改以親身體驗的方式,面對事實,挖掘問題,解決問題。因此,二天之內,他應允替三鄉解決的大小問題,多達一百多件。
至於蔡縣長下令解雇縣政府臨時人員一事,不但為各局科室帶來很大的「衝擊」,也震撼了高雄政壇。因為過去新縣長上任,裁減幾個臨時人員或調動幾個一、二級主管,是常有的事,但像蔡明耀這樣一次解雇七十多人,卻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引起政壇普遍的矚目,也引起某些揣測。
某些政壇人士以為,這是蔡縣長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先「燒」前任縣長黃友仁雇用的臨時人員,以便安插「競選功臣」推介的人士,償還選舉的「人情債」,並穩固他的根基,為將來競選連任鋪路。
蔡明耀則鄭重否認上述說法。他坦率地指出,他在縣議會副議長任內,就發現縣府冗員太多,尤其是臨時人員。有些臨時人員沒有事做,不是在上班時間打毛線,就是三五成群地在辦公室或走廊上聊天。等他就職後,從人事資料發現縣府各局科室雇用的臨時人員竟多達二百六十八人,與編制內的員工人數幾乎相等。再向各局科室主管人員探詢是否確需這麼多的臨時人員?所獲得的答案卻是否定的。

民國五十七年時,許世賢與現任嘉義縣長德錡角逐嘉義市長席位,兩人均保持極佳的民主風度。
大刀闊斧,解雇臨時人員七十多人
在聽取政府單位主管的報告及分析後,蔡縣長發現許多臨時人員的雇用,並非基於業務需要,恐係人情因素。在這種情形下,某些被雇用者,因有靠山而服務態度較差,影響了其他工作人員的工作情緒,成為提高行政效率的絆腳石。有鑑於此,他決心大刀闊斧地一次裁減多餘的臨時人員。
蔡明耀強調,他解雇這些臨時人員,完全是基於節省公帑、精簡人事的原則,他並無「火」可燒,也不是為了安插「競選功臣」推介的人士,今後的事實,及他的做法,都可以證明。
蔡明耀的一位助選員指出,蔡縣長在縣議會期間,由於年紀還輕,一直抱著多看、多聽、少開口的學習態度,因此外界對他的評語一直是平實穩重,口才也不出色。等到他出馬競選縣長時,因實際需要,經常要發表政見,他都是不打講稿就上台,大家才發現原來他的口才也不錯。等到他上任之後,大家又發現,他不僅會說,也積極在做。
由這位助選員的一番話,不難看出,蔡縣長是個極富潛力的年輕人。他從競選到上任縣長以來,其所作所為,可謂備受議論。但縣長的任期才剛開始,一切功過尚難定論,年輕的蔡縣長將在高雄政壇寫下何種記錄?也只有靜觀他未來四年的表現。

邵金鳳是花蓮縣第一位女鎮長。
嘉義政壇常青樹許世賢
七四高齡的許世賢堪稱嘉義政壇的常青樹,今年她第二度出馬競選嘉義市長,再度以高票當選。她可能成為台灣省地方自治史上第一位女性省轄市長,因為嘉義將在今年七月,升格為省轄市。

邵金鳳曾任鳳林鎮婦女會理事長,經常參加婦女活動。圖為她與婦女同跳土風舞。
政壇生涯三十載
許世賢是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學博士,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許世賢從日人手中接收省立嘉義女中,並創辦高中部。半年後當選嘉義市參議員,開始步上她漫長的政治生涯,當時她三十七歲。
接著,她參加第二屆省議員的競選,一舉成功,從此聲譽直升,連任了四屆省議員。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林金生當選嘉義縣首屆民選縣長那一屆,許世賢即曾參選。所以,她也是全省第一位競逐縣長的女性。
民國五十七年第六屆嘉義市長選舉,許世賢以省議員之職降格參選,與現任嘉義縣長塗德錡展開激烈的競爭。結果,她以四千多票險勝對方,成為嘉義市第一位女市長。
六十一年,許世賢以現任市長身份競選立法委員,以全台第一高票——十九萬餘票高票當選。三年後,她競逐蟬連,再度當選。
六十九年,她放棄再度競選立委,推出她的第三女公子張文英競選國大代表,但以三萬三千餘票第一高票落選。當時許世賢已年居七十,大家並未料到她會再度參選。直到去年,行政院核定嘉義市升格延後一年,即七十一年七月正式升格,才盛傳許世賢將再復出。
選罷法未公佈前,省府一度修改選舉法規,限制縣市長候選人的年齡,使許世賢失去參選的資格。現在選罷法刪除這項規定,她以為自己雖在垂暮之年,但身體健康,仍有服務大眾的能力,因此參加市長競選。此外,她有心爭取自治史上第一位女性省轄市市長的職位,以一個擔任過嘉義縣轄市市長的人,來承接升格省轄市後的建設計畫。

劉楚傑因服務熱心、為人正直,而當選彰化縣田中鎮長。
高票當選市長,政治魅力歷久不衰
許世賢活躍嘉義政壇卅多年,除競選縣長落選一次以外,可說每戰必勝。這次以七四高齡參選市長,一度因她的年齡問題和無黨籍人士主流派介入而引起議論,但投票結果,顯示她的政治魅力歷久而不衰。她在四位候選人中,囊括了近七成七的得票數。
許世賢重掌嘉義市政,她自稱是過去一任(第六屆)市長的連任,幾項上次任內未竟全功的市政,決定在未來四年內次第完成。
不過時移境遷,有些構想不免要做若干程度的修正。許世賢並且表示,她上任後,將力圖改善嘉義市的政風,同時將綜合過去市政措施的利弊,做一通盤檢討,並重新規畫。
對於嘉義市未來的建設,許世賢的腹案是:東區的建設已達飽和,為了健全都市發展,將著重西區的建設。此外,全市的排水系統、垃圾處理及社會福利措施的改善,也是將來施政的重點。
許世賢認為,嘉義市唯一的天然資源是木材,目前已很難再予發展。但因地處阿里山的前站,發展觀光應是可行之道。此外,為了讓市民瞭解市政內容,將繼續發行嘉義市政刊物,把市政、議會議員動態和議案公開,讓市民共同參與。
花蓮第一位女鎮長邵金鳳
當選鳳林鎮長的邵金鳳,是花蓮縣實施地方自治選舉以來第一位女鎮長,也是全省第一位女性外省籍鎮長。
「憨古」當鎮長
邵金鳳祖籍浙江紹興,生長於上海市。卅多年前,邵金鳳從上海市來到客家莊的鳳林,沒有一位客家人聽得懂她的上海腔;同樣的,她也不懂客家話。當有人以客家話調侃她,她也跟著大夥一起傻笑,「憨古」是她來到鳳林後的綽號,客家話「憨古」的意思是憨厚呆傻。誰知道這位「憨古」,卅多年後卻成為當地的一位女鎮長。
邵金鳳畢業於上海民生中學,革命實踐研究院結業,今年五十六歲。她會對政治產生興趣,是受先生林阿谷的影響。林阿谷今年八十二歲,是苗栗頭份人,年輕時曾旅遊大陸江南一帶,因而結識邵金鳳。返台後,曾任數屆鳳林鎮長,於民國五十三年退休。
就在林阿谷退休那年,邵金鳳登記競選第六屆縣議員,在激烈的競爭中,順利當選。接著連任三屆縣議員,迄今已有十八年。
服務選民,建設地方
邵金鳳表示,擔任議員之後,接觸基層愈廣,瞭解民情愈深,愈發感覺從政人員對國家、民眾的責任重大。雖然在服務過程中,奔波勞苦,或四處請託,但每當為民眾解決一個問題,或為地方爭取到一筆經費,一切苦辛就都化為喜悅。這次在地方人士一再推舉下,毅然放棄議員的提名,登記競選鳳林鎮長,與兩位男性候選人角逐,也是抱著「服務民眾、建設地方」的心理,希望能藉著十八年來議員任內對地方事務的瞭解及所建立的人際關係,為民眾謀求更大的福利,為地方爭取更多的建設。
這次邵金鳳決心參加鳳林鎮長競選,曾一度考慮到自己的經濟問題,因為她在歷屆縣議員中,被公認是最窮的議員。但她的顧慮不久就消除了。過去曾受過她幫助的選民,自動成立後援會,不僅給予精神支持,最令邵金鳳感動的,是好多人都捐錢給她,從數百元到數萬元不等。有人因此說,這是她熱心服務十八年換來的利息。
邵金鳳表示,她擔任鳳林鎮長後,將致力簡化行政手續,貫徹分層負責及便民利民等措施。至於未來施政的方針,在短程發展計畫方面,將特別注重里民大會所反映的提案,尤其是有關民眾日常生活的事務,諸如路燈、農路、排水設施、水電、堤防、橋樑等的修建與維護,並切實做到消除髒亂、美化市容。
在長程發展計畫方面,邵金鳳希望盡力促成:
一、水鳳公路、水鳳鐵路的早日完成,以貫通東西交通,使鳳林成為花蓮最具發展潛力的鄉鎮。
二、綜合高中的設立,以解決花蓮中南部學生就讀問題。
三、工業用地的規畫及工廠的投資,以繁榮地方。
四、鳳凰大瀑布風景區的規畫與整建,以促進地方觀光事業。
彰化縣第一位外省籍鎮長劉楚傑
湖南籍的彰化縣議員劉楚傑,參加田中鎮長選舉,以八百八十五票之差,擊敗了土生土長的老鎮長,被各界視為具有重大意義。
個性耿直,樂於助人
劉楚傑今年五十三歲,湖南省祁陽縣人,個性耿直,好交朋友,且樂於助人。民國卅八年,因赤禍橫行,他投筆從戎,考取陸軍官校廿四期。隨後追隨黃杰將軍入桂,轉入越南,編入陸軍第一兵團政幹班。民國四十二年,由越抵台,進入中央政工幹校受訓,結業後,分派台灣省保安司令部(現改制為警備總部)服役。民國六十二年自請退役後,與朋友合股經營十力砂石公司、大正機械公司。民國六十六年,當選彰化縣第九屆縣議員。
在田中定居二十多年,劉楚傑能聽得懂大部份的閩南語,但並不會說。他那口湖南國語,很多人也難以瞭解。在這次選舉中,他竟能擊敗現任鎮長的本地人江肇嘉,據瞭解劉楚傑的田中地方人士推斷有三個原因:
一、服務熱心:鎮民有求於他,不論識或不識、本省或外省。不管三更半夜或酷暑寒冬,他都樂於奔走,而且立即服務。
二、為人正直:從定居田中以來,以迄議員任內,正直不阿,頗受鎮民好評。
三、平易隨和:在田中鎮人際關係頗佳,與各階層民眾相處融洽。他平日與友人聚首,豪爽而無架子。
突破地域觀念,消除語言隔閡
一般認為,劉楚傑的當選,具有下列兩種意義。
一、突破地域觀念,消除「本省人」與「外省人」的畛域觀念,打破言語的隔閡。劉楚傑本人即表示,在他的觀念裡,根本沒有本省人或外省人之分。今天所謂的本省人,同樣是從中國大陸遷徙來台的,只是有人先來,有人後到而已。他說:「我雖是外省人,但我的太太是本省人,孩子也都在台灣土生土長。我自己退役後定居田中近三十年,我想就是在田中出生的人,一直住在田中達三十年的,也不會太多。因此,我一直自認為田中人,正因如此,才能獲得田中父老的支持。」
二、肯服務的人,終必受到民眾的認同與支持。劉楚傑在田中,一向以服務熱忱、講究道義著稱,才能在四年前當選縣議員,現在又當選鎮長。據一則新聞報導說,在田中鎮某投票所前,一位選民問另一選民,鎮長的票準備投給誰?對方毫不猶豫地說:「劉楚傑」。問者說:「但是他是外省人啊。」對方答說:「我不管他是本省人或外省人,只問他能不能替地方做事。」
劉楚傑表示,在語言不能順利溝通的情況下,他本來並沒有想到要競選鎮長,但在地方父老一再的鼓勵和催促下,抱著冒險的心理做一次大膽的嘗試,沒想到竟然當選。他以為唯有盡心盡力服務大眾,才能報答地方父老的愛護和支持。
對於未來的施政方針,他都列在十二項競選政見中。此外,他認為目前亟須開發田中大新工業區,促進地方繁榮,增加國民就業機會;以及遷移田中果菜批發市場,以利交通。
選舉過後,劉楚傑最希望的是,在競選期間的對立狀態,能隨著選舉結束而消失;支持競選對手的地方人士,能放棄對立的觀念,大家和衷共濟、同心協力,為開創田中鎮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給新任地方行政首長的建言
全省的鄉鎮縣市長,已於三月一日全部上任。一名新接事的首長,與其前任之間的關係,大抵有兩種模式:一是蕭規曹隨,二是改弦更張。觀之近年來新任的地方首長,基於民眾的厚望與自我期許,多半希望能大刀闊斧的改革一番。但是如果只為改革而改革,一切重起爐灶,從頭開始,而不考慮過去既有的基礎,則可能蒙受許多時間、精力與物質上不必要的損失;而且朝令夕改,對政府的形象,也不免有損。如果改弦更張的結果,弄巧反拙,比前任者原來的辦法還不如,則個人聲譽及國家社會利益所受的損失,更難以計算。
值此「新官上任」之際,我們期望所有的新任首長,對於主管的政務,都能以客觀、冷靜、踏實的態度,深入地檢討,來確定原有的每一項政務,其目標、步驟、方法是否正確、有效。如果是好的,即應蕭規曹隨。如果尚有改進或加速推動的必要,則可在原有基礎上努力以赴。倘若原有方案確實不宜採行,就應設法訂出改革的方案,確定後者優於前者,且有順利實施的把握時,再以可行的步驟,確實地進行改革。一切以理性出發,以大局為重,從詳觀察,從長計議,方為民眾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