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十一月,由紡拓會舉辦的「台北國際紡織周」中有兩場時裝發表會,分別以「赤子」、「創意、古典、中國」為主題,由十九位設計師發表新作。這兩場發表會的共同特點是——以中國出發。
此外,在同時舉辦的第三屆「時裝設計新人獎」中,紡拓會也將主題限定為「現代華夏組曲,表現中國精神新貌」。
以幫助國內紡織業者拓展外銷市場為宗旨的紡拓會,近來為什麼那麼「偏愛」中國?
「在西方設計中打轉,永遠跳不出別人的影子,比不過別人;只有在中國的精神中找尋題材,才能夠成為全球獨一無二的創新設計」,中華民國織品服裝設計協會常務理事徐莉玲說出她的觀察。而這需要有一群人來做,才能造成聲勢,在全世界的流行界建立起中國人的地位。
把握時機,創造契機
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大約五、六年前,一群日本設計師,在政府刻意培養下,以日本的傳統印花布料設計服裝,在巴黎展出,結果大放異彩,一舉將日本的時裝設計師推上國際舞台。
而在世界流行趨勢中,這也是中國服裝上場的難得良機。近年來電影「末代皇帝」夾奧斯卡金像獎的聲譽,在世界各地播映,帶動了「中國熱」。加上亞洲經濟的快速成長,中國大陸的開放政策,乃至六四天安門事件,都使世界的眼光投向亞洲,中國成為世界焦點。在服裝流行的民俗風中,「中國」佔了重要地位,許多西方知名的設計師,都將中國的流蘇、盤扣,或如意、雲頭……等圖案融入設計之中。
在這股來自世界性的中國風吹襲下,國內設計師得以順勢而為。紡拓會更寄望能掌握這股契機,為已陷入「夕陽工業」困境的國內成衣業,找出一條新的路子。
紡拓會這兩年來的努力,不但使許多服裝設計師的作品中,開始出現富於中國感覺的設計,也將這種意念向下扎根,對接受專業教育的學生,產生了影響力。
今年甫從實踐家專服裝科畢業的沈勃宏,就以「中國海」為設計主題,贏得共有九個國家、十位設計師參賽的「第一屆亞洲設計競賽」首獎。評審對他的共同評語是「非常具有創意」。他強調肩線,但呈現出來的是中國古代偏好的圓滑美人肩肩線,不誇張,但又不失墊肩效果;在袖子及下襬更以海螺狀的線條獨樹一格。
消費者喜舊厭新
其實,國內早就有不少設計師在傳統文化中找題材,運用最廣的屬禮服、旗袍和以棉布製作客家衫式的休閒服。在這些設計中,有著明顯的中國服裝圖案、線條和色彩。
近年來紡拓會與中華民國織品服裝設計協會所努力的方向,則將傳統文化、藝術的精髓融入現代創新的設計之中。
具體地說,就是將繁複的中國服裝予以簡化,以表達中國精神為訴求。像設計師黃嘉純就取李清照的悲劇色彩,來表現服裝的端莊、冷豔的風格;設計師溫慶珠則是以素雅的布料,配上白色蕾絲,展現林黛玉式的淒美纖柔,希望能表現中國特色,又能迎合國外消費者偏好線條簡單服裝的特性,將中國時裝打入國際市場。
但是,國內服裝公司規模都不大,要談國際市場之前,得先能立足台灣。從消費者接納的程度來看,有明顯中國服裝色彩者佔了上風。龍笛實業公司負責人蔡孟夏即表示,她的服裝以旗袍出發,也就是一般所稱的改良式旗袍,運用各種素面及印花布料以現代的剪裁方式,如墊肩、寬袖、寬腰身……,擴大旗袍的穿著場合。尤其是在出席國際性會議,或正式宴會中,這種改良式的旗袍已被視為代表性的中國服裝。
要穿旗袍有條件?
改良後的旗袍吸引人的另一要素是——「能藏拙」。「東方人的身材比例較短小,若略發胖,就不好看。而旗袍是一件式的,沒有中間切割的剪接線,不但可以掩飾體型的缺陷,更可以發揮修長的視覺效果」,蔡孟夏分析。因此,她的服裝也深受身材比例與國人相當的日本觀光客的喜愛。
反觀近來以單純線條來表現中國精神的中國裝,就沒這麼幸運。尤其是今年流行合身的剪裁,消費者看了雖然「發思古之幽情」,但是少有人會真的買來穿。原因是,這種服裝似乎只適合年輕貌美、天生麗質的人穿著,但因布料講究,手工精緻,真正有購買力的太太們,體型難免都有了變化,只有慨嘆「時不我予」。
生活服飾公司設計師林燕雀即發現,在她們分別走民俗、客家衫及較正式中國裝的三個品牌中,就以用線條表達中國意念的中國裝,最不易引起消費者共鳴,產生不中不西或曲高和寡的反應。
所以,設計師大都以每季推出一、二組的方式搭配在西式服裝中,做為試探性的銷售,希望能藉此摸索出消費者的口味。
設計師身兼數職
除了消費市場仍有待培養外,設計師本身也面臨許多問題。國內設計師通常身兼老闆、設計、經營、管理等職。在這種狀況下,難有真正突出的創意與靈感。
設計師溫慶珠就很感慨地表示,在學生時代,她滿腦子都是創作靈感,把媽媽的旗袍剪短,配上長褲來穿;把壓箱底的青花織錦鍛被面做成袍型的套衫……,這些點子都讓她出盡風頭,讓爸爸皺緊眉頭。
現在她每天忙著為經營壓力奔波,幸好從小習國畫,又有一群藝文界的朋友,能不時來點腦力激盪,否則每天生活在這全盤西化,又毫無美感的都市中,真不知如何創造好的作品。
相形之下,財力雄厚者就佔了不少優勢。一直致力於「中國人要創造自己流行,說自己故事」的蔡孟夏,她的休閒生活就是觀魚、賞玩古董、看畫展。她還收集不少龍袍、繡花片。近年來為了將設計的服裝從禮服、旗袍跨入休閒服的路線,她還透過各種管道,積極地蒐集大陸各少數民族的服裝,加以研究。
「創作中國裝,無前例可循,又不似西式服裝有許多流行資訊可參考,要跨越這道門檻實在不容易」,她表示,「這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反芻,再加上個人的設計經驗。」遇到設計瓶頸無法突破時,蔡孟夏就出外旅行,回來後再重新出發。
要從充實內涵做起
和這些設計師相較,十七歲就到法國、美國修習服裝設計的黃嘉純,這條路子走起來就更困難了。
「對具歐洲風格的服裝設計,我可以準確地掌握,但是我抓不住中國的感覺」,她懊惱地說。
一年來,她的設計從表現李清照的悲劇色彩,到瓷器柔美線條,今年春夏裝,更準備以中國的木雕來詮釋。但她不以此為滿足,「中國風豐富了我在服裝設計上的主題,但我只能表現出它的線條,無法表現它的精神」,黃嘉純說。
從黃嘉純學習的背景可以看出,她雖然有豐富的國際觀,卻苦於對中國的認識太薄弱,就連如何在國內找資料都是新的學習。但她堅定的說,「這條路要永遠走下去,這不只是流行的風潮,而將永遠融入我的設計之中。」
為什麼要這麼「自討苦吃」?她回答:「如果再不找到自己,台灣會繼香港之後,成為穿歐洲服裝、開美國汽車的另一部『拼裝車』。」
問題真不少
在這些設計師個個意志堅定地為中國服裝打入國際市場做準備之時,卻令人好生氣餒——因為仍有許多相關問題不能不搬上檯面。其中最嚴重的,是勞力斷層、缺乏適用的布料和副料。
勞力不足是目前國內普遍現象,對需要高度縫製技術的中國式服裝來說,問題就更嚴重了。
在製作與訓練新人上有獨到功夫的蔡孟夏,將製作的過程儘量改進,新手只要訓練三個月到半年就可派上用場,但是,「我只敢做國內市場,不敢接國外訂單,因為沒有把握能如期交貨」,她說。
設計師李尤就曾為勞力不足問題,於今年四月到大陸參觀,但是共產制度與懶散的工作效率,都使她不敢貿然採取設廠行動。
在布料方面,由於國內布廠規模大都不大,不足以養一個研究開發部門來設計新的布料,因而只有跟在世界各國的流行之後。此外,國產布料常有染色堅牢度不夠、布料的成份純度不足等現象,都使其色澤和觸感不如進口貨。在消費者眼光漸高,而進口關稅又日漸降低的有利條件下,進口布料成了與設計師的設計相得益彰的唯一選擇。
蔡孟夏在故宮博物院邀請她提供作品,代表現代中國服裝參展時,交了白卷。她無奈地表示,「我找不到一塊足以代表的國產布料。」
除了布料之外,相關的副料像花邊、扣子……等,國內設計師也得越過大半個地球,到紐約、巴黎去採購。
「國內能買到的都是些鐵的、塑膠的製品」,溫慶珠啼笑皆非地說,反而在世界吹起中國風之際,在巴黎就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盤扣,或繡製精美的花邊,使設計出來的服裝更具畫龍點睛的功效。
但是,若要塑造出整體的感覺,還得從頭到腳搭配,這些皮包、鞋子等相關產業又要如何配合?
「現在是中國服裝進軍國際市場最有利的時刻」,紡拓會指出,但只有由提升設計師水準的努力,到全體相關工業的一併成長,共同邁入成熟,中國服裝才能真正在國際市場上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