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明山是台北最有名的風景區之一,由於交通方便,每逢花季,山上都是人山人海,如織的遊人與繽紛的花朵相映成趣。這個大家耳熟能詳、幾乎可說是被人玩遍了的地方,究竟有何迷人之處,足以吸引人一去再去呢?事實上,在前往陽明山的沿途,以至陽明山上的前後公園,處處都見美景,天然風光與人造景緻相得益彰。去過的人都會以為:她確有這麼迷人。

陽明山的花鐘,位於後山公園,為萬叢綠中點上異彩,成為遊客最愛獵取鏡頭的地方。
春來了
二月間,台北市尚籠罩在暮冬的寒氣中,耐不住長冬蟄伏的百花,已偷偷地探出了頭。瞬間,蒼翠的綠山上,五彩繽紛的花朵開始綻放,帶來了春的訊息,告訴人們,又是賞花時節到了。
提起賞花,往往會使人立刻聯想到台北最負盛名的陽明山花季。是的,陽明山是人們迎春踏青最佳的去所。每年二月中旬至四月初,大約有五十天,是陽明山的花季。首先是梅、櫻、桃、李眾花綻放,繼而杜鵑吐豔、茶花盛開,奼紫嫣紅,絢燦如霞。漫山的花團錦簇和如織的遊客相互輝映。迎接春天的歡笑,於是響徹山上的每一個角落。
陽明山位於台北盆地北方,七星山腰,原名草山。台灣府志上記載:「草山以多生茅草,故名。」三百年前,草山尚屬一片荒蕪,那時芒草漫生,原生叢林密佈。依台灣府學教授林謙光撰「台灣紀略」,至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才有原住居民來此採硫磺,以後,人煙才逐漸增多。
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年),德商歐利,因取其溫泉浴,首先在陽明山西麓的北投建立了一個俱樂部。過了三年,又有日本人平田準吾開設了天狗庵旅社。之後,賓館、別墅相繼建築興起,北投因而日漸開發起來。

陽明公園內築有許多涼亭,供旅客休憩。
天生麗質
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年),經營礦業的日本人山本義信,自北投入山,前往勘察地形,查探結果,發現草山具天然姿色,極適合開發為公園。於是開始購置土地、闢草萊、斬荊棘,且聘請園藝家規劃設計,動工築造。今之陽明山公園,即是草創於彼時。
台灣光復後,為紀念明代大儒王陽明先生,於民國三十九年三月,將草山改為陽明山,劃為特別區。之後,陽明山風景區在中華民國政府有計畫的經營下,天然景觀,配合人工整建及雄偉的建築,逐漸具備了今日山林公園的規模。三十年來,已成為大台北地區,最具規模,且又最負盛名的風景遊覽勝地。且有人認為可與浙江四明山的雪竇寺相比哩!
陽明山,距台北市區十六公里,從士林出發,走北陽公路,車子沿著仰德大道往上爬行。寬闊平坦的山坡路,蜿蜒於山間。兩側花木修剪整齊,賞心悅目,已有身在公園道上之感。車行約莫十餘分鐘,道路兩旁出現一幢幢建築漂亮的別墅。華麗別緻的屋宇,環著百花爭妍的花園,座落在青翠的山腰,為這座已令人著迷的山,更憑添幾分嬌色。

杜鵑花在三月天盛開,傍水吐蕊,更顯嬌媚。
途中佳景多
沿途永明寺,為北部佛學研究之一大重鎮。再上行,有白雲山莊座落於道路左側,原為一個養蘭中心,近年來已發展成有名的遊樂休憩場所。到了山仔後,路旁出現了一些商店,這裡是中國文化學院的所在地,中國宮殿式建築,昂然聳立於山間。
順著一路目不暇給的風景,三十餘分鐘後,車子到達了陽明山的前山公園,也就是中正公園。
中正公園舊稱草山公園,是紗帽山和七星山兩山間的高台地,面積三.七公頃。此處槭樹最多,深秋臨來,滿山紅葉,另有一番美景。此外,園內尚有櫻林、草地、山泉、荷花魚池等。中正公園臨陽明湖,此湖是以人工引導山泉匯積而成。湖水清澈,時有白鵝戲波,加映以湖邊杜鵑花、櫻花、白花海芋,算得上湖光山色,景色宜人。除了一般公園景觀的佈置與休憩設施外,尚有游泳池、網球場,公園旁也有公共浴室,供遊客洗溫泉澡,稱得上是一所現代化公園。
在公園東北方,依傍著七星山麓,有一座雄偉壯麗的中國古典建築,那是為紀念國父百年誕辰而興建的中山樓。附近至金山的公路旁,有一個草山瀑布,長約七公尺,寬約兩公尺,流量雖不大,卻很晶瑩可愛。

瀑布為陽明山的佳景之一,這是大屯瀑布。
紅男綠女滿山遊
從陽明山車站順著中正路,步行可到後山公園。行人可沿著種滿各色杜鵑的山邊步道行走。每逢花季,小徑上熙來攘往盡是前來賞花的遊客,他們穿著各式色彩鮮豔的春裝,為五彩繽紛的陽明山又增一景。
步行約三十分鐘,到達後山公園,又稱陽明公園,位於紗帽山的後側,全園面積四十六公頃,是陽明勝景精華所在,兼收了自然景緻與人工佈置之美,而規模之大,亦居全台之冠。
進入陽明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小隱潭」。隱潭位於左側峽谷下,若隱若現,潭上方有一小瀑布,中央架著朱紅小橋,橋畔有王陽明先生墨寶——「山水閒情」的勒石。潭的左側山坡上,種植了一百多株梅花,稱為「隱潭梅園」。這些梅花,每逢耶誕節前後開花,花期約十天。在陽明公園百花未放的寒冬中,梅花傲笑風霜、一支獨秀,不愧是我們的國花。

每年二月中旬,陽明山花季開始,櫻花首先報春曉。
七彩水幕令人目眩神迷
隱潭的左上方,是彩色大噴水池,噴水方式有九種不同的變化,配合著池中的五彩燈光,令人眼花撩亂,入夜後更是美不勝收。水池周圍,種有清翠的圓柏和如茵的綠草,經常沈浸於水池飄來的濛濛水氣中。在陽光照射下,四周形成美麗的彩霧,令人嘆賞。
離噴水池不遠,是李氏紀念碑園,此碑由一塊重約九噸的天然岩石鑿成。碑上有先總統蔣公題額「孝友崇義」,碑文由張岳軍資政所撰,許世英先生書丹,是為表揚李建興、李建和兄弟捐地建園事蹟而建。碑旁有王陽明的塑像。
李氏紀念碑園左側,是櫻花林,種植著台灣原生的山櫻和日本櫻花樹多種。每臨花季,一片片粉紅色的花海,看了讓人迷醉,這也是遊客最愛獵取的鏡頭。再往前走,是種植三十多種台灣茶花的茶花園,春來花開,陣陣清香,令人神怡。園中有明恥亭,亭內有國父銅像及墨寶石刻,亭前有梅花型水池二座,左側有野餐場,設有野餐灶和桌椅。右側是公園服務中心,設有郵電廣播及各項詢問服務。

瀑布區泉水竄流於巨石中。
旅遊設施很週全
公園的中心區建有一棟富麗堂皇、中國式的二層樓房——辛亥光復樓,是為紀念辛亥起義及中華民國建國六十年,由旅日華僑李進發捐建。此樓外觀華麗,美崙美奐,專供遊人休憩。樓下餐飲部,供遊客們用膳,四周牆壁懸掛革命先烈建國史畫。樓上為旅社部,可供遊人住宿。登上二樓,面對公園的西南方,正為群山環翠中的一個缺口,視野極為開闊。近處,一階階的梯田,點綴著古樸的農舍,是美麗的田園風光。遠處,則見淡水河蜿蜒如帶,倒映著觀音山的秀姿。向西俯望,則整個大台北市區,盡入眼底,夜景尤為迷人。
樓前方,有一座用紫花九重葛和圓柏雙層圍繞而成的大花鐘。鐘面中央是梅花型花壇,綠草為底,由紅綠莧組成時鐘數字。四周環繞的水池,有噴水管噴出水柱,並植有各色睡蓮。鐘背飾以龍頭雙鰱的浮雕。

中山樓位於前山公園東北方,是為紀念 國父百年誕辰而興建的。
美景處處,各得其所
從小隱潭到大花鐘,百花聚集,群亭圍繞,加以成茵的綠草地,成為遊客逗留最多的地方。每當花季,櫻花、杜鵑,粉黛嫣紅,而鄰近草坡上繁生的迎春花,亦不甘示弱的將黃色小花舖滿山坡。這時,孩童們嬉戲於花叢間,情侶們在樹蔭下細語呢喃,父母們坐在草坪上欣見孩子們徜徉於大自然中,老年人則在滿山歡笑中,憶起青春的往日。充滿愉悅、熙攘的陽明山,此時呈現出無限的生機。
離開大花鐘,順著陽投公路方向往前行。這條路上,一邊是山,一邊是險峻的深谷,路上大樹參天,陽光從樹梢透射,樹影婆娑,微風輕飄,遊客到此,莫不感到身心舒爽。走到第二個展望亭時,可觀賞到龍鳳谷及磺溪溫泉區的薄煙裊裊。抵達紗帽橋後,可歇歇腳,附近有一些小店,坐在小店裡,泡壺凍頂茶,可以一面品茗,一面瀏覽紗帽山的俊偉青翠。
再往右行,則進入陽明山的瀑布區。陽明瀑布,在陽明公園後的山間,是這一帶最大的瀑布,自山顛飛流而下,傾瀉谷底,水花飛騰,勢若雷霆萬鈞。

繼櫻花後、杜鵑花盛放於滿山遍野。
聽濤觀瀑樂趣多
瀑布區有平台三處,亭榭四座,山壁間有先總統蔣公親題的「陽明瀑」三字石刻。附近尚有懸崖峭壁的好漢坡,空谷幽明的一線天,形勢皆出自天然,有若鬼斧神工。
由中興路通瀑布區,入口有一鋼筋水泥花架長廊,長廊的盡頭,建有休憩的涼亭及兩座拱橋。
陽明瀑布下方的福壽橋畔,則是大屯瀑布,湍闊流急,聲勢雄壯,與陽明瀑匯流,奔騰出谷。
這充滿潺潺水聲的瀑布區,和前面兩公園的景像大不用同。在這裡,爭奇鬥豔的花兒較少,除了青翠山林,放眼望去,是一波波急瀉的水流,在巨大的岩石上衝擊著,所展現的,是雄偉壯闊的自然景像。拾步走上台階,聆聽著水聲,身濺著水珠,在群山懷抱裡,充分體會大自然的妙趣。年輕人常在這裡烤肉、玩水、唱歌、做遊戲,盡情享受屬於青春的歡樂。
陽明、大屯瀑布匯流之谷口,是石壇路峰頂橋。在這裡,裝置了噴水管九支,利用山泉,噴出水柱高約丈許,常年不竭,稱為「峰頂噴泉」。
在峰頂橋前,有一牌坊,書寫著「陽明公園」,這是進入公園的正門。出此,便是陽投公路,可直下北投,結束陽明山之遊。

情侶們利用假期,攜手上山賞花,徜徉花徑之中。
遊客真是多
近年來國內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大家愈來愈重視休閒生活,國民旅遊亦愈來愈見興盛。以陽明山為例,今年花季賞花的遊客已超過一百萬人。而在晴朗的假日,遊客一日曾高達九萬餘人。
如織的遊客,帶來了交通問題。除了利用班次極為密集的公車外,近年來遊客們多喜自己騎摩托車、或駕自用小轎車上山,機關、團體更常使用交通車或遊覽車一起上山賞花。花季時,每天都有幾千輛的自用轎車和幾百輛的遊覽車上山。陽明山公園管理所表示,雖然去年剛完成新的立體停車場,但由於車輛增加速度太快,停車場還是不敷所需。他們現正於陽金公路旁邊,加速興建另一新的停車場。
上陽明山除了可經士林走北陽公路外,另可從北投經投陽公路上山,沿途可欣賞溫泉與硫磺景觀。如果徒步,則可自天母登山,經由山仔后或中正公園進入。遊客除了到公園遊玩外,繞道陽金公路,可順便到露營地、竹子湖、大屯山及七星山等風景區一遊。

孩子們跟著父母,離開都市,到陽明山來野餐、嬉戲,與大自然多做接觸。

孩子們跟著父母,離開都市,到陽明山來野餐、嬉戲,與大自然多做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