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自由中國台灣的教育與經濟快速發展,婦女就業機會大為增加,職業婦女的人數愈來愈多,家中孩子的照顧與教養成為問題。即使是純家庭主婦,也喜歡能暫時擺脫孩子的羈絆,從容地處理家務,或做點自己想做的事。因此,代人照顧幼兒的托兒所或幼稚園,大量應運而生。然而,幼稚教育乃是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奠基教育,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幼稚園的環境、設備、教材與教法等,也都需加以講求。過去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強調記憶與模仿的訓練,會傷害孩子們想像、創造與表現自我的能力。如今台灣幼稚教育界盛行「啟發式」教學法,為要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之中學習,給予他們充分發展自我的機會,使得他們一個個健康、活潑、充滿自信。

為了培養小朋友愛護動物的心,也為了讓他們觀察小動物的習性,幼稚園飼養小動物和小朋友作伴。
媽媽也來當老師
星期一的早上,住在新店的傅媽媽,給女兒吃過早點、穿上圍兜之後,便懷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牽著女兒的手,朝女兒就讀的幼稚園走去。
前幾天,幼稚園的老師打電話給她,問她願不願意每個禮拜分一天的早上,到幼稚園協助老師參與教學活動,當時她心想,反正在家也是閒著,於是就一口答應了。可是此刻,她又有些後悔,她沒有任何的教學經驗,學生時代更是一站在台上就發抖,結結巴巴的講不出話來。如今要她去協助老師教學,雖然對象不過是些四、五歲的小毛頭,傅媽媽仍感到有些緊張。倒是五歲的若萍,知道媽媽今天要到學校去「當老師」,不禁手舞足蹈,興奮莫名。
八點半鐘,傅媽媽準時來到幼稚園門口,園長看見她,立刻高興地將她迎進辦公室。辦公室的沙發上已經坐了另一位太太,園長為彼此介紹了一下,原來是女兒常常提及的好友柯潔的媽媽。知道除了自己之外,還有一位家長也是第一次來參加這個活動,傅媽媽的心情一下子輕鬆了許多,立時放開懷和柯太太聊了起來。彼此寒暄著,園長已經拿了一個堆滿五顏六色圖片的塑膠籃和一個黑色的大布袋,走了進來。

三軍托兒所的小朋友在圖畫課時畫水彩。
寓學習於遊戲之中
將塑膠筐平放在膝上,園長很和氣的對她們說:「台灣目前大多數幼稚園採取傳統式的教學法,可是我們卻是採用一種新的方式——啟發式教學法,這種教學法的最大特色,就是讓小朋友在遊戲中學習,所以我們設計了很多有啟發效果的玩具,請兩位待會兒和小朋友一起玩。」
說完,園長即從筐子中拿出畫著皮球、月亮、卡車和雞蛋等的五彩圖片,解釋道:「今天要玩的遊戲是關於形狀的認識。玩這個遊戲時,請先舉著這些圖片,讓孩子們辨認畫片上的物體,然後再要幼兒們說出它的形狀。在進行時,可以預先將長方形、三角形、橢圓形和正方形等圖片,放在一旁備用,待小朋友辨識之後,再一起討論皮球、太陽與圓形,山和三角形,信封和長方形,雞蛋和橢圓形等之間的關係,以及形狀與生活的關聯。」

新店明德幼稚園的小朋友在分組活動中熱烈地討論。啟發式幼稚教學法的最大特色,是把教室劃成好幾個「角落」,讓小朋友自己選擇有興趣的一角玩耍,並且從玩耍中培養他們創作、思考的能力,以及分工合作、共享、等待等的好習慣。
開發孩子們的思想,不再重灌輸與記憶
說到這裡,園長進一步說:「長方形、三角形等形狀都是抽象的符號,一般傳統的教學法,是由老師舉著三角形的圖片,對小朋友說:『這是三角形』,大多數的小朋友也可以憑記憶將它記住。可是如果用我們剛才的方法,小朋友是由實物中觀察到各類形狀的存在,小朋友不僅單純的認識了形狀,也瞭解到形狀的意義性。此外,由圖片中的實物再推想至其他同形狀的實物,進而組合和歸類,無形中也訓練了小朋友推理和組合、歸納的能力,這樣不是比讓小朋友強記要好嗎?」
放下塑膠筐,園長又提起另一口大袋子,說:「這是給大班小朋友玩的魔術袋。」
「魔術袋?是要教他們表演魔術嗎?」傅媽媽好奇地問。
「不是的,這個袋子裏裝的是積木、塑膠瓶、裝牛奶的空紙盒、碎花布、乒乓球、硬紙片、粗砂紙和雞毛等各式各樣的東西,玩的時候,讓小朋友輪流把手伸進袋子裡,摸兩樣東西出來,這兩樣東西必須在質料、大小或是形狀上相同。」

明德幼稚園益智角的小朋友正在聚精會神的創作。
有趣的活動,因「齡」施教
「我們什麼時候開始呢?」傅媽媽有點迫不及待了,她可以想像得到,小朋友玩起這些遊戲時,會有多麼興奮。
「這些遊戲要在『分組活動』時才開始,因為那時老師沒有辦法同時帶幾個小組,最需要家長來幫忙。現在兩位不妨再熟悉一下這個遊戲的規則和步驟,遊戲時就更能駕輕就熟了。」
近十點時,傅媽媽在小朋友的歡迎聲中,走進了大班的教室,成功地帶了四十分鐘的遊戲。雖然回家以後,她有一種好像跑過百米後的疲倦,喉嚨也有些喑啞,但是她的心卻是熾熱而愉快的。過去,她一直認為女兒還小,上幼稚園不過是消磨時間,該學的上了小學後再學,因此送女兒上幼稚園時,她並沒有很注意幼稚園的環境、師資和教學法等等。如今,知道幼兒教育還有這麼大的學問,覺得這個上午過得真是很有意義,更期待下個星期一的到來。

積木角的小朋友正在搭建隧道。
適應社會的需要,幼稚園大量設立
近年來,台灣由於經濟與教育的快速發展,婦女就業的機會大為增加,職業婦女的人數愈來愈多。即使是不上班的家庭主婦,也喜歡把孩子送到幼稚園,上個半天班,好利用這段時間從容地處理家務,或做點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幼稚園如雨後春筍般、迅速蓬勃地發展起來。
就以台北市來說,根據台北市教育局的統計,今(七○)年台北市立案的幼稚園共有二百八十多所(六十五年時有一百六十一所),而未立案的幼稚園、托兒所,更是不計其數,難以估計。這麼多的幼稚園,固然給許多做母親的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可是,這些幼稚園有些什麼樣的設備?師資的素質如何?教育的方式是不是符合幼兒的心理?它們究竟發揮了多少幼教的功能?卻很少有人去注意。大多數家長都和傅媽媽一樣,以為幼稚園不過是個「看顧」小孩子的場所,只要校舍環境整潔,老師態度和藹,將小朋友們照顧得很周到,不致發生什麼危險,家長也就滿意了。若是孩子上了幼稚園之後,還能唱幾首兒歌,能讀或寫一些簡單的國字和數目字,家長就更覺值得了。其實這都是錯誤的想法。

沙箱角的小朋友在種樹。
奠基的教育,不可不重視
近年來,心理學家一致公認,一個人個性及智力的成長,在六歲以前已經定型。日後,雖然也會因環境而有所改變,但改變的幅度很小。由此可見,六歲以前的教育,決定了孩子一生發展的「模型」,其重要性是絕對不容忽視的。
過去,台灣的幼稚教育大都是採取傳統式的教學法,由老師站在台上講述,小朋友坐在台下聽,然後配合些畫圖、剪貼和唱遊課程。還有的幼稚園從中班開始,便發給每位小朋友一本國語簿和一本算術簿,讓小孩子們艱難地握著筆,在窄窄的格子裏「畫」字。
從事幼稚教育已有十餘年經驗的新店明德幼稚園園長劉青霞說:「小孩子在六歲以前,手的大小肌肉以及視力還未發展成熟,協調性不夠,握筆時很難控制方向,按照自己的意思來寫。可是幼稚園為了表現教學效果來討好家長,往往強迫幼兒要寫得端正。幼兒達不到老師的要求,難免會產生挫折感,甚至對自己失了信心,這對幼兒的心靈會產生很大的傷害。」
劉園長繼續說:「家長不知道要重視幼稚教育固然不對,但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太切,從孩子一進幼稚園,就要求老師教他寫字、算數的也不對,前者是『不及』,後者是『太過』,都誤解了幼稚教育的本質。」
台北市教育局,針對這種現象,特於去年十一月六日,召開一次公私立幼稚園園長會議,會中嚴令禁止幼稚園教孩童讀書和寫字。而在這之前,許多對幼稚教育工作深具熱忱、又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早已注意到我國的幼稚教育偏重灌輸,少有啟發,他們也早已有心推動改革。
輔仁大學家政系幼教組畢業,又獲得美國南伊大教育碩士學位的黃迺毓說:「假如讓一個中國兒童和一個歐美國家的兒童共處,中國小孩多半表現得較為沉默、拘謹,而歐美孩子則比較開朗、活潑。因為在中國,由幼稚教育開始,就是老師講、幼兒聽,完全沒有讓幼兒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大人講話,小孩不要插嘴!』更是家長常用來喝斥孩子的一句話。」

先化好妝,才能扮演媽媽。
乖寶寶不見得好
「至於行動方面,更是由幼稚園開始,便要求孩子們聽話、守規矩,排隊時請求整齊劃一,不許這樣,不許那樣,久而久之,小孩子就再也不會主動去做任何事了。他們的好奇、好動都被約束住了,再也不吵也不鬧。親友們見了,還會誇一聲:『好乖喔!』殊不知小孩子天真活潑的本能,就這樣喪失了。」
有鑑於傳統幼稚教育的缺失,一種新的幼稚教育法——啟發式教學法,開始被大量引用。這種教學法是由老師安排豐富的學習環境,讓幼兒各依所好、各玩各的,然後從「玩」中去發掘問題,吸取經驗。
「啟發式教學法」早在民國五十九年間,由美籍布克太太首先向我國幼教界介紹,隨即在台北師專和台北女師專所附設的幼稚園展開實驗。採用這種教學法的幼稚園,教室的佈置和傳統幼稚園大不相同:傳統式的幼稚園祗要有一塊黑板,一些課桌椅,一架風琴和幾幅畫,便構成了整個教學環境;而採用啟發式教學法的幼稚園,必須要有較大的空間,在空間內設立各種「角落」,如:娃娃角、教學角、圖書角、語文角、創作角、音樂角、積木角和科學角等等,每一個角落都準備豐盛的教具,讓幼兒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角落去玩。

美勞角的小朋友用色紙和彩筆做出不同的成品。
每一個角落都自成有趣的天地
譬如說娃娃角,又名裝扮角,這個角落通常都備有小鍋、小碗、小匙、各種炊具、電話等各種模擬家用設備,以及洋娃娃等,和寫著「爸爸」、「媽媽」、「妹妹」、「弟弟」、「客人」等的牌子。凡是到娃娃角玩耍的幼兒,可以選擇自己所要扮演角色的牌子,掛在胸前,然後再開始扮家家酒。
由表面看來,這似乎是純玩耍而已,實際上,幼兒經由角色的扮演,學到了待人接物及分工合作的觀念。
再說科學角,這個名稱乍聽之下很是唬人,而其中也確實產生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教育效果。
從事啟發式教學法已有十年經驗的空軍育航幼稚園主任蘇愛秋舉了一個例,她說:「我曾經將一個發了芽的洋芋放在科學角,後來大洋芋的四周又生出一些小洋芋,大洋芋就漸漸乾了、癟了。有一天,我經過科學角,聽見幾個小朋友正圍著洋芋在七嘴八舌的討論。一個說:『洋芋媽媽怎麼愈來愈瘦了?』另一個說:『它都起皺紋了!』還有一個小朋友用手戳戳洋芋說:『它裡面都軟了!』正當大家都在奇怪洋芋媽媽為什麼會這樣時,一個小朋友說話了,他說:『我知道,因為它生了好多小孩,把營養都給孩子吃了,就好像我媽媽餵弟弟吃奶一樣。可是我媽媽會按摩去皺紋,洋芋媽媽沒辦法給自己按摩,所以它就變老了』。」

娃娃角的小朋友正在炒菜、烤麵包,準備招待客人。
學會了觀察與分析
蘇愛秋說:「這些孩子們的對話多可愛啊!不論他們的答案是不是合邏輯,至少他們不斷的在觀察、在分析,也就這樣啟發了他們的思考力。」
又譬如創作角,這個角落提供各種材料,如:木塊、通草、色紙、剪刀、打洞機、釘書機、漿糊、毛線、塑膠繩、碎布、圖畫紙、色筆等,讓幼兒自由選擇材料,自己設計、製作,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蘇愛秋說:「傳統的美勞課程,不外是全班每人發一張色紙,然後老師在台上示範摺一隻小狗,小朋友在台下也跟著摺一隻。經由此種方式,小朋友祗是學到了模仿,卻完全沒有發揮創造力、思考力的機會。而啟發式教學法的創作角,卻是讓孩子自己動手去摸索、去試驗,讓幼兒從親自『做』中學習,這樣可以增加幼兒的成就感和學習的興趣,所學到的東西也才能成為其內在的一部分。」

騎著竹馬賽跑。
利用具體與半具體的東西,認識抽象的符號
除了「自由選角」之外,「小組活動」也是啟發式教學法的一個特色。方式是將小朋友按其個別差異,分成幾個小組,然後利用教具,培養他們一些基本的概念和認知能力,以及輪流、等待、分享、接受結果等觀念。
例如:準備一張硬紙,上面用打洞機打幾個洞,然後寫上阿拉伯數字,讓小朋友去摸,摸到三個洞的,就在硬紙上夾三個衣服夾子。
蘇愛秋解釋道:「洞是半具體的東西,衣服夾子是具體的東西,而阿拉伯數字則是抽象的符號,這個遊戲的目的,是讓孩子利用具體和半具體的東西,來認識這個抽象的符號。」
蘇愛秋說:「很多幼稚園喜歡教小朋友由一數到一百,甚至到一千,小朋友也都能朗朗上口,但是若問他一個數目究竟是代表著多少?他就完全沒有概念了。而採用教具來進行『數』的小組活動,卻使小朋友在遊戲的時候,自自然然的建立了數的概念。」

三軍托兒所的墊上運動。
智慧要啟發,體能也要鍛鍊
不過,幼兒教育並不只是幼兒智能方面的培養和啟發,體能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根據幼稚教育專家最新的研究,幼稚教育應該包括:大肌肉、小肌肉、語言、認知、社交和自助六大項目,其中小肌肉、語言、認知、社交和自助五項都已經包含在「小組活動」與「自由選角」之內了,祗有大肌肉一項,因為限於場地,每個幼稚園都有不同的做法。
例如新店的明德幼稚園,常常利用星期六帶孩子到青年公園、動物園或是環河路的網球場等地去郊遊。新一代幼稚園每天都有一段時間,帶小朋友到幼稚園對面的社區公園去活動。永和的佳美幼稚園,聘請體育系畢業的老師,到幼稚園來教幼兒韻律操。還有一些幼稚園則以單腳站立、雙腳跳、立定跳遠、不用手扶站起來等不需廣大場地的運動技能,來鍛鍊孩子的大肌肉。
至於像三軍托兒所、育航幼稚園和救總托兒所等有寬廣環境的幼稚園,它的大肌肉活動更是自成一套完整的系統。
三軍托兒所佔地五千多坪,花木扶疏,綠草如茵,它的體能活動,花樣自然也特別多。如「鑽隧道」,是將塑膠布用鋼圈撐起來,成為長筒形狀,下鋪海棉墊,讓小朋友由這一頭鑽進去,那一頭鑽出來。還有汽球傘,是將紅、黃、藍等塑膠布裁成圓形,讓小朋友拉著傘緣一面唱歌一面繞圈子,唱到特定的一句時,大家都躲到傘底下。
此外還有騎竹馬賽跑、滾輪胎、爬繩梯等,都是為了幫助幼兒發展腰、大腿和手臂等大肌肉的體能活動,對幼兒的身體發育,有促進的作用。
在這個知識爆炸、社會變遷迅速的時代裡,成長中的孩子受到種種傳播媒介的刺激,思想和人格的發展,往往出乎大人的意料。因此做家長的勢必也得跟上這個步調或趨勢,才能瞭解孩子們的小腦袋堥s竟裝著些什麼,也才能因勢利導,給子女正確、有益的教養。

育航幼稚園的汽球傘遊戲。媽媽到幼稚園參與教學,不但可以減輕老師的負擔,還能增進對子女的瞭解。
親職教育受到重視
在台灣,親職教育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重視,例如: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中心出版的學前教育月刊,洪建全視聽圖書館和台北兒童福利咨詢中心舉辦的一連串親職教育講座等,都是提示做父母的應該撥出時間與精力去探討教養子女之道。
但是,親職教育做得最直接、收效也最大的,卻是部分採取啟發式教學法幼稚園所舉辦的「媽媽參與」。
所謂「媽媽參與」,就是學校主動約請家長,到學校來協助老師教學。
位於和平東路三段的新一代幼稚園,是目前實施「媽媽參與」非常成功的幼稚園之一。每週除了有三位媽媽輪流到學校協助老師教學之外,還有兩位媽媽義務的協助幼稚園處理一些雜事,如隨交通車接送小朋友等。

新一代幼稚園的小朋友快樂地和媽媽一起玩遊戲。
體會兒童的心態,再作正確的引導
一位家長林媽媽在參與這項工作之後,述說了她的感觸:「我喜歡在帶過活動之後,靜靜坐在一旁,觀察老師上課時的情形,我發現她們的態度、語氣和教學方式,和我們小時候所接觸的老師大不相同,這些老師並不是以權威者的姿態來教導孩子,大聲的吆喝孩子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相反的,她們是以大朋友的身份,體會幼兒的心態,然後再和藹可親地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才對。譬如說,點心時間,有一個小朋友獨自跑去玩積木,這時,老師沒有大聲喝斥他不守規矩,或是威脅著要處罰他,而是心平氣和地對他說:『小龍,我知道你現在想玩積木,可是現在是吃點心時間,小朋友都在吃了,你也去一塊吃,否則待會兒點心收走了,你就沒得吃囉!你乖乖吃完,再來玩積木,好不好?』說也奇怪,那個小朋友在老師和顏悅色的勸導下,就放下積木,乖乖去吃點心了。」
這件事曾使林媽媽很感驚奇,於是提出來和老師討論。老師告訴她,這是啟發式教學法中輔導孩子的一個重要原則,方式是先接納孩子的感受(我知道你很想玩積木),然後給予正面的指導(你應該先把點心吃完),而且態度雖平和,立場卻很堅定,沒有絲毫猶豫,不給孩子找缺口的餘地。

黨媽媽和劉媽媽正在帶孩子們玩認識形狀的遊戲。
瞭解孩子的性向,增進母子的感情
黨媽媽也是新一代幼稚園的義務老師之一,學校第一次邀請她去參與教學時,她很不以為然,心想:學校若是人手不足,就應該多聘幾位老師,怎麼好把責任推到家長身上呢?可是真正參與之後,她也以為極有意義。
她說:「以前,我以為我很了解我的孩子,對孩子各方面的要求都很嚴格,可是參加幾次教學之後,我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做了一個客觀的比較,我才真正清楚他的性向、需要和能力,從此不再勉強他做能力達不到的事情,或是他不感興趣的事。而且,因為我常常到學校去,認識了很多孩子的同學,和孩子閒聊時,有了許多共同的話題,這使我們母子之間的感情更形親密。」
另一位陳媽媽也談起了她參與教學的感受,她說:「以前我給孩子講故事,總是平鋪直敘,不懂得如何利用故事來啟發孩子的智慧。有一天,我到學校參與教學,偶爾聽到小班的老師在講故事,她說道:有一天,藍寶寶和小鴨子結伴到山上去玩,碰到一個老巫婆,老巫婆說,我帶你們去一個很好玩的地方,藍寶寶和小鴨子沒有告訴媽媽,就跟著巫婆去了。老巫婆把他們帶到一個很大的水池旁,說:你們可以下去玩了!藍寶寶和小鴨子就高興地一起跳下去。下水之後,藍寶寶和小鴨子突然都不見了,而水池的水也變成綠色了。老巫婆便得意的大笑著說:哈哈!你們都變成我的孩子了,你們再也不能回家了!」
說故事也有學問
「說完故事之後,老師當場將藍色和黃色的顏料倒在一個水盆裡,水盆的水立時變綠了。當時,我真是佩服不已。從那時起,我給孩子講故事時,就不再照本宣讀,也懂得隨時利用機會,給孩子一些啟發。」
林媽媽、黨媽媽和陳媽媽本來素不相識,自從到幼稚園參與教學之後,她們變成了好朋友。有空的時候,她們常常帶著孩子一起去郊遊,或是到對方家裏拜訪。「媽媽參與教學」不僅讓她們增長了很多的知識,更擴展了她們的生活圈。
教育,本是學校與家庭兩方面共同的責任。就時間來說,兒童在家庭的時間多於學校;就環境來說,學校是有形的教育,家庭則是無形的教育,兩方面要能保持聯絡與溝通,才能將教育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因此,家長到學校參與教學,它的好處實在是互惠的:對學校來說,每班多了一位家長幫忙,可以減輕老師的負擔,使幼童得到更好的照顧與教導;對家長來說,可以在長時間的學習活動裡,深入觀察自己的子女,並由老師那兒,學得更多更好的教養方法;而對幼兒來說,媽媽肯到學校參與他的學校協助教學,表示媽媽愛他、重視他,幼兒在肯定了自己被愛、被重視之後,就會產生充分的安全感,而且往往為了要在媽媽面前表現,他會更樂於學習,更熱心參加班上的一切活動。
採用啟發式教學,老師很辛苦
曾經有人問新一代幼稚園的老師說:你們只要把課室佈置成一個個「角落」,讓孩子自由的玩就可以了;小組活動時,又有家長來幫忙,這樣豈不是比擔任其他幼稚園的老師要輕鬆得多嗎?
老師解釋說:「實情是:採用啟發式教學法的老師,不但不會比較輕鬆,而且還要辛苦得多。因為老師要花很多時間在設計和佈置課室的情境,以及設計和製作教具上。」
啟發性教學法當中包含著不少學問,做老師的在準備教材、教具上,以及實際上課時,都比傳統教學法要辛苦得多,然而這些老師卻興致勃勃、甘之如飴,這是為什麼呢?
為要培養更活潑、更聰明的下一代
「我們是學幼兒教育的,不僅深知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對這項工作也充滿著理想和熱忱,更深信這種教學法對孩子們身心的發展都有益,因此我們都願意獻身於這份工作,為培育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盡點心力。為了做好這件事,我們必須不斷的動腦筋,並且還得潛心去瞭解現代兒童的心理與需要,設計出真正讓他們歡迎、並且對他們有益的課程。這些都能使我們體會到教學相長的快樂,和真正在教育下一代的價值感。」
每一個孩子都擁有豐富的潛能,需要成人提供環境與機會,不斷給他們啟發與引導,而不是要設下特定的軌跡或模式,讓幼兒遵行,這樣只會戕害或抹煞他們創造、想像及表達自我的能力。
目前在台灣,啟發式教學法已逐漸為一般家長所瞭解與接受,更有不少有心人在努力推動與發展,盼望經由這種教學方法所發揮的功能與效果,使我們的下一代身心更健康,心智更活潑,思想更發展,一個個快樂、開朗、充滿自信,一步一步踏穩他們人生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