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子無才便是德」和「女人是弱者」的說法,在目前已遭到考驗。
傳統中國女性扮演「主內」的角色;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女性與男性一樣受教育,也走出家庭,投入工作。她們從抄寫、收發、接線生等低階職務開始,漸被賦予較重的責任,更有的再上層樓,擔任主管。
身為主管,除須有精熟的職業技能,還亟需思考、判斷、策畫、組織、領導、協調等能力。然而,女性向來被認為個性被動、軟弱、情緒化,尤其又不能偏廢相夫教子的天職,因此如要在社會上嶄露頭角,當個傑出的主管,往往得比男性付出更多的心血,與更大的代價。
本刊因而訪問數位在不同行業中表現卓越的女主管,請她們談談奮鬥有成的經驗與心得。由於篇幅所限,將分二期刊出。
今年上半年,芝麻百貨公司的營業總額達新臺幣四億八千五百萬元,在北市十八家百貨公司中排名第四,單位坪數業績則居冠。
芝麻走的是高價位路線,所售商品質佳、價昂,尤其在服飾方面,標榜高雅、時髦、領導流行,幾年來已建立相當的聲譽與權威性。
芝麻能發展成今日的局面,總經理徐莉玲是關鍵人物。

圖:徐莉玲經常邀請企管專家到公司演講,為同仁做在職進修。
徐莉玲秀麗高雅,女人味十足
徐莉玲面容秀麗、身材修長、氣質優雅,說起話來輕聲細語,顯得女人味十足。
初見徐莉玲的人,都很難相信這位年輕、漂亮的女郎,竟是擁有五、六百名員工的芝麻百貨公司的掌門人。
徐莉玲是學美術的,但很早就與服裝界結緣。
考上文化大學美術系那年夏天,她即經朋友引薦,到當時最具規模的群玉服裝店從事設計工作。
在校中所學,加上工作中的實際經驗,使她對服裝事業的瞭解比一般年輕人深,表現也更成熟。
大學還未畢業,她即已自立門戶,開了一家小型服飾店,做得有聲有色。畢業後因結婚生子,曾沉寂了一陣。
復出之時,已是婚姻破裂之後。她憑著過去的經驗與聲名,被網羅到永琦百貨公司,參與籌畫開幕事宜。不久奉派至日本接受成衣的專業訓練,包括:設計、裁剪、縫製、品管、包裝、出貨……。回國後,她便出任永琦關係企業常青成衣廠總經理。
徐莉玲以她豐富、精熟的專業能力領導該廠。她親自參與設計,監督每個製造過程,不料「馬失前蹄」,初時業績並不理想。

圖1:漢聲總編輯吳美雲於私不拘小節,於公則精明能幹。
營造具整體風格的購物環境
她潛心檢討個中原因,領悟到:主持成衣廠,與她以前純擔任設計或代售成衣是不同的。其間必須非常注意市場與管理:
市場方面,不同年齡、階層的消費者,品味自然相異,必須作市場區隔,找出希望出擊的消費階層,成品推出後才不致落空;成衣廠的產量較大,必須顧及當時期一般人的品味,不能從服裝設計師的眼光出發,以免曲高和寡。
在管理方面,一個生產工廠需要合理管理的項目頗多,舉凡人員、採購、物料、工作流程、出貨方式、推出時機……,其間都得動腦筋做合理的管制,否則即可能造成浪費,業績亦難望好轉。
經過用心研究與改進後,成衣廠竟在一年後就收回投資成本,且有盈餘。
這段經驗對她影響深遠。六年前芝麻百貨開幕、請她擔任業務經理時,她很快就歸納出方向:雖然百貨的業務範圍大,但道理上應大同小異;要在競爭激烈的北市百貨業中佔得一席之地,必得先建立特色。而她衡量己身的長處與經驗,覺得自己最有把握的是在服裝,尤其是女裝,因此她決定走女裝路線。
她繼而分析,芝麻附近有許多辦公大廈和高級住宅區,其間的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的消費能力頗高,因此產品宜走高尚、時髦路線。
她是學美術的,對「美」的品味高,因此不僅賣美麗的服飾,也有意提供一個美麗的購物環境。她認為,國內大部分百貨公司都只是將場地出租,對專櫃或攤位缺乏管理,因此各級貨色並陳,好似「雜貨店」,無法創造具有整體風格與特色的環境。她十分重視場地的規畫、櫥窗的設計,及對專櫃與設攤廠商所售商品的「品管」。

圖2:吳美雲與她的二個寶貝兒子。
提供流行資訊,協助廠商發展
芝麻以服裝為主要營業項目,服裝款式、質料等的好壞,較難有一定的標準,因此要做好管理並非易事。
徐莉玲不怕難,她除了接洽夠水準的名牌廠商至芝麻設專櫃外,並積極主動尋找富潛力的新廠加入,還邀請服裝設計界的新秀設立專櫃,展售作品。
她也熱心提供流行資訊,輔導廠商生產時髦、高級的服裝。公司並設立開發課,專責蒐集世界各地最新的服裝資料,整理後提供廠商參考。
舉例來說,幾年前,國外開始流行針織品,開發課研究後認為,毛衣穿著輕便舒適、尺寸幅度大、質料花色多,可能成為未來服飾的一大主流,便提供相關資料給業者,並請國際羊毛局的專業人員為他們上課。部分「從善如流」的廠家開始設計、生產毛衣,後來果然大發利市。
又如:現在很多人家居時都不知該穿什麼?穿睡衣、運動T恤和短褲,固然輕便、舒適,但若有賓客來訪,難免有「衣衫不整」之感;若要到附近辦點事,還得另換衣服。因此「運動服時裝化、睡衣正式化」的家居服,勢將逐漸受重視。芝麻遂建議廠商生產,試銷情況頗為良好。

圖1: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李鍾桂,學養佳、口才好,對推廣國民外交頗多貢獻。
好的服務不僅是禮貌周到
徐莉玲也極重視服務,「所謂服務,不光是服務員成天微笑,把請、謝謝、對不起掛在口中就夠了,而是必須對出售的商品有深入的瞭解,相關知識豐富,能協助顧客依其需要做選擇,及懂得適當地使用。」
徐莉玲舉例說:「時裝部的服務員就應教顧客何種身材適宜穿何種款式與顏色的衣服、適宜搭配那些飾物……。」
因此,芝麻的服務員(幾乎全是女性)要定期接受儀態、應對、髮型、化妝……等訓練,還要上「商品認識」課,深入瞭解商品常識與特性。甚且,芝麻還要求把熟客的姓名、背景、偏好及其他有關資料記錄下來,以後顧客上門時,就都能親切地招呼,且針對其愛好介紹新產品。
徐莉玲初到芝麻時一切正要「從無到有」,她也努力求表現,每天工作十幾小時,把公司營運迅速拉了起來,業績扶搖直上;三年之內,她也由業務經理、副總經理,升至總經理。

圖2:李鍾桂與夫婿(法務部長施啟揚)的家居生活照。
冷靜、智慧地面對變局
民國70年,她升任總經理不久,芝麻的老闆因其他關係企業發生財務危機,挪用芝麻所收的現金周轉,欠廠商大筆貨款。廠商不敢再進貨,紛紛準備撤櫃,而員工薪水也發不出來。
這時徐莉玲表現了她的冷靜、機智與擔當。她向財務、法律專家請教後,邀請廠商開會,很誠懇地表示願意代表公司解決債務;並向廠商分析,近年來芝麻業績良好,這次系受外來因素影響,只要大家肯諒解、支持,度過難關,未來仍有好景可期。
為表示誠懇,並安定人心,在欠債未清前,徐莉玲提出公司財務由廠商推派代表接掌之議——每日營收現金都存入銀行,廠商該繳給公司的租金,與公司該付廠商的貨款,全由銀行處理。如此,廠商有了保障,公司也因有租金收入得以維持正常營運。
次年,芝麻還清廠商債款,且有了盈餘,徐莉玲就連著為員工加了二次薪。
能經歷風雨,通過考驗,且維持業績不墜,顯示徐莉玲確有管理長才。談起她的管理原則,她說:「我沒有興致管人,成天盯著屬下,既煩人又不見得會有好效果。我用工作管人。」
要求績效,過程大家自理
所謂「用工作管人」,就是從工作績效決定每個部門該改善與加強之處。例如:由報表上發現,某個專櫃的營業額始終落在後面,推測其原因,可能是這個專櫃的貨品水準與整個公司格調不合;可能是服務員流動率大、服務態度差;……她便責成該樓負責人找出確實原因,設法改進。
「通常我只要求績效,不問過程,因此能做到充分授權。」徐莉玲說:「很多人都瞭解要分層負責、用人不疑,但真正能做到的不多。尤其女性天生較放不開,凡事總牽牽掛掛,再三叮囑提醒。這種因關心而產生的嘮叨,易使屬下覺得不完全被信任而影響工作情緒。我經常提醒自己別犯這個毛病。」
「但是女性當主管也有好處。女人較細心,又具母性的包容與愛心,對屬下的情緒變化,常能觀察入微,然後適時給予安慰和鼓勵,使雙方感情深篤。」
「動之以情」對女主管而言,較易做到;但權威恐怕就較難建立了吧?
「一個團體要有效推動工作,主管的建立權威確有必要。但權威不是靠職銜或嚇唬就能建立的,而必須靠能力、信心、幹勁與愛心。」
徐莉玲說:「自然也沒有人天生就會做主管,總得不斷地學習、充實、調整,務使自己不斷成長進步,同時也要為同仁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和屬下一起讀書
徐莉玲很喜歡讀書,且因英文能力頗佳,除了看國內的報章雜誌,及有關管理、經營的書外,也常閱讀外文的服飾、百貨專業雜誌。
她還常參加不同企管公司開設的經理人訓練課程。
除增益自己,她亦不斷設法提昇員工的素質和水準。
芝麻每月舉辦一次大型的專題講座,請專家來談百貨業的經營方法、市場走向……,員工及廠商自由參加,每次都有二、三百人與會。
每週一舉行早讀會,卅五位主管人員一起閱讀企管書籍或流行商品資訊,此外還須輪流提出有關的市場報告。
如事先沒做好「家庭作業」,可能當場被有備而來的徐莉玲考倒,因此大家均先做充份的準備,久而久之,同仁都發現自己日漸豐富,成為真正的「實力派」了。
芝麻一位副理說,徐莉玲是位很捨得在屬下身上投資的主管。對態度進取、工作又有成績的人,不但頻頻加薪,還經常安排出國考察或進修。芝麻員工的出國次數,是百貨界最多的。
女主管應注意「外在」
「但女性看起來『架勢』總嫌不夠,因此女主管不但要充實自己的『內在』,『外在』也須注意。」徐莉玲說。
「所謂注意『外在』,並不是要成天板著臉、不苟言笑,事實上偶爾用上一點女人的特質,聲音溫柔一點或態度和婉一些,反而有助溝通。只是職業婦女,尤其是女主管,穿著一定要端莊、高雅。十分流行的服裝,如乞丐裝、七分褲等,就不適合在辦公室亮相;最好穿套裝,自行搭配衣裙也可,但質料一定要好,顏色則不可太花。」
在配件上,徐莉玲主張以少戴為宜,因為戴太多首飾容易分散他人的注意力。如果戴飾物,一定要選擇精品,並與衣服、化妝搭配得宜。
徐莉玲強調,女主管若打扮得大方得體,顯示出對服飾的品味及對美的鑑賞水準,自能增加一份威儀,使工作的推動與進行更順利。
吳美雲對文化工作有狂熱
她總是一頭短髮,衣著上也總是襯衫、長褲,一副瀟灑自在的模樣;但當她工作起來,精熟的能力與高度的熱忱,自然而然地讓人敬服。漢聲雜誌總編輯吳美雲,平時雖沒什麼架子,工作時卻有一股威嚴。
她從小在美國受教育,主張人與人之間要簡單誠懇,心裡想什麼就說什麼,是典型的「直腸子」。
平時她和同事相處,十分地「哥們」,沒有上司下屬或男女之分;開會時,講到興起處,她也和其他人一樣,站到凳子上慷慨陳辭,或與反對者爭得臉紅脖子粗。然而,她十幾年來在工作上表現的執著與狂熱,連大男人也佩服。
這股狂熱和衝勁,帶動了成員的工作士氣。漢聲資深編輯莊展鵬說:「不知道其他女生心裡怎麼想,我們男生實在不好意思輸給她。」
一直非常關切傳統文化
吳美雲是廣東人,但在美國出生、長大。她大學主修政治學和歷史,後又赴英專攻軍事和政治。
長期居於國外,但她始終關心祖國的種種,可惜很難找到有系統介紹中國風土人情的書;和外國人接觸得多,也令她深深覺得,外國人對中國的瞭解有限且浮泛。於是她許下心願:辦一份專門介紹中國歷史、文化、風俗習慣、藝術活動的英文雜誌,幫助華僑及外國人認識中國。
吳美雲回國後,結識一群文化藝術界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黃永松、姚孟嘉等,幾人合湊資金,創辦了英文漢聲雜誌。
草創時期,經濟十分拮据,租不起辦公室,吳美雲便把家中浴室改裝成暗房,臥室作為編輯室。就在小小房間中,他們一群創業夥伴每天工作十數小時,開始拓展漢聲的基業。
吳美雲、黃永松與姚孟嘉三人是漢聲的「鐵三角」,三人十幾年來合作無間。在編務上吳美雲負責文字、黃永松管攝影與美編、姚孟嘉負責資料的蒐集及整理。
黃永松的個性較急、衝力十足,姚孟嘉則細心謹慎,吳美雲恰居二人之中,常要「拉」黃永松一下,「推」姚孟嘉一把。共同商議事情時,她也是個很好的中和力量。
堅持奮鬥,竭力克服各種難題
漢聲雖獲好評,訂戶甚至包括卅五個國家的讀者,但卻屢次面臨周轉不靈的危機。
一般說來,廣告收入是雜誌生存的命脈,漢聲發行雖廣,但因是英文雜誌,願登廣告的廠商不多;又乏專業人員來推動,因此經常入不敷出。每逢月底發薪之日逼近時,吳美雲就心急如焚,必須四處借貸。
吳美雲最常找的「債權人」是她母親,而且一有錢就趕緊雙手奉還,為的是「有借有還,下借不難」。
這樣艱苦地支撐著,親友都勸她適可為止算了,別再「執迷不悟」。
吳美雲卻不肯就此放棄她「奄奄一息,卻有生存意志和發展潛力的孩子」,決心咬牙繼續奮鬥。
「我相信,一個人的工作若能和志趣相結合,便是最大的幸福。我愛我的工作,願與它同艱苦共患難。」吳美雲始終這麼認為。
被朋友形容是「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吳美雲堅持不肯放棄漢聲,但又不能不正視生存的壓力,遂決定試試別的路。
於是,漢聲開始兼營「副業」:他們替新聞局編四種外國語文的「遠景」雜誌,替觀光局拍攝影片,也為公司行號設計廣告、月曆……。
這樣又維持了幾年,漸漸感到適合給外國讀者看的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報導,已做得差不多了,不如再往深度研究上發展;而有系統的精研報導,恐怕只有中國人才會感興趣,也才看得懂。所以他們打算發行中文版的漢聲雜誌。
廣告與行銷委託專家負責
為了不再重蹈覆轍,吳美雲對中文版漢聲,的經營十分看重,並決定把廣告與行銷委託專家負責。
吳美雲感慨萬千地說:「我們努力、認真地『生產』,希望成果能與更多人分享,成績受更多人肯定;但漢聲的成員都是文化人,對數字沒有概念,也不懂經營之道,以致雜誌『叫好』卻不『叫座』。多年的艱苦奮鬥,使我深深體悟到:文化事業一定得走上企業化經營,才能生存、求發展,努力才能得到回收。而經營之事我一竅不通,只有交託給內行人做。」
在發行上,中文版漢聲交給國內最具規模的雜誌代理商——臺灣英文雜誌社負責。
發行問題解決後,接著也把廣告委託專業廣告公司代理。
改「小家庭式管理」為「制度化」
對所編雜誌的品質,吳美雲很有信心;但對銷量的多寡,則並沒有把握。所以當時中文版漢聲的創刊號只印了三千本。
臺灣英文雜誌社利用它廣佈全臺的發行網,廣為發書,並視銷售情形迅速補書。一時間到處都看到漢聲,聲勢極壯,銷路也很好,發書將屆一周時,已有再版的需要。
捷報傳來,漢聲成員歡欣異常,這份鼓勵預示長期的慘澹經營將否極泰來。
漢聲中文版走系列專題深度報導路線,每本雜誌幾乎等於一本專書,有的大專題還分二期才處理完。這麼豐富的圖文資料,他們經過重新整理編輯,又陸續推出叢書。
叢書的資料是現成的,銷售期卻比雜誌長得多,因此在發行上頗有盈餘。漢聲同仁乃用心經營,所推出的叢書口碑極好,真是一舉兩得。
在掙脫了寅吃卯糧、舉債度日的黑暗時期後,他們又策畫出版專書(不是雜誌上刊用過的),其中以中國結、中國童話故事最受好評,銷路也很好。
隨著業務擴大,漢聲陸續招兵買馬,成員增至70人,辦公室也由二個房間擴至二戶公寓。人力與配備都比草創時充裕、精良。
在「小國寡民」時代,吳美雲大小事一把抓,自稱是「小家庭式管理」,總編輯是「婆婆媽媽」,事必躬親;現在團體大了,業務多了,她有分身乏術之感,因此「覺今是而昨非」——授權屬下去做。
工作時全力投入,生活則漫不經心
吳美雲說:「過去,漢聲的成員是以感情相結合,但隨著組織擴大,已不可能再用感情來維繫,因此要建立一套健全的制度。」
漢聲雜誌的水準很高,缺點是經常脫期。因此吳美雲開始為每項工作訂出流程——預計半年出一本雜誌,叢書則依其內容訂出截稿時間,由主要幹部擔任「守門人」,負責掌握進度。
「雖然編雜誌、編書不像工廠生產線般容易控制進度,但我相信,經過適當的規畫督導,將使可掌握的程度提高。」吳美雲說。
吳美雲外表看來豐腴健康,其實身體並不好,「一下子感冒、一會兒皮膚過敏,大病雖然沒有,小病倒是一直不斷。」她說。
但她在工作時總保持絕佳的「職業水準」,很少因身體不適而「表現失常」。是什麼力量使她維持這種衝力和幹勁?對一位女性而言,這樣工作是否太辛苦了?
她說:「我熱愛這份工作。是源源不斷的熱情,讓我心甘情願地吃苦受累。能常出去作實地採訪,讓我廣伸觸角,吸收到各種各樣的知識;把採訪所得撰寫為文,使我滿足了『發表欲』;得到讀者的回饋,讓我獲得價值感與滿足感;……這中間的每一個過程,都是我所熱中的。」
「工作時我一直很認真,心無旁騖,不容自己有任何疏失和偏差;但在生活上,我是個漫不經心、大而化之的人,常常丟三落四。」吳美雲說:「或許這是因為我已將全部心力投入工作,再無餘力花在處理日常瑣事上了。」
李鍾桂體力充沛、幹勁十足
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李鍾桂在學術文化界向有「才女」之稱。
她學養豐,語文能力強,精通英、法語,理解、反應、分析力均佳,無論擔任何種職務,都能做得有聲有色。
目前李鍾桂除擔任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執行長,也在政大任教,還常應邀到各處演講。
有時她會穿著長及地的豪華旗袍到學校上課,引起同學的「驚豔」和起鬨,她不好意思地解釋道:「下課後,我馬上要趕去參加一個重要的晚宴,沒有時間回去換衣服,所以只有先穿了來。」
她每天都有處理不完的事、開不完的會、推不掉的交際應酬……,儘管行程表上排得密密麻麻,但她隨時看來都是精神奕奕、容光煥發。
她每天只睡四、五小時,其餘時間則用來工作、讀書和思考。「體力充沛,可能是我最大的本錢。」她說。
其實她的記憶也很好,簡直達到過目不忘的地步,而且對數字尤其敏銳,通常看過一次就能牢牢記住,堪稱「電腦」。這對以促進國民外交為宗旨的基金會工作極有助益:與外國人士交往時,能舉出對方國家的民情與特色,使談話內容更豐富;下回見面時,仍記得對方的種種,甚至可以接續上回的話題,使對方深感受到重視。
任女主管出道早
李鍾桂自小聰慧過人,政大外交系畢業後,考取中山獎學金,而往法國巴黎大學研究國際公法,於26歲那年得到法學博士學位。
回國後,她在母校政大任教,由於與學生年齡相近,甚懂他們的心理,教學效果頗佳,甚受學生歡迎。
民國55年,她因代表我國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行的國際青年會議,有效打擊蘇俄牽引中共進聯合國的陰謀,而榮獲第一屆十大傑出女青年。
民國58年,當選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那時她31歲,是最年輕的中央委員。
59年,她出任政大外交系主任。
民國61年,她被延攬進入政府機關工作,出任教育部國際文教處處長,在當時是相當罕見的女主管。
出任太平洋基金會執行長,首要工作在「開源」
民國66年,太平洋文化基金會改組時,又力邀她擔任執行長。
太平洋文化基金會由我國學人端木愷、謝明山等捐資創辦,創辦目的是舉辦太平洋地區的文化、藝術、教育等交流活動,以增進各國間的瞭解。由於是民間團體,經費十分短絀,影響到會務推展,因此進行改組。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米』。」李鍾桂說。
她和基金會董事長端木愷共擔「開源」重任。由於二人都是學者出身,與企業界淵源不深,開始時難免躊躇,「但繼而想通了,認清自己實在是責無旁貸,只好拋開『書生本色』,硬著頭皮向企業界求援。」李鍾桂回憶說。
他們原本的形象良好,溝通態度誠摯,做的又是有益國家之事,企業紛紛解囊資助。經費較充裕後,李鍾桂即擴大組織,招考一批外語能力佳、衝勁與活力十足的年輕人參與工作。
當年「種瓜」,現可收成
為打響「重新開張」的第一砲,李鍾桂煞費周章,苦心經營。
她在國教處處長任內,曾促成美國白雪溜冰團在臺的演出,基於這段淵源,「白雪」得知基金會打算辦活動時,便自告奮勇前來義演。他們精采的演出提高了基金會的知名度,也籌募到不少基金。
爾後,基金會展開「密集安打」,舉辦了辛明峰、馬友友、林昭亮……等傑出音樂家的演奏會。許多人詫異基金會的財力怎能請得起他們,殊不知他們都是賣李鍾桂的面子而來的。
例如:辛明峰是李鍾桂在教育部工作時保送出國深造的天才兒童,在被「徵召」時,自是義不容辭地助陣演出。
基金會也陸續舉辦或協辦工業、教育、文學,藝術……等研討會,且絕大部分都曾邀請外國學者、專家與會。此外,還積極舉辦畫展及中華文化藝術研習活動;並組文化訪問團和中華民俗技藝團出國表演;舉辦國際間互派親善大使訪問活動……等。
凡事豫則立
在一個又一個活動中,基金會逐漸建立了口碑,許多「生意」自動送上門來,如最近文建會以新臺幣三百萬元,委託基金會舉辦「中、韓、日三國文化關係會」;美國教育部則撥款七萬美元,委託辦理「美國中小學優秀教師巡迴演習」的在臺活動,也就是安排一群美國教師來華研習書法、繪畫、舞蹈、戲劇、烹飪……等課程。
目前基金會分企劃、學術、業務、友誼、會議……等七組,僅廿幾位工作人員。李鍾桂如何來管理這個人少事繁的單位?
她表示,基金會做的是國民外交工作,只許成功,不容失敗。因此她要求部屬「凡事豫則立」——事先須做最周全的準備,她則隨時在旁監督。
「溝通是很重要的一環。而基金會人少,彼此溝通較容易。」李鍾桂說,「此外,適當的授權即能鼓勵屬下思考問題,激發潛力,他們也可由此得到成就感。」
同仁都主動把工作做好,主管那有開口的機會?!
雖然明知應充份授權,但李鍾桂不否認她也有女主管瑣碎、嘮叨的傾向,她說:「我一直在努力克服這些『毛病』,但我覺得屬下也須配合。我記憶力好,什麼事由誰負責、何時該完成,都記得一清二楚;有時眼看同事趕不上進度、做得不夠好、或『誤入歧途』了,難免要提醒、叮嚀一番。次數多了,就顯得有點嘮叨。因此我常告訴同仁,你們如果都把事情辦得又快又好,那有我開口的餘地?!」
在辦公室裡,李鍾桂是位處事明快、嚴格認真的主管;私底下,她和一般女人一樣,喜愛打扮、烹飪。她總把自己裝點得明麗大方,所穿衣著相當考究且品味頗高;她也燒得一手好菜,只要有空,就下廚房露一手,以免好功夫「荒疏」了。
她的丈夫——法務部長施啟揚,對太座的烹調素來相當捧場,但也喜歡一起出去吃個小館,或趕一兩場電影,以調劑一下生活。
做為傑出的女主管,通常要犧牲許多私人的時間及家庭生活,不知施部長對妻子的忙碌可有意見?
「不會,因為他也忙啊,我們就扯平了。」李鍾桂笑說,然後正色道:「有能力、也有機會為國家做事,我們彼此都為對方高興。因為二個人都忙,也就更能了解和體諒對方。」
陳淑美「一步一腳印」
陳淑美的許多朋友、同事都形容她是「認真、踏實,一步一腳印」的人。
十四年內,她從記帳員、副理、經理、助理副總裁到副總裁,成為花旗銀行臺灣分行地位最高的女主管,正是以勤懇及努力,一步步走上去的。
「我對工作、事業有『野心』,但沒有『慾望』。對份內的事,我一向傾全力去做,希望能做到最好;但從未想過如此能否獲升遷、加薪,或得到其他報酬。」陳淑美說。
打從自臺大商學系畢業,初進花旗銀行擔任記帳員起,陳淑美就表現了她的肯幹。她常在自己的工作做完之後,主動幫忙同事。
「陳副總裁說自己只是肯幹,並不能幹,那是她太謙虛了。其實她的能力很強,做事講方法,份內的事做得又快又好,才有餘力去幫助別人。她能有今天不是偶然的。」花旗銀行一名主管指出。
女主管應設法常保情緒平衡
陳淑美在花旗掌管人事。一般說來,女性看人較重視第一印象,有時不免失之主觀。因此陳淑美在主持應徵人員口試時,都特地多邀幾位主管「會考」,希望盡量做到客觀、公平。
除了力求客觀外,女主管還應注意什麼?
「女性比較情緒化,所以女主管尤其要努力使情緒保持平衡,千萬不能把在家堜峖b別處的不愉快帶到辦公室。管理者如果心浮氣躁,很可能無法立刻抓住問題的核心,致使辦事效率降低,甚至做出錯誤的決策。」她娓娓道來。
但女主管多半工作忙碌、壓力又大,還有家事要煩心,如何常保情緒平穩呢?
「我以為適當的休閒活動,能紓解、緩和緊張的情緒。以我來說,我經常運動和聽音樂。」陳淑美說。
主管工作忙碌、精神壓力大,必須有足夠的體力才能長期負荷;女性體力天生較男性差,尤應在這方面加強。陳淑美每天早晨慢跑,以鍛鍊身體。
她非常愛好音樂,也愛唱歌,當年在校時是合唱團員,畢業後加入臺大校友合唱團,每週一固定練唱,從未間斷。
給自己一段「留白」的時間
「很多主管,尤其是女主管,都覺得自己太忙了,忙完了公事,就得趕回家,照料丈夫、孩子,沒有時間做休閒活動。其實,每天只要抽出15至30分鐘『留白』,做做自己喜歡的事,心情可以愉快很多,做起事來效率也特別高。對自己、家人、同事都有好處。」陳淑美說。
對一個已結婚、生子的女主管而言,「攘外」——在工作崗位上有表現,恐怕得先「安內」——把家庭安頓妥當吧?
陳淑美說:「我很幸運,家中小孩有公婆幫忙照料,家事也有佣人代勞,因此無後顧之憂。」
她也建議:「如果經濟能力許可,職業婦女不妨請佣人來分擔洗衣、燒飯、打掃等勞力工作,將省下來的時間、精力,與家人相處。」
如果沒有能力請佣人,就要取得家人諒解,大家分攤家務;此外,簡化家事,吃烹調方便的食物,並使用自動化家電,如微波爐、洗碗機、自動洗衣烘乾機等,亦可節省許多時間,雖然購買費用較大,但仍然值得。
別把女主管的權威帶回家
有陳淑美如此「位居要津」的妻子,不知她先生心裡的感受如何?
陳淑美說:「我與先生並不在同一個行業發展,所以我的升遷不致造成他的壓力。我也以為,在現代社會,一個對自己有信心的男人,應能欣賞妻子的才能,且以她的成就為榮。」
「不過,妻子也應注意自己在家裏的言行。身為女主管,在公司經常要做裁決、下指示,很容易養成果斷、剛毅的態度;這種在辦公室必要的態度,千萬別帶回家,在家還是應以女人本色出現較好。」她補充道。
(編按:陳淑美一再聲稱自己只是個本分、盡職的工作者,堅持不肯曝光,因此本單元獨缺她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