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聯合國設計紀念幣
紀念幣的主要作用是頌揚、紀念大事或偉人,在歐洲歷史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被視為一種歷史的記錄。義大利在十四世紀就有紀念幣出現,許多古希臘、羅馬時代的人物肖像都藉著紀念幣保存下來。
全世界專為造幣而設的學校只有少數幾家,義大利附屬於國家造幣廠的造幣學校則是其中翹楚。就像其他的設計一樣,義大利的錢幣設計也執世界牛耳。許多國家的造幣廠設計人員都到過這個學校短期進修,我國中央造幣廠去年就有三位設計人員來此上課。
設計錢幣、紀念幣就像做雕塑一樣,先設計圖案,再做模子,只不過錢幣是半浮面的模子,再利用機器縮刻;因此具有雕塑和設計基礎的楊正忠學習起來事半功倍。
在學期間,他就有作品入選義大利佛羅倫斯徽章雙年展,展出時受到聯合國糧農局注意,委託他製作一九八六年在墨西哥舉行的「世界森林保護會議」亞洲部分的紀念幣,主題為「保林、植樹、防止土壤流失」。這也使他成為第一位為聯合國糧農局設計紀念幣的中國設計家。
以自己的筆觸為他人作嫁
教廷是全世界最有系統發行紀念幣的地方之一。歷任教宗在位時,都會配合重要活動和大事發行紀念幣。
由於從紀念幣中可探討教宗在位的事蹟,及當時天主教與世界的人文關係,教廷對這些傳世的紀念幣設計圖案要求很高,過去通常是禮聘義籍資深設計師或名雕刻家設計;前年為慶祝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就職八周年,及紀念梵諦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廿周年,才一改往例,改成公開甄選。
楊正忠不是教友,「但設計紀念幣,不是替自己傳達思想,而是用自己的構圖、筆觸傳達、詮釋別人所要表達的東西」。他於是請教了許多在義大利的華人神父、修女,並常參與宗教聚會。
大公會議是梵諦岡教廷非常重要的會議,目的在檢討教會的各項措施,以便革新。教廷在這次紀念幣比賽中規定,要能強調宇宙生生不息、教會代代相傳的精神,而且正面一定要採用教宗肖像。
非教友反而佔便宜?
他苦思一個月後,設計了正面為教宗側身跪姿祈禱像,背景是漸漸飛揚起的鴿群;背面是一朵半抽象的花,綻開的花瓣是十四名樞機主教祈禱狀,意謂教會裡的代代相傳。
「可能因為不是教友,我反而能跳出宗教的侷限」,楊正忠解釋自己得獎的可能原因:「許多設計者都用較宗教性的圖案,例如羊、麥穗、蠟燭等來設計,但這些東西常出現在紀念幣上,教廷看來已經不新鮮。」
最後在教宗書房中舉行復選,楊正忠果然從十八名設計家中脫穎而出,榮獲頭獎。二、三名都是已成名的義籍設計家。
去年,楊正忠分別由造幣學校和羅馬藝術學院畢業,不想再重蹈過去緊張工作的覆轍;因此他不急著找事做,也不急著回國,目前只偶而接受委託的工作,例如為天主教慈幼會百周年設計紀念幣、應義大利電視台邀請畫油畫……。
「我想再多留兩年」,楊正忠體悟到,出來學東西,就是希望回去後能對國內的設計環境發揮影響力,但要有影響力,就要好好地學,要好好地學,就要待久一點。
不要只帶回視覺上的東西
「很多人在國內埋頭苦做,很快的東西用光了,出來時就會很『饑渴』,急急忙忙地想吸收許多東西,但這個也要、那個也碰,可能因此只學到皮毛,只能模仿,不是真正的融會貫通,回去後,馬上又被『搜刮一空』」,楊正忠強調。
他很慶幸自己在國內有過工作經驗,歲數、心態較成熟才出國,不會一下被炫惑住,而覺得別人什麼東西都是好的。
但他也希望有更多人到義大利學習設計,「國人多往美、日跑」,在進清華廣告工作前,楊正忠也曾到日本進修三個月;他以為,美、日的設計重實用,歐洲則另有一種風格。
他舉例,有一回老師要他們應用想像力設計與眾不同的椅子,他設計了節省空間的子母椅,老師卻要他重新來過,告訴他不要為實用而設計,要純粹為設計一把漂亮的椅子而設計。
想在義大利多留一段時間,也是想和此地的服裝、傢俱、設計、藝術界建立良好關係,「以後能兩邊跑,來回學習,作品才不致侷限於地區性」,楊正忠希望自己的創作是屬國際性的。
至於楊正忠的下一個希望,就是為中華民國設計一套國際皆知的錢幣或紀念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