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心梅高中就認識陳德業了。等鄭心梅念完大學,雙方正式論及婚嫁。鄭家二老覺得陳德業老實、人品又好,唯一的「缺點」是家住馬來西亞,到時寶貝女兒如果真嫁過去,豈不是要「兩地相思」嗎?
為此,鄭心梅幾度和陳德業商量:「一起留在台灣行不行?」無奈馬來西亞那邊不斷來信催促,使得陳德業左右為難。
不過,愛情的力量終究克服了一切,鄭心梅心想:「既然愛他,就跟他走吧!」
童話故事的結尾總是說:「從此王子和公主過著快樂幸福的日子。」
等鄭心梅到了馬來西亞,她卻發現,婆家對她來說,不僅是另一個國家,簡直就是另一個世界。
陳德業的父親在吉隆坡鄉下擁有一片十二畝的橡膠園,住家座落在園中央,從住家走到鄰近的馬路要三個小時。由於沒電,每天晚上六點就得上床睡覺;要用水的話,也得走上半個鐘頭去打井水;上個廁所,「旅途勞頓」不說,還需忍受蚊蟲叮咬之苦。
更慘的是,結完婚沒幾天,陳德業便因工作需要,赴新加坡受訓三個月,留下語言不通的鄭心梅「無語」問蒼天,其寂寞可想而知。
鄭心梅說,當初辦「樂林學院」,除了方便照顧孩子之外,還希望有個精神寄託。(黃麗梨)
嫁雞隨雞飛
「那時候,最高興的事就是收到台灣的家書」,鄭心梅說,她沒事就到遠在城裡的郵局逛逛,「媽常在信裡鼓勵我,要我善體『主』的安排,只要忍耐、付出,一切苦難都會過去……」
在馬來西亞,像鄭心梅這樣「嫁雞隨雞」的「台灣太太」數以千計,她們大部分都是到台灣念大學的大馬僑生娶回來的。
由於馬來西亞大學對非馬來人實施「配額制」,很多華人即因「名額有限」,不得不出國留學。台灣不論學制、教學內容都和馬來西亞類似,同時學費、生活費又比歐美國家經濟,因此,常被華人列為優先考慮的深造地點。
大概從民國四十幾年開始,馬來西亞便有華裔青年赴台求學。民國六十九年,新加坡的華文南洋大學關閉之後,每年更有約一千名大馬中學畢業生到台灣念書。馬來西亞目前的「留台生」總數超過三萬名,其中與「寶島姑娘」共結連理者不下三千人。
嫁到馬來西亞的台灣女性,多半受過高中或大專教育,所以一般來說,她們不太願意以「家管」為終生職志,而想步入社會,當個「上班族」。
不過,要想出外找工作,必須先取得永久居民的身分。按照規定,台灣太太得在馬來西亞住滿五年才能申請成為永久居民。「可是政策時鬆時緊,有的人嫁到這堣Q年了,還拿不到身分」,鄭心梅說。
再加上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種族社會,方言奇多,特別是在像吉隆坡這樣的大城市裡。「平常說話用英文可以應付,到政府單位辦事非得講馬來話不可,和客戶談事情,最起碼得準備福建話、廣東話、潮州話,才能隨機應變」,于美鈴嫁到馬來西亞十五年,目前是于會計師事務所的負責人。
「在馬來西亞辦教育,也是希望能多培養一些人才,幫助這個國家進步。」許秀華對自己充滿了期許。(黃麗梨)
不承認台灣文憑
出外找工作還有另一個難題就是,馬來西亞政府不承認台灣的大學文憑。這麼一來,造成這些空有學歷的「過埠新娘」不得不走入廚房。
「不承認文憑」的問題,不但困擾著台灣太太,就連「大馬先生」也深以為苦。據說,有個留台生娶了台灣太太回國後,由於在馬來西亞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因此遠赴泰國謀職。沒想到,少了他的居中調停,媳婦和婆婆的關係日益惡化,最後太太帶著孩子飛回台灣娘家,可憐他「去與不去間,小生千萬難」。
很多留台生都了解「文憑」問題麻煩重重,因此,只要經濟狀況許可,他們都會想辦法再到學位為馬來西亞所承認的國家如英、美等地深造,陳漱石、許秀華伉儷就是這樣的例子。
他們倆人是中興大學同班同學,畢業後結了婚,然後一起到英國念書。
曾環強、于美鈴夫婦目前都在馬來西亞從事會計師的工作。(黃麗梨)
賦閒在家的博士
一九七六年,倆人先後拿到博士學位,隔年,許秀華從台灣嫁到馬來西亞。
「我先生是獨子,我婆婆又堅持不肯來台灣住」,擁有博士頭銜的許秀華,初到馬來西亞,也無法找到工作,只能在家做飯、帶孩子。
許秀華說,夫家祖籍福建,所以平常準備吃的和台灣差不多,只不過他們的口味早已「入境隨俗」,偏愛酸酸辣辣的「馬來式」調味。
「有空,我也參加一些台灣太太的聚會,大家在一起煮煮東西,聊聊台灣的事」,許秀華透露,他們這一區有個台灣太太在華航工作,消息比較靈通,大家邊聽邊聊,也可解解鄉愁。「這邊台灣雜誌不多,電視節目水準普遍不高,錄影帶又多半來自香港、新加坡,沒什麼看頭。」
所以,她一面帶孩子,一面自修兒童心理。這方面的書念多了,累積下來,許秀華漸漸發現,她對教育的興趣要比「本行」——植物生化來得大。
後來,兒子要上幼稚園,她到鄰近一家幼稚園觀察教學情形,看到五、六十個小朋友共擠一室,老師則手持藤條在講台上處罰幾個愛講話的學生。
「我實在不想讓我的孩子受這種罪」,許秀華說,剛好那時有個建築公司的朋友,推薦她買一棟房子,「兩件事加在一起,我就想乾脆自己辦個幼稚園吧!」
「才能幼教中心」是許秀華在馬來西亞開創事業的起點。(黃麗梨)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娘家」那邊得知她的構想後,十分支持,並應允給予經濟援助。「才能」幼教中心就在「有錢出線」、「有力出力」的配合下,順利開辦。
「沒想到踏出這一步會這樣『沒完沒了』」,因為和教育結緣,許秀華有機會認識巴生中華獨立中學的董事,接著受邀加入該校「校務革新促進會」,後來前任校長因病退休,她便在諸位董事的委託下,接手這個重擔。
「我覺得台灣有今天的成就,教育的帶動是很重要的因素,現在我在馬來西亞辦教育,也是希望能多培養一些人才,幫助這個國家進步。」許秀華對自己充滿了期許。
八年前,在同樣的處境和動機下,鄭心梅創辦了「樂林學院」。「樂林學院」不但有托兒所,還設計了音樂班、繪畫班、華語班等課程。
鄭心梅說,當初辦「樂林學院」,除了方便照顧孩子之外,還希望有個精神寄託。「我老公在文德甲工作,開車來回要好幾個小時,平常周末才回來,我找個事做,才好排遣時間嘛!」
鄭心梅滿臉笑容地展示學院的輝煌成績。(黃麗梨)
管教孩子有一套
據說,在大馬的台灣太太,因生活苦悶而導致夫妻感情不睦的例子,時有所聞。
鄭心梅說,這些太太們多半語言不通,沒有「正式學位」,找不到好工作,又不願乖乖在家當「賢妻良母」,成天打麻將、跳舞,這樣子,家庭當然會受影響。
「有些台灣太太覺得嫁到馬來西亞,已夠委屈的了,先生怎麼還能不小心『服侍』?!」陳德業說,這些人有娘家在台灣,覺得有靠山和後路,往往不願意盡力克服適應問題,夫妻一吵架就要回娘家,甚至還以帶走孩子當要挾。
于美鈴的「大馬先生」曾環強則認為:「台灣太太性子急,脾氣暴躁,不過管教孩子很有一套。」
「談不上管教啦,我小時候也是這樣過來的」,這兩年,台灣商人到馬來西亞投資者日多,馬來政府看上了于美鈴的「背景」,特聘她為投資顧問,業務一多,加班的機會自然增多。「只好把孩子的家教一起請到辦公室來。」
為了業務需要,于美鈴在台北也成立辦事處,每個月幾乎都要回台北幾次。她自稱比別人幸運,沒有所謂的思鄉之苦。
是後盾,不是後路
許秀華、鄭心梅每年也都會回娘家,名義上是「探親」,實際上是「公出」。因為主要的時間不是參觀學校,就是購買教材、課本。
「與其說台灣是後路,還不如說是『後盾』來得恰當」,許秀華每次回台灣,都像搬家似的,光是幼教中心的玩具就買上好幾箱。而故鄉豐裕的資源,讓她有頗強的支援。
她常常想,如果自己當時留在台灣的話,今天會是個什麼樣子?或許就是在學校裡教書、平凡過日子吧!「在異地奮鬥的成就感,可能要比單純教書大得多。」
她覺得嫁到異地,就像一棵植物被連根拔起,移植到另一塊土地上去;這種情況很可能使植物水土不服、適應不良,但一旦適應了之後,這棵植物或許會比原來生長得更好、更有生命力。
許多在異鄉生活、奮鬥的華人,不都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闖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圖片說明〕
P.36
從台灣遠嫁大馬的于美鈴會計師說,在馬來西亞開業做生意,起碼得懂英文、馬來話、福建話、潮州話、廣東話五種語言。
P.37
鄭心梅說,當初辦「樂林學院」,除了方便照顧孩子之外,還希望有個精神寄託。
P.37
「在馬來西亞辦教育,也是希望能多培養一些人才,幫助這個國家進步。」許秀華對自己充滿了期許。
P.38
曾環強、于美鈴夫婦目前都在馬來西亞從事會計師的工作。
P.39
「才能幼教中心」是許秀華在馬來西亞開創事業的起點。
P.40
鄭心梅滿臉笑容地展示學院的輝煌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