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十多年前,拙著的第一篇教育類學術論文《學校教學自由之探討:教育相關法規範之分析》,在高師大主辦之「全國教育學術研討會」中發表,隨後,於《世界宗教學刊》與國立編譯館(後併入國家教育研究院)的教科書研究計畫中,亦收錄我針對台灣教育法規,所進行之一系列「宗教教育」的適法性研究,當時對於台灣體制內與制度外的教學自由、內容及其限度,有過通盤性的討論與分析,而「為台灣教育找活路」的報導主題,則成為了往後教育類報導所著力的主軸之一。
正如英國比較教育學先驅撒德勒爵士(Sir Michael Sadler, 1861~1943)所提到的一句話:「學校外的事遠比學校內的事來的重要。」再加上全球化、均質化的影響,使得教育的「性質」、「方法」、「角色」與「定位」,產生了改變。現在的學校教育不再側重課堂上的知識傳授,而是包括對自身文化、環境議題、科技運用等全方位的理解與學習,因為學生日後所要面對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挑戰,也就是需要以在地為中心來學習如何面向世界,當然這其中還包括尋找、篩選和分析……等的學習歷程。
有鑑於此,本期《光華》封面主題「不一樣的教育」,將帶讀者跳脫現有的教育框架,深入幾個台灣非典型的教學場域,有為孩子打造昆蟲館的養蟲達人柯心平的專訪,有TAMORAK共學園、Pinanaman河邊教室的全阿美語教室,還有科思創及LIS翻轉科學教育的實驗性教學,更有台灣生態登山學校的沉浸式體驗……讓參與的學生,在學習中認識自己,並找到最初學習的熱誠與原動力。
除了教育,本期「島嶼行旅」單元,帶您走訪桃園龍岡忠貞新村的「異域故事館」和《光華》採訪團隊親赴雲林騎行的風土體驗;「產業新創」單元,報導台灣優秀企業「捷流閥業」和「大同磁器」的創業歷程;「多元族群」單元,有來自庫德斯坦的台灣女婿許善德、海藻養殖專家柯志鴻及DNA鑑定高手陳福振的動人故事。如果以「文化」的角度來看,「教育」是呈現出文化如何在學校內與學校外的權力架構中,被生產、傳遞或拒絕的過程,而《光華》則是扮演著傳遞台灣優質文化的推手,亦是大眾教育的另一種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