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有全世界十二分之一種類的動植物,其中不少為特有或稀有種。本專欄陸續為您介紹這些動植物。本期介紹生活於溪澗,霸氣十足的台灣特有亞種溪鳥——鉛色水鶇。
為護衛自己的領土,鉛色水鶇是具有最多「小動作」的溪鳥。
師大生物系發表的鉛色水鶇生態研究報告中指出,它們生活的領域界線分明,彼此會在互相認定的界線兩邊爭吵。爭吵的產生,往往是由一隻雄鳥在自己的領域內,發現隔鄰的雄鳥出現在邊界附近;它會立刻飛到邊界旁發出急促而高亢的聲音,另一隻聞聲,也會發出相同的聲音飛近前者,爭吵於是展開。
雌鳥羽色不若雄鳥鮮豔,遠看全身為鉛藍色。(王嘉雄攝)(王嘉雄攝)
兩鳥交兵,裝模作樣
雙方邊叫邊俯身翹尾地跳向對方,有時一方展示時,另一方則靜止不動呈直立狀,如此相互交替,隨著雙方的接近,動作頻率亦增加,眼看就要引發一場肉搏戰……。
所幸,它們對同胞手足,極少會出現暴力行為,雙方往往保持在廿公分以外,進行不接觸、但也不妥協的戰爭。
如何停止這場沒有肉搏的戰爭?它們互相展示、嚇阻,不久,雙方會漸漸遠離,直到一方自認失敗,離去為止。
沒有如人類戰場上的短兵相接,它們之間又如何判定誰勝誰負?誰得先離去?鳥類觀察者也無法解釋。但可以確定的是,領域的爭吵,都發生在雄鳥身上,家眷僅止於觀望或暗地加油。
兩國交兵,敗者割地,鉛色水鶇亦然。它們的領域以溪流長短為準,勝方擴張領土,敗方領域相對縮短。但它們亦有自知之明,野心不大,領域一般保持在一百九十公尺內。因為領土太大,必須浪費精力從事巡視疆界的工作,易造成體力不支,給對方可乘之機。
圖為胸、腹部滿布白色斑點的雛鳥。(王嘉雄攝)(王嘉雄攝)
溪澗王國的主宰
鉛色水鶇分佈在台灣山腳至海拔二千公尺左右的溪澗河谷。它所生長的環境,在自然界被視為一個封閉的小國度。師大生物系副教授王穎的解釋是,溪澗空間狹窄,加上兩岸受水流侵蝕,土質貧瘠,可提供的養分少,生物的種類、數量自然也不多,形成的食物鍊很簡單。
因此在台灣溪澗常見的溪鳥,屈指可數。除了鉛色水鶇,只有紫嘯鶇、魚狗、河烏、小剪尾、小白鷺五種,再加上只在秋末冬初滯留的候鳥——灰、白鶺鴒,「就組成了溪澗王國最上層的主宰」。「隨鳥走天涯」的作者劉克襄,以其豐富的賞鳥經驗寫道:「溪鳥幾乎就是此一食物鍊的最高點。」
在視野狹隘的王國中,除求偶季節,溪鳥幾乎都獨來獨往;不像水鳥生活在視野廣闊的沼澤、溪口,易暴露自己身體,需要靠團體生活來維護自己的生命安全。在溪澗,我們見不到如關渡平原、大肚溪口成千上百隻水鳥群飛而起的景象,而是分擁據點、各自為王的情形。
小魚吃大魚?
物質不豐的封閉環境中,它們需要佔有固定的面積覓食,也確保供應求偶、繁殖下代的「熱量」不虞匱乏。如此造成了溪鳥的領域性,也「便宜」了賞鳥者。
山鳥、水鳥的生活範圍廣闊,賞鳥者往往要跋涉萬水千山,跟著它們由此山顛到彼山頭,此水涯到彼沼澤。許多水鳥,每年更飛渡重洋,巡迴於南、北半球,不停在各個國度遷移,到了一地只作暫時停歇,賞鳥者想追隨更不可能。
觀察溪鳥,「只要找到適當的地形,坐下來枯坐就成了」,鍾情賞鳥的劉克襄也認為觀賞溪鳥最輕鬆。
在幾種溪鳥中,最具霸氣的鉛色水鶇,被賞鳥者認為最有看頭。
它的領域性最強,除同種間的相互威嚇,對侵入其領域的其他鳥類,更是毫不留情地加以攻擊,一些體型比它大的鳥也望而生畏。「……我經常看見體型大它半倍的小剪尾遭到驅逐,落荒而逃……,卻從未看見小剪尾打贏過鉛色水鶇。」劉克襄形容。
不僅如此,偶爾經過溪畔,還摸不清狀況的山鳥,如繡眼畫眉、山紅頭,就常因誤入領空而遭無妄之災。
晚起的蟲兒被鳥吃
貧瘠的溪澗環境,造就了個性頑強、能力十足的鉛色水鶇。但是,只要不侵入它的領土,倒也能與其他鳥類相安無事,互不侵犯。對食物不同的鳥,如魚狗,還有肚量容納它在自己領土活動、覓食。事實上,它們並不願花那麼多力氣互相殘殺,因為溪澗食物既不似沼澤、森林豐富,浪費體力或四體不勤都等於自尋毀滅。尋求食物才是它們最重要的任務。
鉛色水鶇以在水面飛翔的昆蟲為主食。中國人勸人勤奮總愛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從事鉛色水鶇調查的師大生物系研究生卻表示,其實昆蟲的活動在下午較活躍,鉛色水鶇的最高覓食紀錄也在下午,每分鐘高達九十七次,曾有五十分鐘捕食三百四十隻小蟲的戰績,等於一分鐘就吃掉七隻。
難怪賞鳥者形容它們是「鎮日吱叫不停,專挑一粒粒朱紅櫻桃啄食的小雞們」。
為便於捕食飛行中的昆蟲,鉛色水鶇有一雙快速的短翅。它偶爾像直升機的起降,忽然由立足的岩石上拔空飛起,再落回原地,就在一剎那的上下間,小蟲已進入腹中;有時,它會飛到溪澗岩壁,啄食壁上的昆蟲,然後以雙腳彈壁飛回地面。據調查報告指出,鉛色水鶇諸如此類覓食姿勢,共有六種之多。
由雌鳥選擇「金屋」地點
鉛色水鶇屬鶇科鳥類,根據東海大學環境科學中心研究員張萬福所著的「台灣鳥類彩色圖鑑」中記載,鶇科鳥類共同的特性是,鳴聲爽朗,棲息時身體挺直,在地面活動以跳躍方式前進,有一雙大眼睛和細而長的尖嘴。
鉛色水鶇雄鳥身體是鉛藍色,腹部、尾巴為赤栗色;雌鳥顏色較淺,尾部白色,臉頰呈黃白色。成鳥由嘴到尾巴長約十二公分左右,屬中小型。它在體型、體背和腰部的顏色與生長在其他地方的鉛色水鶇有差異,因此被分類為台灣特有亞種。
它們為一夫一妻制,繁殖期在每年二至七月,常利用上午昆蟲還未完全甦醒時築巢,由雌鳥選定造窩地點——多半在溪畔巖隙。人工建築物——橋,侵入溪床後,它們又多了一種選擇——橋墩的縫隙。
築巢期,它們很敏感,發現有蛇、鼠等天敵在附近,或其他人為干擾,就會棄巢而去。雌鳥甚至會先選定好幾個地點築巢,最後才擇吉遷入。「也許是為了分散天敵的注意力」,一位鳥類專家推測。
為了弟弟妹妹,留你不得
雌鳥每次生二至四個蛋,孵蛋的重責仍由雌鳥擔任,父親負責警戒。依氣候不同,母鳥孵卵日期也不同,例如三月氣溫較低,需要八天小鳥才破殼而出;六月氣溫升高,只需五天,小鳥就會提早到人世報到。
雛鳥全身為淡鉛藍色,喉、胸、腹部滿布白色小斑點。二周後,母鳥已開始準備清巢、補巢等繁殖第二窩小鳥的工作,也開始對小鳥產生「排斥行為」。
「排斥行為在自然界經常發生」,發表鉛色水鶇調查報告的王穎解釋,它和領域大小、窩次多寡有關;一般說來,窩次多、領域小的鳥類有其「排斥」的實際需要。
窩次少,弟、妹來得慢,小鳥可在媽媽身邊多待些日子;領域大,要將雛鳥趕出界去,得消耗許多體力,母鳥多半「懶得趕你」——驅趕意願既然不強,小鳥也就可以賴著不走了。
雖然被雙親狠心趕出家門,但小鉛色水鶇離巢的第一星期,還會保持在巢廿公尺內活動,戀戀不捨,大約一個月後才遠離雙親的領域,自謀生活。
鉛色水鶇回到濁水溪
溪澗王國的子民成分雖單純,天敵也較少,卻不表示它就是個不受外界影響的桃花源。反之,因食物鍊單純,一旦外在環境改變,影響了其中一環,整個食物鍊也就相繼消失。
一位走遍台灣大小溪流的賞鳥者舉大甲溪為例。德基水庫築成後,河水流動變緩,喜歡急湍的蚊蚋小蟲絕跡,溪澗沒有其他蟲食可代替,原本在此活動頻繁的鉛色水鶇也頓時消失。
令愛鳥人擔心的另一類似例子是,萬一立霧溪上游興建火力發電廠的提案成為事實,將導致水位落差改變。喜歡在含氧高水域活動的水生昆蟲隨之消失,也間接影響溪鳥的存亡。
近來汙染河川的農藥、重金屬,也可能成為鉛色水鶇的致命殺手。劉克襄曾在一篇題名「鉛色水鶇回到濁水溪」的短文中作出如下的結語:「我知道重金屬會使它斃命;縱然不死,也孵不出蛋;即使孵出蛋,也孵不出幼鳥。」
試想:孵蛋的母鳥已經幾天徹夜不睡,疲累異常,卻仍強打精神,露出期待的神色;它完全不知道,自己辛苦產下的,其實是幾顆永不會孵育小生命的「壞蛋」……。
你願意這樣的景象成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