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水到渠成
「築夢計畫的申請者來自16個國家。」東南亞、歐美、埃及、墨西哥、中國大陸,都是關懷對象。「我們不只關懷第一代的新住民,現在更把觸角延伸到其子女及家庭。」為了讓人數已逾43萬的新住民子女,得以深入了解母親(或父親)的原生國文化,產生自我認同,運用計畫經費落實「鷹架理論」,透過提供足夠的資源來提升學習能力,讓孩子自信的眼神中,再也看不到迷惘,進而反思以雙重文化背景,發揮多元優勢。
舞蹈與音樂是無國界的交流媒介,母親來自印尼的林小婷,深深被峇里島的傳統舞蹈所吸引,用計畫經費購買傳統服飾及飾品,在無數次的公益活動中,自豪地傳遞印尼豐富的文化內涵。母親來自越南和菲律賓的美娜、廖建豪,用書寫走出漂泊的陰霾,扭轉孤獨、失落的情緒,重新找回自我。母親來自越南的黃曉妘,以動畫影音繪本《相信自己》,展現改變世界的自信。
美食是拉近彼此距離的捷徑,來自緬甸的閃淑娟,除了用家鄉美食進行交流,更動員兒子加入,開設穆斯林小學堂,讓國人深入了解伊斯蘭文化。由印尼來台的蘇麗蓮,以種植香草,編織兒時的記憶,讓家鄉味在台灣飄香。
「幸福感逐年成長,是有數據支持的。」移民署網站豐富的資料,顯示政府對新住民設身處地的全面性關懷。由新住民獎助學金,到2012年的三年火炬計畫、2015年開始的築夢計畫、新住民子女海外培力計畫、新住民子女多元文化創意體驗營,一連串循序漸進的深耕式關懷,讓新住民獲得心靈的依靠,撫平了飄洋過海來台的不安情緒。
近些年,在築夢計畫中得獎的新住民,也加入新住民發展基金管理會擔任委員,代表新住民發聲。六年來,每一個計畫都是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寫下來自全球各地的新住民,在台勇敢築夢,自信地開啟人生新的方向。

來自馬來西亞的吳振南、張俊浩、黃寶雲、劉蕓蕓及楊偉光,在台灣定居工作超過20年,借由「南方節奏手鼓團」的公益演出,傳遞家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