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君走了!
五月八日,今年四十三歲的鄧麗君因氣喘病發在泰國猝逝。惡耗一傳出,像顆巨石在華人世界激起陣陣漣漪。不但台港、中國大陸、東南亞等華人世界齊聲惋惜追悼,媒體亦大幅報導,各界追贈的榮譽獎章不斷。日本與鄧麗君有合作關係的唱片公司職員甚至戴黑紗一周以示哀悼。美國紐約時報、時代週刊也登出鄧麗君逝世的消息,並指出她對中國歌迷的影響。
曾風靡華人社會二、三十年的鄧麗君,今日雖然走入歷史,卻是萬千歌迷心中「永遠的情人」。
五月十一日晚上十點,四十五歲的台北水準書局老闆曾大福搭朋友的車南下,到桃園中正機場迎接心中的偶像——鄧麗君。簡單的白棺在機場偌大的貨運站中顯得格外悲涼,曾大福雙手合十,在沉沉的夜裡戚戚地目送靈車離去。次日,他跑到市立殯儀館打算向鄧麗君致意,卻因非家屬的身分而落空。
二十多年前,曾大福在金門的大二膽島當醫官,漫長孤寂的服役生涯,因有鄧麗君抒情的歌聲為伴而變得較能忍受。入社會後,遇有不如意事,在她的歌聲中也獲得紓解。從少年十五二十時到青壯年,鄧麗君在他回憶的長河中佔有重要的部分。
他曾在小鄧進入歌壇十五周年的音樂會上瘋狂鼓掌,也在「送炭到泰北」的義賣活動中,喊價十萬元卻還買不到她的一幀照片。除了自己聽歌,親朋好友生日他也都購買鄧麗君的CD、卡帶為贈禮。
鄧麗君死訊忽地傳來,曾大福起初一兩夜不能成眠,接著從早到晚連續聽了十幾天她的錄音帶。書店堣]整日迴盪著她輕輕吟哦的歌聲。
被太太形容為「如喪考妣」的曾大福幽幽地說,他跟太太交代過,有一天自己如果往生,「頭七」只要放鄧麗君的歌給他聽就夠了。
曾大福強調,這樣忠誠的鄧麗君歌迷,並不只他一人。
出道甚早的甜姐兒
出生於一九五三年的鄧麗君,可說是當今華人社會裡知名度最高的女歌星。或許一九七○年以後出生的新新人類不能了解她的魅力所在,稍長一輩的卻能侃侃述說獨鍾於她的理由。
由於父親是平劇票友,經常跟在身邊的鄧麗君也耳濡目染,從小喜歡哼哼唱唱。五、六歲時,鄧麗君就穿著父親的大襯衫、搭條毛巾,頭插扶桑花,在鞋油盒子作成的「麥克風」前,有模有樣地唱起歌仔戲。上小學後,唱得比別人大聲、也比別人好聽的她,開始嶄露頭角,頻頻在遊藝會、晚會中表演。後來以一曲黃梅調「訪英台」獲得歌唱比賽冠軍,初三時放棄學業,開始在歌廳客串演出。
其後,她陸續參加電視「群星會」表演、主持「每日一星」,並主演電影,歌迷、影迷遍及港台、東南亞地區……。一九七三年,她決心赴日接受磨練與考驗,開始向「國際藝人」的角色邁進。旋即獲得日本極富盛名的紅白歌唱大賽「最佳新進歌星獎」。
難得有閒暇,鄧麗君在家中練毛筆字。(郭肇舫攝)
軍中情人
在還不通日文時,她在歌譜滿記著注音符號、國字、羅馬拼音和註解,除了要正確發音,還得揣摩表達出詞意和感情,再搭配動作,一切都很辛苦。
然而,辛苦耕耘後才能含淚收割。「在從前,唱歌對我來說只有一個唱字,站在台上心裡還有點害怕,感情和外型上都不敢太過分。但自從到了日本,才明瞭表演是怎麼回事,我學會了放開自己和盡情地表現,這才叫做真正的唱歌」,鄧麗君在一次採訪中坦承。而她也在此時修正了過去唱小調慣有的俏皮尾音,發聲技巧也更臻成熟。旅日紅星翁倩玉就曾收到她寄贈的一卷練習發音技巧的錄音帶。
接著,她又到美國開演唱會,歌聲也衝破竹幕,在大陸掀起「小鄧」熱潮,此外還獲得金鐘獎最佳女演唱人獎、參加勞軍義演、當選十大傑出女青年……。由於身為軍人子弟,她曾多次回國勞軍,而被喻為「軍中情人」。
若要探究鄧麗君擄獲廣大歌迷之心的原因,除了她有典型中國女子甜美的臉蛋、如鄰家女孩般清新的氣質、模樣外,須從她的歌曲、歌聲及時空背景來分析。
一九六七年,鄧麗君(左)在東方餐廳演出「狀元及第」古裝劇。
聰慧可人,了解自己
文化界極推崇的作家張繼高曾在文章中提及流行歌曲的特質:「詞一定很生活化,通俗易懂;曲大都結構簡單,不尚繁複,因而唱來容易上口,沒有太高或太低的音階,聽來也就輕鬆自然,易於接近和聆聽……。」
試聽鄧麗君唱的「何日君再來」: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愁堆解笑眉,淚灑相思帶。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和「千言萬語」:不知道為了什麼?憂愁它圍繞著我。我每天都在祈禱,快趕走愛的寂寞。或是電影主題曲「小城故事」: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人生境界真善美,這裡已包括。這些鄧麗君最廣為流傳的歌曲,不管是小調曲式或俗稱「靡靡之音」的樂風,都符合了前述的特質,聽來舒服、暢順,沒有壓力。
在歌聲方面,鄧麗君「以甜潤嗓音著名,其小調式的唱腔在西式曲法中加入了傳統民歌的風味,她的歌曲基本上承襲了三、四○年代上海流行曲的風格,有類似周璇後期的味道」,美國南加州大學文化理論博士葉月瑜為文指出。
廣播節目「午夜琴聲」主持人李文媛認為,鄧麗君十分聰慧,非常了解自己,在台上的任何表演都「恰如其分」,而這也是旁人最不易做到的地方。
在聲樂家范宇文眼中,鄧麗君的音域其實不廣,「但運用麥克風的技巧極佳」。一般說來,手持麥克風唱歌,呼吸控制得好,聽與唱的人才容易互相感受。尤其她的音量小,嘴必須貼近麥克風才行。而鄧麗君深諳個中三昧,不但沒有「氣」的雜音,且咬字清楚,加上輕柔細緻的音色,就像熨貼在聽者耳邊、只為他一人唱的一樣。日本歌壇也曾讚譽鄧麗君的歌聲「如泣如訴……令聽眾著迷」。
七○年代全家福。
真情流露,直指人心
流行歌壇知名作詞、作曲家左宏元形容鄧麗君的聲音帶著「七分甜、三分淚」的特質。而最讓他稱道的是鄧麗君唱歌時對感情的掌握。
中視開播後第一部,也是台灣第一部連續劇「晶晶」的主題曲,即由她演唱。這首描述與母親失散的女兒,天涯海角尋親的歌曲,離年僅十六歲的鄧麗君的生活閱歷太遠,不解人世滄桑悲歡的她,剛開始唱時還咯咯笑了出來。左宏元耐心地對她描述女主角的遭遇,鄧麗君進錄音室唱到最後,竟潸然淚下。而在唱瓊瑤電影「海鷗飛處」插曲「千言萬語」時,鄧麗君掌握了歌中女主角內心的淒清與寂寞,深深打動了人心。左宏元認為這是她一炮而紅的關鍵歌曲。
大提琴家張正傑十四歲就負笈至維也納學音樂,人在異鄉,無論是在僑界或中國餐館,聽到的都是鄧麗君的歌聲,她也是他唯一有印象的國語歌星。「她唱歌時真情流露,尤其我常年在海外,在朋友家中聽到她的錄音帶時,感受很強。」對學古典音樂科班出身的張正傑而言,「只要帶著感情唱出的,不論古典或流行,就是好的作品。」
出身自軍人家庭,鄧麗君從小就開始「勞軍」,這是她在烏丘的留影,頭上戴的還是指揮官的帽子。
溫柔的解放,人心的按摩
鄧麗君在台灣崛起的時間,可說是一個缺少明星的年代。文化評論作家翁嘉銘指出,若粗分政府遷台後國語流行歌曲的幾個階段,一九七○年代可謂由鄧麗君獨領風騷,八○年代初期鳳飛飛風靡一時,八○年代末開展民歌潮流,九○年代則是商業化「唱片工業」開始運作的分水嶺。
政府遷台、百廢待舉之際,社會上反共氣氛濃烈,人民精神苦悶。「如果說當時本省籍人民的精神安慰是楊麗花的歌仔戲、黃俊雄的布袋戲;外省籍人士的寄託恐怕就是群星會、銀河璇宮等歌唱節目和鄧麗君了!」翁嘉銘說,台灣國語流行歌曲的發源來自上海,而鄧麗君可以稱作上海時代流行歌曲的繼承人。她的小調滿足了許多人的懷鄉之情,她的情歌讓人能暫時逃避現實,發揮了「人心的按摩作用」。
而在我與美、日斷交之後,政治陷於「低氣壓」,鄧麗君是台灣首位國際級的巨星,「與紅葉棒球隊一樣,帶給國人很大的興奮」,翁嘉銘說。此外,鄧麗君持續地回台參加國家慶典、勞軍活動,也相當程度地鼓舞了國人的民心士氣。
有一副娃娃臉的鄧麗君十分俏麗甜美,老少歌迷都喜歡她。(陳清華攝)
以歌聲「統治」大陸
然而,磨岩唱片公司總經理張培仁認為,在鄧麗君的歌聲進入中國大陸之前,她只是星河中芸芸歌手之一。真正的巨星地位,是在她的歌進入大陸之後才奠立的。
七○年代末、八○年代初期的中國大陸,剛經歷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文革時期的歌曲陽剛、沉重,肩負「歌頌」與「聲討」的政治功能,「幾乎成了毛語錄、黨報社論,大批判文章的同類項和揚聲器」,大陸旅美作家孔捷生描述。鄧小平上台後,政治氣候較鬆動,港台歌曲才能有限地流入大陸。
張培仁形容鄧麗君的歌曲滲入封閉多年的竹幕,「如第一道射進來的陽光」,多了一些誠懇、善意和光明的感覺,傳達了更輕鬆、更富情感的生活方式。
孔捷生指出大陸人的日常生活空間已充斥了太多超重的符號,「在其壓迫下,人們喪失而後亦遺忘了許多普通的情感,如對大自然的愛;對家園的懷想思念;對親情與友誼的珍惜;對季節與景物更迭的感喟;對人生之旅的感悟;更不必說已成了禁忌的兩性之間的愛情……。」
從國家民族的「大愛」到市井小民個人的「小情小愛」,十億大陸人民在鄧麗君抒情的歌聲中找到渲洩感情的出口。
擅長黃梅調與小調的鄧麗君,古裝扮相無論是男是女,都清麗可人。(右圖由台視提供)
「老鄧」不如「小鄧」?
但對中共官方來說,鄧麗君的「輕、軟、媚、嗲」及風花雪月正是典型的靡靡之音;「何日君再來」也屬具有反動意識的「漢奸歌曲」:君再來,誰是「君」呢?「再來」又是什麼涵義?
雖然中共隨即下令禁唱「小鄧」之歌,但十年前日本首批銷往大陸的小型單聲道錄音機,在那時已很普及,也發揮了效用,人們一再地轉錄鄧麗君的歌曲,一夕之間響徹大江南北,聲勢直逼「改革總工程師」鄧小平。而後遂有「不要老鄧要小鄧」、「老鄧不如小鄧」、「鄧小平在白天統治大陸,鄧麗君在晚上統治大陸」之說。
中國時報記者張守一在文章中描寫當時盛況:大陸平均所得不到四十人民幣,鄧麗君的錄音帶一卷就高達十∼二十人民幣,工人卻仍願花半個月的薪資,在黑市搶購她的錄音帶。而街口的小販掛著她的照片,一張巴掌大的照片索價二元,仍供不應求……。
鄧迷人數之多難以估計,且遍及華人世界。(陳尉攝)
幾番起伏,歌聲依舊
此時處於巔峰狀態的鄧麗君,曾因持有假護照引起風波而暫時隱退,後在一九八一年的「君在前哨」勞軍義演中重振聲勢。八四年,舉行紀念入歌壇十五週年的亞洲巡迴演唱,場場爆滿。八六年,小鄧的歌聲在大陸解禁,「何日君再來」也被平反為「革命愛國歌曲」。事實上,她的歌聲不曾因政治上陰晴不定的氣候而中斷過。
爾後,因華人社會風起雲湧出更多元的流行音樂,後浪推前浪,小鄧逐漸淡出歌壇,旅居海外,甚少公開露面。或許是健康狀況的考慮;或因厭倦了蜚短流長,嚮往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或由於已登高峰,對是否轉型或再求突破而患得患失,她此後鮮有新作問世。
一九八九年中國大陸爆發「天安門事件」,支持民運的鄧麗君在港、台許多場合以歌聲聲援,讓人印象深刻。當時民運領袖之一吾爾開希日前回憶,九三年六月四日,他在巴黎與其他流亡者、留學生一起悼念死去的朋友。鄧麗君也到場致意,在人權廣場前哽咽流淚,無法完整地唱完一首歌;更在離開前誠摯地對他們說:「不要向專制妥協,不要向暴政屈服!」
或許有人認為鄧麗君已被過分泛政治化,「倒是她最基本的道德底線令我感佩萬分:她對六四事件從不含糊的善惡判斷,對殉難同胞的沉痛憑弔,對人類苦難的同情和援救的愛心」,孔捷生指出,這些絕大多數人好像都應有的情操,鄧麗君卻能真誠、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
九四年在「永遠的黃埔」勞軍活動中,鄧麗君與軍官合影,並擺出她最著名的V字手勢。(華視蔡森棋攝)
流行歌壇的經典人物
如果再進一步了解鄧麗君與國語流行歌的時代意義,專攻文化理論的葉月瑜有深入的分析,她在文章中指出,鄧麗君的歌聲具有迷人的多重性,連帶也產生不同的閱讀。因她抒的是女性之情,解的是男性之悶,傳統女性主義批評可以說她的歌是典型父權社會文化的產物;而文化理論則強調女性聽眾詮釋權的重要及她們對歌曲愛好的原因。「角色的扮演、自戀的表現,是許多人在唱流行歌時,反客為主的自我創造。」
一位傳播學者以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解釋,聽歌其實是一種「合作」的行為,唱者與聽者都在進行互動。對鄧麗君的許多男女歌迷而言,她的歌與歷史、與己身的生命有激盪和共鳴。在她猝逝後,歌迷在歌聲中尤其能感受自己在流金歲月的感情、回憶與鄉愁。
「溫柔與懷舊,是很多人生命情調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台大中文系副教授周志文如此寫道。
在現實生活中,鄧麗君所象徵中國女性婉約、溫柔的特質,已漸式微。她的猝逝,無疑也代表了那個時代流行音樂典範的消逝;而她也正式在現代華人社會的通俗文化史上,成為經典人物。
歌聲悠揚,斯人已杳,死後哀榮、歌迷同悲的鄧麗君,其實並不寂寞。一位歌迷說:「天堂裡一定也有很多她的歌迷吧!」而大街小巷中、超市、餐廳、唱片行裏、計程車上……處處飄盪著她的甜媚嗓音:「停唱陽關疊,重擎白玉杯。慇勤頻致語,牢牢撫君懷……人生難得幾回醉,不歡更何待?啊,再喝一杯,乾了吧!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
她是第一位在美國賭城表演的華人歌星。
1953∼1995
本名:鄧麗筠
英文名字:TERESA TENG
生日:1953.1.29.
籍貫:河北省
出生地:台灣省雲林縣
身高:165公分
血型:O型
興趣:唱歌、跳舞
最喜歡的食物:豬腳
最喜歡的顏色:紫色系列
家庭情形:母親、三兄、一弟
八四年她榮獲十大傑出女青年獎,由當時的省主席、現任總統李登輝先生頒獎。
鄧麗君檔案
1959: 開始在盧洲鄉受空軍防砲所屬九三康樂隊之李老師啟蒙,揭開歌唱生涯。
1964: 參加中華電台舉辦的黃梅調歌曲比賽,以一曲「訪英台」獲得冠軍。
1965: 報名參加正聲歌唱訓練班。
参加金馬獎唱片公司舉辦歌唱比賽以「採紅菱」奪冠。
應中廣邀請,在六個現場節目演唱。
1967: 加盟中視主持「每日一星」節目,被譽爲天才女歌星。
1968: 正式在臺北歌廳登台。
1969: 開始灌錄唱片和參加電視演出。
應新加坡邀請做慈善事業演唱。
1970: 主演過第一部電影「謝謝總經理」,並隨片南下登台,造成轟動。
首次隨凱聲綜合藝術團到香港登台演出。
1971: 開始在東南亞巡迴演唱。
當選香港「白花油義賣慈善皇后」,是最年輕的小皇后。
1972: 當選香港十大最受歡迎的歌星。
和張沖合演電影「歌迷小姐」。
1973: 與日本「寶麗多」機構簽約,專程赴日訓練。
1974: 三月推出首張日本專輯唱片,反應非常熱烈。
1975: 獲得日本第十八屆唱片大獎。
獲得日本新宿歌謠祭新人獎。
簽約加盟香港寶麗金。
推出「島國情歌」第一集。
1976: 在日本推出唱片,排行全日本總銷售量第十九名。
第一次在香港舉辦個人演唱會。
1977: 與臺視簽約並錄製第一個「鄧麗君專輯」。
在日本得到電視放送獎。
1978: 九月到香港作個人第二次演唱會。
1979: 首次在美加作個人演唱會。
停居美國並修讀英文、灌錄唱片。
1980: 在紐約林肯中心開個人演唱會,七月份在美國舉行個人演唱會,其中一場在羅省的「THE MUSIC CENTER OF LOS ANGELES」的表演,爲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的頒獎地點,她是第一位在該地表演的中國歌星。
鄧麗君歌聲穿過竹幕,在中國大陸掀起一陣「小鄧」熱潮。
在臺灣獲得金鐘獎最佳女演唱人獎。
在香港推出第一集粤語個人唱片「勢不兩立」,上市不久即成爲白金唱片。
1981: 在東南亞巡迴演唱。
四月在香港作七場的個人演唱會,創下個人演唱會場次最多紀錄。
年中返臺參加勞軍義演,臺視播出長達一百二十分鐘的「君在前哨」特輯。
一次連獲五張金唱片,創下香港歷屆金唱片紀錄。
1982: 投入「淡淡幽情」策劃工作。
農曆年至拉斯維加斯凱撒宮舉行演唱會,空前成功,她亦成爲首位簽約演唱的華裔歌手。
1983: 鄧麗君歌唱事業踏入第十五年,自八三年底至八四年初,於東南亞、港、臺舉行「鄧麗君十五週年巡迴演唱會」。
推出以唐詩宋詞爲主題的專輯「淡淡幽情」。
在香港出第二張粤語唱片「漫步人生路」。
1984: 推出「償還」專輯。
當選第十屆十大傑出女青年。
1985: 新歌「愛人」在日本廣播排行上創造連續十週蟬聯冠軍紀錄。
1987: 推出「我只在乎你」專輯。
1992: 推出「難忘的TERESA TENG」專輯。
1993: 參加台中清泉岡華視「永遠的情人」勞軍晚會。
1994: 參加陸官建校七十週年「永遠的黃埔」勞軍晚會。(1991-1994連續四年回國勞軍)
1995: 五月八日於泰國清邁因氣喘猝逝,身後獲頒國防部對非軍人的最高榮譽一「陸海空軍褒狀」、國民黨「華夏一等獎章」、僑委會「華光一等獎章」、總統褒揚令等,靈柩並覆蓋國旗和黨旗,備極哀榮。
資料來源:大成報‧鄧長禧
八六年鄧麗君在日本NHK電視台以新娘造型演唱。她一生不曾披婚紗,是母親心理的最痛。
如果說鄧麗君的CD、卡帶是華人社會流傳最廣者,應不為過。
台視「天涯常念舊時情」是鄧麗君唯一主演的電視劇。她扮演身世淒涼的孤女,與男主角江明有一段動人的戀情。
歌迷郭世炘家中蒐集各種鄧麗君的作品。(薛繼光攝)
一位歌迷在筆記本上登錄鄧麗君的唱片資料,可以看出他的用心。
鄧麗君猝逝,萬千歌迷同悲。為了紀念她,鄧迷希望有關單位除了印製她的郵票外,還能發行紀念幣。(民生報楊海光攝)
鄧麗君檔案 1953~1995 本名:鄧麗筠 英文名字:TERESA TENG 生日:1953.1.29. 籍貫:河北省 出生地:台灣省雲林縣 身高:165公分 血型:O型 興趣:唱歌、跳舞 最喜歡的食物:豬腳 最喜歡的顏色:紫色系列 家庭情形:母親、三兄、一弟 (華視蔡森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