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迷,並不是青春的專利,而是一種生命的狀態。你曾經為了什麼癡迷,以致於,即使在人生路上小小的迷了一段路也不在乎呢?這種感受,相信創業者體會甚深。
網路時代再加上傳說中那令人退避三舍的22K起薪,讓年輕人投入創業的動機、熱情與行動力也越來越高,但是創業畢竟有一定的門檻,單單是找到合適的地點就讓人勞心勞力,還勞民傷財。或許是小型創業者多了,也或許是年輕創業者對「分享」有了更寬的接受度,近年來,台灣開始流行「空間分享」的新型創業模式,一個空間裡,提供必要的機器、工具或是相關的設備,三、五家小型創業公司一同進駐,在各自獨立的空間裡進行工作,互不干擾;而休息的時間,大夥可能小聚聊聊,交換心得,甚至分享經驗和人脈。
比起在自家工作或創業的SOHO族,這種共享空間的模式,首先在現實層面就有利得多,因為很多經費或是機器設備的投資,可以透過分攤費用,減少財務的壓力;在精神層面,當然也讓創業者降低了不少孤獨和漂泊的不確定感。工作累了,抬頭看看四周左右都是跟自己差不多規模和型態的人,心裡也多了分踏實感。這期《光華》的封面故事,由北到南,深入採訪報導了5個分享空間,讓我們看到新世代創業者的多元面貌,也看到了分享與合作所能創造的價值。
另一個分享的故事則是來自苗栗的雕塑大師康木祥,他以台北101大樓廢棄的電梯纜線,做成具有東方韻味且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大型鋼纜雕塑創作《如意生命》,贈送給即將慶祝建市300年的德國卡爾斯魯爾市的禮物。這份來自台灣的珍貴賀禮也將安放在該市最醒目的廣場上,與更多市民天天相遇。康木祥的創作賦予廢棄鋼纜再生的生命,也成就了台德之間的國際友誼,這就是分享的力量。
7月份是中華民國對日抗戰勝利70周年,包括老照片展覽、書籍出版、系列電影展和老兵的故事分享等,各式各樣的活動正陸續推出、進行中。邱吉爾在他的《大戰回憶錄》裡,總結二次大戰是人類歷史上一場「沒有必要的戰爭」(The Unnecessary War),因為對野心國沒有足夠的認識,加上大國「死道友不死貧道」的心態,終至造成戰爭的一發不可收拾。或許在台灣這個島嶼上,人們對那場戰爭有不同的記憶與詮釋,不過,總歸來說,對和平的期望應該是我們的最大公約數。然而,如果想要和平,又怎能對戰爭一無所知呢?「青雀如何鴆鳥媒?」這是前面那首詩〈中元作〉的最後一句,我用來延伸形容後世人們對戰爭無感無知的危險狀態──只有正視歷史、了解歷史,我們才能避免另一個unnecessary 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