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十萬學子為進大學擠破頭,四年後畢業的同一批人,又為了繼續求學或就業傷透腦筋。
經濟富裕之後的台灣社會,留學熱潮不減,只是如今歸國博士、碩士已「滿街跑」,使得近年來高學歷就業市場出現前所未有的熱絡景象。這對求職者而言卻未必是好消息,從方帽子到麵包的距離因而拉長了不少。
根據行政院青輔會的統計資料顯示,七十九年自海外歸國求職的留學生人數為二千八百六十三人,去年增加為三千二百六十四人。青輔會預估,今年全年回國求職人數將突破四千人。
頂著「金字招牌」洋學位的求職者,並不保證就能得到更大「麵包」。(蔡智本)
海外學子打道回府
莘莘學子向西方「取經、鍍金」的留學熱潮,一直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如移民、找個好工作。如今歐美經濟不景氣,失業率居高不下;加上滯留在美最多的大陸留學生,為了留下來,甚至願意只拿三分之一的薪水,打亂市場行情。相形之下,台灣經濟成長的誘因,工作機會條件優厚,使得近兩年人才回流盛況空前。只是,由於出國留學者過多,留美學生實在已非奇貨可居。
去年五月拿到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行銷傳播碩士的洪小姐,暑假回台找工作,找了三個月到處碰壁。心灰意冷之下,只好再度赴美,再念一個她認為「有助於」進新竹科學園區的電腦學位。
博士論文尚未完成的準博士陳先生,在得知母校有空缺時,就在今年暑假先行返國面試。之前他特別去拜望以前師長,老師叮嚀說,不僅要表現出學有專精,還要有非常「可用」的樣子。也就是說得強調自己從專業科目到通識教育大一英文、憲法,科科可教,「既專又博」。
留在異地發展或返鄉謀職,權衡之下,如何決定?(蔡智本)
就業市場人擠人
這波歸國熱潮使得國立大學理工科系聘請教師時,一、兩名缺額動輒有上百位留美博士申請。像國立中正大學機械研究所擬聘四名師資,收到三百多位擁有博士學位者來函,歸國博士佔三分之二,其中不乏在國外已工作十年者;清華大學電機系需要兩名教授,一年內陸續接到二百多封應徵函,「回來的人增加,不只是趨勢,已經是事實」,系主任兼所長陳永昌表示。
民間企業也有相同感受。一家雜誌社負責人表示,最近該單位求才時,不但有多位拿到美國傳播學位者前來應徵,還有加州大學電機系畢業的。
從就業市場的需求來看,青輔會調查去年七月底到今年七月底,各機關(大專院校、研究單位、政府機構和主動來求才的大企業)對具國外碩士以上學位的人力需求狀況,統計共有四千六百八十八個工作機會,其中對工科(二千零卅七個工作機會)、商科(一千四百九十個工作機會)畢業生的需求最殷,佔全部就業市場的四分之三。而去年歸國的留學生也以這兩種科系學生最多,工科八百五十九人,商科一千二百九十八人。留學生市場看來似乎頗為樂觀,但實際狀況並非如此單純。
以留學生回來最多的商科畢業生而言,由於新銀行陸續開業,新、舊銀行之間挖角或者補充新血,都有空缺。單是台灣銀行,青輔會今年就向他們推薦了三百名商科留學生,其中只有卅一名符合需求予以進用。此外,拜六年國建之賜,「錢」途光明的營建業也受到留學生青睞。中華工程顧問公司人事部門舉了個例子說,七十七、七十八年間,即使他們公開刊登廣告,來應徵者少之又少;這兩年他們根本不用登廣告,每年主動將求職資料投寄過來者就有六百多人,其中具有國外學位者佔十分之一,「選擇空間很大。」
台北市捷運局的情況也非常類似,人事部門表示,上個會計年度進用人事時共收到七百廿七封求職資料,其中由青輔會推薦而來的留學生就佔一半。
書念得愈久,工作愈難找?
最近兩項統計數字也反映出,高學歷者比低學歷謀職困難的現象。
根據行政院青輔會調查專科以上教育程度和工作機會的資料顯示,去年(八十年)大學以上求職、求才的求供倍數為近三年最低。也就是說,去年專科程度的求職者,平均每人有三.三六個工作機會;大學程度者有二.三一個工作機會;研究所程度以上者機會最少,只有一.二個工作機會。
此外,勞委會委託政大經濟研究所在今年四月完成「台灣地區失業結構之改變及其政策含義」的報告也發現,我們的失業率雖然比美國低,但失業者平均失業時間卻比美國長;而且從民國六十八年到七十九年,台灣地區失業者平均失業時間竟有隨教育程度提高而拉長的現象。大學和大學以上教育程度失業者平均失業時間為廿一.三周(相當於四個多月),比只具自修教育程度者失業時間(十四.七週)高出百分之四十五。
負責執行這項報告的研究者之一、政大經濟研究所副教授黃仁德解釋,從產業結構的供求面而言,需要高學歷的工作機會原本就較少;另外則是因為受高等教育者對工作的待遇、環境、職位都比較挑剔,「眼高手低的情況非常嚴重」,否則照理說,高學歷者的人際關係、學識、經驗、找工作的技巧都比低學歷者好,不應該那麼久找不到合適工作。
一位省屬行庫的副總經理,就在一次私下聊天的場合透露,他那從美國拿了企管碩士學位回來的兒子,之前在美國找了三個月工作,返台後又找了三個月工作,總認為自己應有更好的機會,不願「騎驢找馬」,因此至今仍在「家媄菕v。「靠我過日子」,他搖頭苦笑。
高學歷心態
國外學位已不能保證更大的「麵包」,但由今年出國留學生人數並未減少的情況看來,留學熱似乎已無法剎車,這又是為什麼?
「學位能滿足中國父母光宗耀祖的期望」,心理學家吳靜吉分析,中國父母對子女教育的態度是,只要孩子願意念書,勒緊褲帶、花再多的錢也願意,也覺得值得。要求個人置身於社會價值觀之外,並不容易。
何況在台灣社會,謀得好工作後,想要「更上一層樓」,學位還真是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吳靜吉開玩笑說,全世界部會首長博士比例最高的國家,應該就是我們。看看立法委員、國大代表侯選人也個個頂著博士頭銜。「博士學位不只是目標,也是工具」,他說。
再者,在台灣社會,英文能力象徵了國際化、視野廣。在種種微妙的心理下,出國讀書就是學英文、加強專業領域英文能力的最好方式,也就加強了自信心。
兩年前到美國念工商組織心理學博士學位的張裕隆以自身經驗說,當年他在一家外商電腦公司人力資源部門工作,同事大多有外國學位,即使能力相差無幾,因為自己英文表達能力不好,總是覺得「心虛」。留過學的人比較敢表達,如果又在外商公司工作,那就更覺如魚得水。
複雜的留學情結
留學除了學位,還有其它「附加價值」。不少台灣女性出國留學還有個附帶目的,就是尋找另一半。
大學畢業工作六年的李小姐幾經掙扎,仍然決定放棄月薪五萬的工作,在今年初出國。她說,在台灣尋尋覓覓,感情就是沒有著落;異國時地不同,生活、功課壓力大,比較需要感情扶持,機會也許多些,因此不免心懷「憧憬」。
吳靜吉輔導女學生出國時,都會問她們想不想結婚,選擇排名水準相近的學校時,就會建議她們到理工科系強、男生多的學校。「結婚是可以經營的,只要把它當作一件重要的事看待,想結婚不必不好意思」,吳靜吉說。
當然功利色彩之外,在經濟富裕後,也有人藉留學這樣完全陌生的時空解放自己,讓自己獲得真正的自由。
民間一家留學代辦中心顧問陸秀麗分析,國人生活富裕之後,不論是花父母的錢,或是自己省下一筆錢,留學已不像以往那麼困難。一成不變的日子過久了,覺得生活被定型,需要變化;另一方面是為了和以往的方便性切斷,從陌生環境中印證成就感,再一次肯定自我。
以前留學生是苦讀「書生型」,一半時間待在圖書館,昏天暗地的念書;另一半是空的,沒有社交生活,讀書之外就是到餐館打工。「如果以前是忍受,現在就是享受留學生活」,陸秀麗說。
學位不是終點
的確,無論是否「國外自有顏如玉,國外自有黃金屋」,絕大多數留過學的人,都肯定留學的價值,對於開拓心胸、放寬視野應該有所助益。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鍾蔚文對此價值判斷表示贊同,但他仍要提醒準留學生,知識不是靜態的,到了國外,客觀環境的視野、景觀,多元而複雜,但是如果沒有敏銳的觀察力,仍然會用原來框架思考,入寶山而空手回。「身歷其境不是絕對因素,自己才是主體」,在他看來,學校教育不應該是「現買現賣」;拿到學位不是終點,並不表示對社會就有貢獻。只看現成成果的後遺症,就是忽略了「知識的全面性」,忘記了人讀完書,仍然要學習、成長。
從小到大念了一、二十年書的台灣學生,確實少有人讓自己成為「主體」。在大學聯考錄取率日益提高,大學畢業生急速增加的時代,如果想藉著到國外「念更多一點書」來製造自己的優勢,千萬別忘了捧著碩士、博士頭銜找工作的歸國學人,也已經「滿街都是」了。
〔圖片說明〕
P.124
一波波負笈國外留學的台灣學子,如今紛紛收拾行囊,回國開創前程。
P.126
頂著「金字招牌」洋學位的求職者,並不保證就能得到更大「麵包」。
P.128
留在異地發展或返鄉謀職,權衡之下,如何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