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剛過,卻傳出臺北市立兒童樂園部分遊樂設施不安全的消息。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統計,在全世界人口密集的都市裡,因遊戲地點不當,而發生意外事件的孩童,約佔兒童死亡總數的一半。在工商發展愈快速的國家,這種情形愈嚴重。
都市兒童那裏去?或許從臺北市的情形,可以得到些許答案。
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是許多成年人所嚮往的。然而對孩子而言,高聳入雲的大樓,與來往穿梭的車輛卻是限制他們活動的重重藩籬。
為了容納不斷湧進的人口,都市裏的空地紛紛蓋起公寓、大廈;巷弄小道拓寬成汽車穿梭的交通幹道。繁榮、熙攘的都市生活背後,卻產生了無數個終日困坐家中的公寓兒童。
「媽,讓我出去放風箏、打彈珠好不好?」七歲的大寶倚著陽臺欄桿向媽媽央求。
「不行,你看馬路上那麼多車子,乖乖在家玩玩具,改天媽媽再帶你出去玩。」
類似的對話,在都市家庭中時常聽聞。當媽媽回答時,心中說不定也在暗暗思量:「改天,改天該帶孩子上那兒去呢?」
圖2.:讓孩子在軟橡皮球窟裏,練習調整四肢姿勢,是親子館專為學前兒童設計的遊樂設施。(鐘永和/張良綱/連慧玲)
父母提心吊膽,孩子處處受制
如何安排孩子的「出處」,是都市父母的一大難題。
平常的日子裡,孩子在幼稚園或學校裏活動了一天,或許回家後還肯好好待在屋裡,看看電視,玩玩電動汽車、機器人;一旦到了假日,就沒這麼好「打發」了。
幸運點的,家門附近有個小公園,不但可以和友伴在那裏打球、玩跳格子、辦家家酒,還有滑梯、鞦韆、翹翹板等設備,可供使用。
但大部分孩子都沒這麼「好命」,如果不在家裏面對四方牆壁,多半只能在巷弄裏玩,還得「眼觀四面、耳聽八方」,躲避隨時呼嘯而過的車子或讓路給行人。
因為遊戲空間的狹小、缺乏和不安全;孩子一出門,父母就「提心吊膽」,也就要常常加以限制:過馬路危險,不准到對街去;前面在蓋房子,會有石塊掉下來,離遠一點;玩一個小時就要回來,否則下次不讓你出去……。即使是假日父母特別帶孩子去玩,也是「不准這樣,不准那樣」。
圖3.:都市孩子經常在大人安排好的環境中學習,圖中的孩子在磁鐵遊戲中,也明白了磁力原理。(鐘永和/張良綱/連慧玲)
都市兒童可憐嗎?
關心兒童教育的臺大植物病蟲害系副教授楊平世表示:「遊戲是是孩子探索世界、啟發智慧最自然的方式,也是成長過程中不可少的一環。而且,孩提時期是人一生中最無憂無慮的階段,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不但有助健全人格的發展,更是一生享用不盡的美麗回憶。」
從這個角度來看,活動空間已不夠豐富,又不能盡興,都市兒童豈不可憐?!
愈來愈多的教育學者卻不認為如此。「都市兒童可自由活動的場地雖然較少,但有許多經過設計的場地,提供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刺激,可說是『量』少『質』高,未嘗不是一種幸運」,屏東師專教授高敬文說。
但在兒童教育的理論上來說,任何刻意安排的刺激、學習環境或活動,都會對孩子形成壓力及負擔。「所以才需要設計啊」,高教授說:「設計良好的場地,能吸引孩子逗留及主動從事活動,從中得到刺激、啟發,而不覺落入大人安排的學習『圈套』。」
圖1.:媽媽教孩子將不同姿勢的鴨子嵌進木板上的洞,母子同樂時,兼訓練手指肌肉靈活。(鐘永和/張良綱/連慧玲)
「翻山越嶺」捉迷藏
目前臺北市就有不少這種大人特別為孩子設計的『圈套』,有些是公立的,有些為民營;有的在室內,有的在戶外;面積有大至一、二千坪的,也有小如廿、卅坪的,「但安全、好玩、切合孩子需要的設計原則則相同」,曾至歐美觀摩兒童活動場地的鄧佩瑜說。
甚至還有些場地,針對特定年齡的孩子設計。例如信誼基金會贊助的親子館,就是為六歲以下孩子規劃的
親子館在仁愛路上,雖名為「館」,其實並非獨立的建築物,而是一幢商業大樓的一、二樓。「館」內主要包括樂樂園、玩具圖書館,親子圖書室三部分。
樂樂園為孩子們最愛去的地方。這是個約一百坪的大房間,牆上掛滿一張張的白色圖畫紙,三三兩兩的孩子在上恣意揮灑;遠處有個圓木搭建的「山洞」,一群小朋友正「翻山越嶺」地在捉迷藏;還有人從山頂沿著繩索滑下地,繩索係經特別設計,滑溜不傷嫩手……。
「這兒看來好像只是個遊樂場,其實其中『暗藏玄機』呢」,館長游淑芬指出:「放了小鼓、搖鈴、布娃娃等玩具的,是『感覺區』,是為二歲以下的娃娃準備的;有山洞、吊橋等『大堆頭』設備的,是『大肌肉運動區』,針對三至六歲的小朋友而設計;此外小肌肉操作區、探索區、扮演區等,也都有不同的功用。」
圖2.:玩具是都市兒童不可缺少的玩伴。(鐘永和/張良綱/連慧玲)
要什麼,給什麼
她進一步分析,二歲以前的孩子,視、聽、觸等感覺正在逐漸加強,抓、摸、拉小玩具的肌膚碰觸,可加強寶寶對實物感覺的敏銳性;鼓和鈴等會『出聲』的玩具,則有助培養聽覺。
三至六歲正是孩子的肌肉發育期。「愛動、好奇、喜歡探索、模仿,是這階段孩子的特徵」,游淑芬說:「因此我們在大肌肉運動區內設下重重障礙——須爬過繩索、穿越山洞、走過吊橋、溜下滑梯,然後掉進充滿紅黃白綠軟塑膠球的窟內。這些過程可促使孩子們依不同的遊戲空間,自然地調整四肢姿勢,藉以促進大肌肉發育。」
小肌肉操作區裡,則充滿形狀不一的分割圖案,孩子進行拼圖遊戲時,既可訓練手腕肌肉的靈巧度,又可刺激創造力。
探索區或扮演區內有小小山洞或模擬的房子,孩子們可以在洞堛掘貓貓、在房內扮家家酒。「我們每月更換主題,區內的佈置也隨之改變」,游館長指出,例如以漁村或農村為主題,讓孩子感受不同於都市的景觀;以「生活」為主題,模擬菜市場、商店、電話亭等佈置,幫助孩子學習社會行為。
圖1.:中華兒童世界內有個科學館,裏頭的各項設備能幫助都市兒童從實際的觀察、操作中,瞭解抽象的科學知識。但現因經營不善已停止開放了。(鐘永和/張良綱/連慧玲)
牽引孩子進入書中世界
除了到館裏來玩外,親子館二樓玩具圖書館提供三百多種不同的玩具,准許孩子借回家。親子館鼓勵「母子同樂」,因此在親子圖書室中除有種種的兒童讀物外,還有婦女新知、各類書報雜誌,媽媽可以和孩子在此一起看書,一起「成長」。
閱讀確是一種最好的「成長」方式,尤其是上學後的孩子,隨著認字、抽象思維能力的增加,浩瀚的書中世界更是遨遊不盡的大海。對都市兒童而言,這更是一種重要的活動——實際的活動空間既受限囿,唯有轉而求諸書中無窮的想像空間。
臺北市許多規模較大的圖書館,如省立圖書館臺灣分館、行天宮圖書館、師大圖書館等,都附設兒童圖書室。
對孩子來說,踏進圖書室就夠令人興奮了:四面牆上畫滿了可愛的動物及童話人物,沿牆擺設的書櫃上有琳瑯滿目的故事書,牆角邊零散地放置著小積木或玩具。地上舖著地毯,毯上並排折疊式的小桌小椅。孩子們可以坐著或臥著看書;看累了,還可在地毯上辦家家酒或翻觔斗。
圖2.:使用視聽圖書館,觀賞錄影帶,是都市兒童獨有的福氣。(鐘永和/張良綱/連慧玲)
造就「快樂兒童」
位於萬華的快樂兒童中心,也是因為有個圖書室,而造就了許多「快樂兒童」。
快樂兒童中心原是天主教所屬的社會福利機構,服務的萬華福民社區,是北市少數低收入社區之一。這裡,父母多半忙於生計,無暇照顧子女,孩子下課回家看不到父母,便到處遊盪,形成很多青少年問題。
中心服務人員瞭解情形後,想出一個對策——為孩子們安排一個他們樂於前去的「家」。
「我們將辦公室挪出一間做『兒童室』,然後刷油漆、裝窗簾、貼海報,並四處去籌募兒童讀物、玩具來『充實內容』,五年前,我們的『兒童之家』終於『開張』了」,服務人員楊靜玲指著如今已有萬華地區「孩子國」之稱的快樂兒童圖書室說。
圖1.2.:儘管都市裏空間侷促,孩子們仍能找到玩的地方。圖1.為小朋友在國父紀念館走廊的石凳玩。(鐘永和/張良綱/連慧玲)
動態圖書館,視聽效果佳
圖書室的藏書雖只有二、三千冊,但附近兒童借閱頻繁,「發揮了最大的實質效益」,楊靜玲指出。
為了提起孩子們的興趣,中心還請大專院校慈幼社同學來說故事,順便把好看的書介紹給小朋友;舉辦參觀美術館、科學館或博物館等活動,以吸引他們閱讀藝術、自然科學方面的書……。
拜科技文明之賜,資訊傳播的主要方式,已不限於靜態的圖書;愈來愈多的兒童圖書館,把收集視聽資料列為發展要項。而成立於民國六十年的洪建全兒童圖書館,是這方面歷史最長、館藏最豐的。
洪建全兒童圖書館的視聽設備包括:兩間錄影帶放映室、六個錄音帶選播臺,及一萬多卷內容涵蓋音樂、舞蹈、戲劇、卡通等的錄音、錄影帶。
一般人總以為,小朋友大概只會挑卡通片觀賞,兒童圖書館主任陳淑媛卻表示:「我們在兩間放映室分別播放卡通及藝術片,兩邊小觀眾的數量可是差不多哦!」
擁有八百多個會員的洪建全兒童圖書館,每天下午四時至八時,開放給孩子自由選播錄音或錄影帶,當一個個「小紳士」、「小淑女」高高興興地沉醉在喜愛歌聲或影片中時,旁觀者除了訝異於他們的鑑賞力,也為新一代都市兒童有這等福氣,感到慶幸。
圖2.是小朋友在操場放風箏。(鐘永和/張良綱/連慧玲)
科學館是縮小的宇宙
如果兒童圖書館是小朋友瀏覽世界的窗口;科學館就是一個觸摸得到的縮小宇宙了。
「科學館可說是一本『活的自然教科書』」,成功高中物理老師沈嘉祥指出:「館內的各種陳列如地球儀、地球剖面模型,可以讓小朋友看到地球的縮影;顯微鏡可供觀察細菌;發電機則讓孩子瞭解動力原理;還有氣墊船、電解槽……,都能幫小朋友從實際的觀察、操作中,瞭解抽象的科學現象。」
熱愛科學的小朋友一進科學館,就不「老實」地動起手來。例如:他們不止站在哈哈鏡前,歪著頭看自己「凹凸有致」的身材,還好奇地上前撫摸「魔鏡」;要不就纏著率隊前來參觀的老師或館員問這問那,有的還一邊作筆記……。
臺北市規模較大的科學館原有國立科學館及私立的中華兒童世界二處。但中華兒童世界採取會員制,須繳納新臺幣一萬元的會費才能入內活動,這等消費額,對孩子來說是嫌高了些,因此它開張才半年,就因經營不善而暫停營業。關心兒童教育的人士都希望,這個兒童科學館能早日恢復營業。
圖1.2.:孩子們都很容易自得其樂。圖1.中的孩子把盤根錯結的樹根當成溜滑梯了。(鐘永和/張良綱/連慧玲)
都市裏沒有陽光、綠地和泥土嗎?
都市埵雩多針對孩子需要設計的場所,提供足夠的文化刺激,但也有不足——自然空間缺乏,限制了戶外生活。
「大自然中的一切,如泥土、流水、樹木、動物……,都是知識的寶藏,孩子可從接觸中瞭解自然界的奧秘,心胸更能開闊」,快樂兒童中心顧問鄧佩瑜說。
「只要用心找,其實都市裏還是不乏自然空間」,臺大植病系副教授楊平世每聽到都市人慨嘆戶外空間缺乏,就很不以為然。
「小孩子需要的是陽光、綠地和泥土」,楊平世說,臺北郊區的陽明山、烏來、外雙溪……,乃至市區內的各大學,如臺大、政大、師大等校校園,以及新公園、榮星花園、植物園、動物園、散佈各處的小公園……,都是良好的戶外活動去處。
其中尤為特殊的是植物園與動物園。
植物園種了一千七百多種花樹,都有標示牌加以說明,大人可隨機告訴孩子每種植物的名字、特性。園中的荷花池養有小魚、蝌蚪、小螃蟹,還能讓孩子們撈撈捕捕呢。
圖2.:這兩名孩子在動物園裏東張西望。
「鴕鳥小姐」和「大象先生」
臺北市立圓山動物園內一百廿種、一千一百多隻動物,更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朋友。
它們分門別類地全被關在籠子裏飼養。經常有小朋友倚在欄桿邊,撐著腮幫子出神,間或「都市土包子」地大叫:「長頸鹿在吃嫩草」、「河馬跳下去洗澡了」……
飼養山羊、白兔、小馬等較溫馴動物的區域,稱為「可愛動物區」,採開放式,小朋友可毫無限制地親近動物,而不管是偷偷抓一下老山羊的長鬚鬃,或搖一下小白馬的頸叮噹……,都是他們最樂的遊戲。
小朋友的小腦袋總有好多疑惑:「舵鳥是不是很笨重,為什麼它從來不飛?」、「河馬住的水池,為什麼總是髒的?」「孔雀的羽毛那麼漂亮,到底什麼時候才打開?」,這些有趣又好玩的問題,都有專人來回答。
回答問題的人統稱為「動物之友」,又依其瞭解的範圍而有不同稱謂,例如特別瞭解鴕鳥習性的女士,被稱為「鴕鳥小姐」,熟悉大象習慣的男士則被叫做「大象先生」。
目前園內共有九十多位「動物之友」,每當假日,他們就分組出動,為小朋友做導遊,只要到「動物之友」的大本營——入口處的服務臺,就可找到他們。
圖:手提塑膠燈籠、裝個鬼臉,歡樂童年將是終生享用不盡的美麗回憶。(鐘永和/張良綱/連慧玲)
父母該做什麼?
「動物園有廣大、可奔跑追逐的空間,『動物之友』又提供這麼好的資訊,小朋友一方面可以玩耍,一方面又可增加對自然生態的瞭解,不正是都市兒童的絕佳去處嗎?」動物園輔導員吳培宏說。
因此,都市孩子並非無處可去,而在「去那兒玩,怎麼玩」。親子館館長游淑芬肯定地說,「古今中外的小孩都是好動、好奇、喜歡探索、容易自得其樂,如何引導他們『玩』出健康、快樂而且益智的童年,才是天下父母親——不管是在都市、鄉間,應該關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