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新台菜
早在一千多年前,部分大陸閩粵沿海的居民已陸續遷移到台灣,其中又以彰、泉兩州的人數最多。因此,台灣的飲食也深受這些地方的影響。
台菜的根源屬閩南菜系。所謂:「南淡、北鹹、東酸、西辣」,調味清淡是閩菜的一大特色。此外,刀工細膩、菜式以海鮮為主……等,都是閩菜的特色,也是早期台菜的風貌。
台灣因受日本統治達五十年之久,食風也受到日本料理的影響。其中最明顯的是,台菜中出現日本料理生吃冷食的做法,如:生魚片、洋式沙拉……等等,這些是閩菜中不曾見到的。
隨後大陸各省籍人士遷台,中國各省口味匯聚台灣,台菜的風貌也更加多元。林添盛表示,現在的台菜雖然進步很多,但已失去傳統特色了。
一菜一湯為何來?
現今最能看到傳統台菜的場合,就是辦桌。在台灣只有台菜有辦桌,光復後其他菜系登台時便直接進入餐廳,少有露天辦桌的形態。
自家門前、馬路邊、廣場上,或活動中心、學校的禮堂,棚架一搭、桌椅擺上,總舖師就地煮將起來,一場熱鬧的辦桌宴席就可以展開。
舉凡節慶拜拜、訂婚、結婚、生日、彌月、喬遷之喜或喪禮,都少不了要辦桌宴客。因此,台灣人就算自己沒當過主人,也多少當過客人,吃過辦桌宴席。
辦桌用菜本身也有很多學問和禁忌。林添盛指出,總舖必須要了解各個省籍的風俗,才能做出恰當的料理。以訂婚席為例,泉州人(台北地區)一定要炒兩盤「壽麵」;同安人(宜蘭一帶)要有湯圓(象徵團圓);外省人要炒年糕;客家人要有芹菜(親家才會親近)、韭菜(久久長長)、菜頭(好彩頭)。也有一些菜是喜宴不能用的,如:鰱魚(結婚一次就好,最好不要連續。)鱉(龜龜鱉鱉,意指親友間彆彆扭扭。)蟳(張牙舞爪)鴨(壓)……等等。
有人說「湯湯水水」是台菜的特色,台菜給人湯湯水水的印象,或許與辦桌的形態也有關連。「一盤菜、一碗湯」是傳統辦桌的上菜方式,林添盛表示,以前辦桌沒有飲料、汽水供應,大夥兒吃炒米粉、喝米酒頭時,都需要喝湯。
墊底為省料
此外,台菜以湯菜取勝也與辦桌場地、工具的限制有很大的關係。林添盛指出過去燒炭、燒柴,火不夠旺,不易快炒,用蒸、燉的比較方便。而辦桌宴席有時多達一、兩百桌,湯菜可以事先準備,免去臨場熱炒的忙亂;湯菜的量也可以隨時加多減少,隨客人多少而有所調整。
菜底也是台菜的特色之一。不論湯或菜經常有各類墊底的青菜,如:白菜、菜頭、筍類、豆類……等等。而這些被認為有「偷工減料」、「省料」之嫌的菜底,因為經過長時間的燉煮,吸取了其他材料美味,反而最好吃。
有人以為辦桌一定是十二道菜,事實上不然,只要是雙數即可。而宜蘭聞名的卅六道菜,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有卅六種菜色。「以前的人油水少,很能吃,盛菜的碗又小,於是一碗吃不夠再添一碗,相同的菜,只是不斷添加而已」,林添盛表示。
鄉野入廟堂
台灣光復後,來自大陸各省的名廚匯集台灣,各餐館紛紛聘請外省名廚掌廚,本土台菜因而失去了空間,轉而往酒家發展。因此,酒家一度是台菜的傳承重地。總舖林添盛在十八歲那年就曾南下到高雄櫻花酒家擔任主廚。
光復初期,台灣人民多半窮困,只有大陸遷台的文官、武將或企業家才吃得起餐廳,因此,各地餐館全是外省菜的天下。隨著台灣經濟起飛,人們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台菜辦桌才又漸漸興旺起來。
民國六十三年以後,國賓、來來、福華等大飯店也開始兼作台菜;繼而台式的海鮮餐廳如:海霸王也陸續出現;近年,以「清粥小菜」風貌出現的台式連鎖餐廳如:青葉、欣葉、梅子…等也大受歡迎。據聞以美食聞名的香港,近來也出現台菜餐廳。看來,台菜又將漸漸由鄉野走入廟堂。
〔圖片說明〕
P.96
龍鳳盤一對
P.98
福祿壽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