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算不算另類治療?從抗癌人協會組成的「悅聲合唱團」可協助病人抒發情緒、團隊打氣來看,它也頗具療效呢!(張良綱)
在台灣的癌症治療現象中,最怵目驚心的,莫過於五花八門、無奇不有的民間療法。然而,即使長期以來,傳統醫界一再斥為無稽,視之為誤導 民眾就醫、降低治癒率的主因之一,民 眾卻仍趨之若鶩,對其療效言之鑿鑿。
為什麼?台灣的醫界和民間到底存在了什麼差距?
暮春的陽光,燦爛灑在三合院的廣場上,住在中壢,四歲的鍾小弟弟,和堂姊、堂哥在廣場上騎單車玩耍的活潑身影、紅撲撲的臉蛋,怎麼也令人難以想像三年多前他曾因罹患神經母 細胞惡性腫瘤,被醫師宣判活不過半年。
「他八個多月大時,因為在腹部發現兩個像小孩拳頭大小的腫瘤,去醫院檢查,診斷為神經母細胞癌,」鍾小弟的母親說,當時由於擔心孩子太小,無法承受開刀和化學 治療,篤信基 督教的她,在祈禱中得到指示,要用溫和的草藥去調理,她就透過親戚介紹,找到一位中醫師為兒子治療。
許多癌症病患在術後都喜練氣功,一來運動和緩,二來怡情養性。圖中的柯義明即在罹患癌症後,前往大陸學習「郭林新氣功」,現也在台灣傳授給其他人一起抗癌。(張良綱)
曾經因此遭那家教學中心級醫院醫師冷眼的鍾太太,一年後帶著仍然健在的兒子回到醫院照超音波,「當醫生發現孩子的腫瘤居然消失了後,我故意問他:『沒開刀,又沒做 化療,腫 瘤怎麼會不見了呢?』他只回答:『幸運吧!』」 科學與傳統的抗爭
由於癌症一直高居國人死因之首,近年越來越多西方醫學主流以外的醫療方式投入治癌行列。這些治療方 式目前被通稱為「另類治療」,其中以我國傳承數千年的中醫藥醫學和流傳在 民間的偏方或民俗醫療為主,加上國外陸續傳入的包括觀念革命、藥物和食品種種療法,如來自美國、強調食用無化學農藥和肥料污染蔬菜生果的生機飲食,及生機飲食外加上自我暗 示、氣功、冥想的身心靈療法;源自歐洲傳統的醫療方式「同類療法」(又名順勢療法,從能量、磁場的角度,為病人治療疾病、調整身心的 平衡),以及日本蓮見醫師發明的「蓮見 疫苗」等。不但各家各派的理論駁雜林立,由此衍生出的醫藥和保健預防的產品更是五花八門。
「雖然近代理性求知的精神一直佔優勢,尤其近二十年科學的進展更是飛快,已經接近可以解開基因密碼的程度,然而,另一股非科學而無驗證的另類醫療的力量,也一直在 挑戰正統 醫學,」國內第一家治癌的專科醫院「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認為,「正統醫學較注重科技,有時忽略照顧人的心靈面,而只注意到『病』;使另類療法有機可趁。」
令他擔憂的是, 「在歐美是科學化、實驗求證的力量大,傳統或另類的力量比較小;台灣則是傳統或另類的力量非常大,現代化、科學化、理性化的力量還是非常薄弱,」他說,這 種情況在如今仍被許多人視為「不治之症」的癌症治療上格外明顯。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和護理部在三年前,以國內一家為癌末即將臨終的病人專設的「緩和醫療病房」一百多位患者,進行「癌末病人之另類治療行為」問卷調查,發現有百分之八十 一•九的病人至少使用一種另類治療。使用比率以中醫師所給的中藥、草藥或祕方最高(百分之五十一•四),其次為非中醫師所給的中藥、草藥或祕方(百分之五十),其他還包括 特殊的飲食或飲食方式(百分之三十四•八),神明給予的治療(百分之十八•一),氣功治療(百分之十•九)和針灸治療(百分之五•一)。
罹患癌症的重症病人,通常既痛苦又害怕,長期抗戰的過程中,宗教信仰的確幫助頗大。圖為密宗的索甲仁波切在花蓮慈濟醫院為病患加持。(張良綱)
這份報告舉一九九四年倫敦一家教學醫院所作的研究比較,其癌症病人使用補充治療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十六,最常用的方法有精神或信仰治療、放鬆、想像、飲食、順勢療法、維他 命、草藥等。 殺機或生機?
另類治療的盛行,固然讓國內醫界頭痛、憂心,視為導致國內癌症治癒率偏低的主因之一,而強力反對;民間卻一再用實際的行動與口耳相傳的經驗 來挑戰醫界。
從事文字工作的陳小姐,在父親因為大腸癌住進一家教學醫院治療期間,就親身經驗到另類治療的盛行情況。「無論認識 或不認識,每天都有人肆無忌憚地在病床間流傳各種有關治癌 的名醫、祕方、藥物、團體等資訊,甚至有人提供直接向國外訂購藥劑、針劑的管道,」陳 小姐說,在癌症病人的床邊桌上,更經常看得到一罐罐不知名的濃黑色藥水,讓她怵目驚 心。
至於民間,也三不五時地就會爆發出一陣治療癌症的藥物、食品或方法所造成的風潮,像氣功、尿療、排毒、斷食、冰晶……等等。
去年,台灣大學名譽教授董大成研究發表報告,指出台灣土產的一種豆類──白鳳豆,服用後可以在人體內形成自然殺手細胞,以抑制癌細胞,達到抗癌效果,立刻引起國人高度關 注,使得原本無人問津、價格低廉的白鳳豆,一下子竟飆漲到每斤二、三千元。
有些國人對抗癌藥物與食品的風靡,甚至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只要能抗癌,再貴都願意買來試一試。最駭人聽聞的,莫過於「棺菇」的傳說,它是指長在棺木中、死者的鼻骨或腦殼 上的一種菇類,傳說可以抗癌。由於是棺材中死者身上的東西,而且據說死者必須在生前長期服用高貴人蔘,才會生長出來,貨源相當稀少,價格自然昂貴。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主任 委員張成國曾實地到迪化街訪查,發現一斤叫價高達六十萬元,令人咋舌。
「棺菇的療效不但未經驗證,甚至有沒有毒性都不知道,」張成國說,國人以身試藥的精神,恐怕連古代傳說親嚐百草而發現不少藥物的神農氏都要甘拜下風了。
癌症現今仍普遍給人一種「絕症」的印象,讓許多人不幸遭逢時,格外激起想「拚一下」的心理,冀望絕處逢生,因此在正統醫療之外,亟思尋找其他治療方式以自救,這種心情不難 理解。
「令我無法接受的是,民眾往往私下進行這些醫療行為,而且不去弄清楚這些方式有沒有害處,有很多原本有治癒希望的病人,反而因此送命,」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組主任彭汪 嘉康說,基於擔心醫師反對,許多病人刻意隱瞞採用另類治療的行為,或者乾脆放棄西醫治療,投身另類療法。
出生才七個多月就診斷罹患神經母細胞癌的鍾小弟,幸賴父母另走偏鋒,尋求中醫藥治療,現雖未完全治癒,但保住了活潑自在的童年。(張良綱)
「癌末病人之另類治療行為」報告指出,使用另類治療者中,有超過一半病人表示,過去沒有讓醫師知道自己曾使用這些治療,百分之十二•三表示曾經因為接受這些治療而停止了西 醫的治療。 程咬金的三斧頭?
醫界認為民眾接受另類治療,是傳統積習的迷信心理,以及對癌症治療的資訊與認識不足所致;站在病家的立場,卻也有一肚 子的委屈與苦衷。
「目前在醫院裡能提供的癌症治療方式,只有開刀、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這三項,做完這些之後,就只能期待癌細胞不要轉移、不再復發,」在傳播公司任職的王安娜,去年發現罹 患乳癌,在醫院開刀、化療過程,接觸許多同病相憐者,其中不乏腫瘤已轉移的末期 癌症患者,醫院在開刀後便宣布不再做治療,讓她感到正統治療除了開刀、化療、放療外,好像便 束手無策,也因此許多被宣布「無救」的病人只好另闢蹊徑「自救」。
(張良綱)
而不少「奇蹟」或「巧合」治癒的病患自然會到處傳播這類資訊,問題是另類醫療拿不出數據,而正統醫療執業者又對民眾經偏方或中醫治療成功的例子不屑一顧,二者幾乎沒有交 集,結果自然還停留在各說各話的階段,苦的卻是病人。機會與信心的支柱
從目前使用另類療法的人口不乏高教育程度者和社會菁英,他們對療法的選擇也不是不辨優劣 地全盤接受來看,其實並非完全出自迷信心理,反而大多經由理性思考與經驗的研判。
「另類療法提供的是一個機會,」政治大學財政系主任曾巨威,罹患肌肉組織層細胞 腫瘤,接受過開刀和化療,他也曾公開表示,出於自力救濟的心理,採用尿療、生機飲食和同類療 法等另類治療。
「我的經驗是,當你一碰到癌症,所有現代醫學所要求經歷的診斷和治療過程,每一點每一滴,都是很可怕的經驗,包括穿刺、切片、觸摸的過程,甚至醫生的臉部表情變化等等,」 曾巨威在一場座談會中分享經驗,當病人處在一個最脆弱、無力的狀態下,格外需要機會與信心。
「相對於現代的西方醫學強調所謂的科學根據,另類療法也許沒有。但是從病人的角度看,無論如何,它都代表一個機會的存在。 只要那個療法可以帶來信心,對他就有莫大的幫助, 那也遠遠超過用科學的角度去批判另類療法的意義或價值存在,」曾巨威說,那個信心的支柱可以來自各處,可以是 宗教、可以來自醫師的一句話、也可以來自所謂另類療法的一部 份。
十年前自台灣大學退休,目前擔任名譽教授的董大成,八年前曾罹患膀胱癌而摘除膀胱,也因此成為抗癌人的一員。擔任抗癌人協會理事長的他,曾研發製作靈芝菌絲體液,給許多抗癌人服用,最近又研究發現白鳳豆(下)可以制癌,引起國人高度關切。(張良綱)
「而且,這些另類療法的確讓我改變了許多生活習慣,像戒除菸酒、早睡早起、每天跑五千公 尺。」曾巨威現在雖只進入抗癌第二年,但他從腫瘤未復發,而且每天仍能工作十個小時 以上的身體狀況顯示,這些改變對他的健康有一定的成效。臨終自力救濟
現年七十一歲、罹患肝癌的林後淑,則是在現代醫療耗費的成本太高,以及照護不夠周延的考量下,放棄西醫而就中醫。
原本在高職任教的林後淑,十分重視身體健康,經常做血液篩檢和身體檢查,沒想到三年前因為覺得胃口不大好,到醫院檢查,掃描之後居然發現肝部有腫瘤,且已達二十二公分大。 這種情況,一般而言大約只剩三個月到半年時間,開刀、化療、放療都無濟於事。
醫生建議作穿刺、栓塞,但女兒顧慮其有擴散、轉移的危險,十分反對,林後淑說自己對生死看得很淡,他請兒女去打聽照護癌末病人臨終的安寧病房,發現醫院規定要有家屬或子女 隨侍看護,「我太太罹患躁鬱症,四個子女也都有工作或成家,怎麼可能分身在醫院照護我呢?」
白鳳豆。(張良綱)
他最後決定還是回家自理。後來經由親友介紹,找到一位中醫師為他調理,每月平均花費三萬多元醫藥費,「我的期望不高,不冀望不死,只希望不要太拖累家人,盡量平靜、沒有痛 苦的離開人世就夠了,」林後淑說,至今三年已過,他發現自己體力雖然越來越差,日常生活、行動、飲食卻沒有太大的障礙,尤其是一般肝癌末期病人會有的腹水和疼痛的症狀,他 都沒有發生,「過了七十歲就不算短命了,我已經很滿足了。」 醫學的新領域
「另類療法並非全無根據,」為鍾小弟做治療的徐姓中醫師,雖然沒有取得國內醫師 證照,但他指出,他所做的診斷和檢驗,都是依據有實證的皮膚電阻率和特殊的血液篩檢數據。
「尤其我們的中醫藥,全是祖先累積數千年的經驗與發現,這是最直接的人體實驗和臨床驗證,怎麼能說它不科學?沒有實證?」曾在中國大陸大連醫科大學修業四年 的這位中醫師表 示,目前在大陸,中醫藥反而領先西方醫學,成為抗癌主流,可見所謂的主流、另類,也沒有一定的標準。
「西醫認為,一項治療方法的治癒率在百分之二十以下,就不算好方法;但是民間另類治療的療效即使在一千個 人中只有一個成功案例,就會被大肆宣傳,」台大醫院癌症主治醫師和 國家衛生研究院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主任賴基銘認為,民間對另類治療有過度的期望心理。
但是他也不全盤否認其潛力。「其實,現今世界醫學的潮流也積極在另類治療中尋找新契機,以解決當前醫學發展遭遇的許多困境,」賴基銘說,他就從以前病人採用尿療法使病情好 轉、壽命延長的實際經驗,深入研究後,從尿素中萃取出一種可誘導分化癌細胞的物質,可望開發成為治療癌症的新藥物。
除了研究發展之外,賴基銘也認為醫療人員應該站在病人的立場,主動為病人提供或篩選輔助治療的資訊與方法,以免病人自行摸索而受害。賴基銘建議,如果病人要尋求輔助療法, 應該走幾個方向,如可提升人體的免疫能力以抑制癌細胞的藥物或食品;誘導癌細胞分化,從惡性變良性 而自然死亡的療法;或者可抑制腫瘤血管新生,以免癌細胞隨血液轉移擴散出 去的療法,以及目前尚沒有辦法歸類的中草藥療法,這些都是目前已被科學界肯定,但因成果還不彰顯、可正式使用的藥物 仍有限的領域。
「病人吃靈芝、小麥草、白鳳豆,站在醫師的立場,只要不太貴,倒也無傷大雅。西洋也有從飲食控制,避免癌症再發的理論,現在很多健康食品都是從這些概念出發的。」賴基銘 說,前陣子坊間又傳言吃牧草可以治癌,有些病人就到鄉郊野外去割牧草,只要作為輔助治療,不放棄正統醫療,他也不反對,「反正牧草具高纖維,又不要錢,出外割草也是好運 動。」白鳳豆到底有沒有效?
縱然部份醫生能諒解,現實環境卻仍常讓有需求的病患感到挫折,尤其對於殷殷期盼新療法、新藥物的患者來說,國內的醫學研究和藥物開發的能力都無法寄予高度期望。
「由於政府在醫學研究和醫藥開發上的投資保守,使得許多中藥及民俗療法,雖為民間所普遍使用,但因缺乏實證研究,讓人難免擔憂疑懼,」徐姓醫師表示,三十年前,一樣東西究 竟有沒有治病的效果,或許只憑醫師經驗與民眾的主觀認定,就可以決定,但是現在已經不是這麼簡單。以臨床藥理的角度來看,合理用藥的安全性與有效性,要符合西方現今的標 準,都必須經過大型而正式的臨床試驗才能確立。
「這麼龐大的人力、物力資源,民間根本無法負擔,勢必由政府成立專責機構,以國家的財力、物力來做。目前衛生署投入中醫藥的研究經費,一年卻才只有三千萬元,這也是為什麼 許多明顯具療效的治療方式和藥物無法進入正統之列的主因,」他說。
正如最近喧騰一時的「白鳳豆事件」一樣,現年八十四歲、也於八年前罹患膀胱癌的生物化學專家董大 成,依據其個人研究而認為治癌有效的白鳳豆,卻無法得到研究支持而取得更多 研究數據與醫界的認同,最後只能以健康食品的面目出現,以避開醫藥檢證的冗長程序,及早為患者所能運用。
立法委員蕭金蘭曾為此舉辦「如何建立中藥新藥審核制度及促使民間療法現代化」公聽會,她表示,白鳳豆未經嚴謹的臨床試驗,衛生署認為使用須謹慎,固然沒錯;但對這類可能有 療效、或特殊保健成份的食品或植物,衛生署很少加以重視,投入研究,也是事實。
面對白鳳豆風波,一位讀者投書報社說:「作為一個患者,我想說的是,我辛苦工作, 每年都要繳好幾萬的稅,看到健保局將四種抗癌藥物列為須先報備才能給藥,及日前醫界、學界 相關座談會的報導,心中有著無比的痛楚……,白鳳豆有沒有療效?該如何服用?或其他生物包括天然有機食物,學界與醫界都有 責任告訴社會大眾,甚至要求政府編列預算,加速生 化科技研究,來幫助國人防癌、治癌。」
對癌症患者來說,誰是主流?誰是另類?並不重要,最切身的需求是延續生命的機會與空間。什麼時候,能在政府的主導下,主流和另類匯流,在各類癌症的治療方法上尋求突破,是 所有患者與家屬的期望,也會對人類整體抗癌的努力上有所貢獻,問題是,這一代的癌症患者等得到那一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