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2014)年10月,台北市都市更新處主辦的第3屆「老屋新生大獎」頒獎典禮上,以「瓦豆.光田」改造案獲得金獎的江佶洋,抱著外公的老照片上台致辭:「這是我第一次拿金牌,阿公以前都說,我不會讀冊沒關係,好好做代誌就好。多謝阿公保庇!」
1976年次、現任瓦豆創意總監的江佶洋說,這處重生為工作室的老屋,原本是他的外公、民新齒科醫師李錫麟的執業空間,外公去世後一度閒置荒蕪,改造的初衷除了是打造理想的工作環境外,更希望傳述外公的故事,保留家族記憶。
江佶洋(右圖中)在工作室的牆壁上大玩光的美學(左圖),希望更多人認識光對空間的魔力。
走訪位於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的「瓦豆.光田」,彷彿來到時空交錯的奇幻空間,從陡斜的木梯登上二樓工作室,陽光從大片開窗灑入從屋脊算起挑高5米6的空間,空氣裡有股香杉木的清香,入口處高掛著古董級的齒科招牌,宛如多寶格的藥櫃化身為展示櫥窗,擺放著牙醫師外公的肖像、看診器具與老花眼鏡。明亮的迎窗區域除了劃為工作區,還闢了一處可以閱讀、聊天的沙發區,屋內老傢俱幾乎都是老醫師留傳下來的。
然而,「復舊」絕非這棟百年老屋的唯一旋律。轉向房屋內部,可見現代感十足的開放式廚房與中島,透露年輕人認真享樂的個性,側邊一整片紅色黑板牆,塗滿訪客的簽名與塗鴉,藉一盞可轉動的關節燈變換表情,渲染出熱情而雅痞的氣息。
更特別的是,斜屋頂下方的閣樓以網點鐵件構成,由一座酷炫的透明玻璃樓梯連接地面,樓梯中段還有一個玻璃平台,創造出三層次的平面,彼此貫穿透視,彷彿立體的小劇場。
老屋新生大獎評審之一、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李清志給了這樣的評語:「整個空間有如牙醫師外公的博物館一般,卻沒有博物館的嚴肅與緊張,老房子的結構被保留下來,加上巧妙的燈光設計,似乎老房子裡的老靈魂又回來了!」
「住在台北市,能在自家享有一方藍天,多麼奢侈!」這是趙印祥的理念。他就是被傳統街屋的天井吸引,激發改造靈感。
回首耗費一年的改造過程,江佶洋說,9年前外公過世後,他遲遲不敢貿然行動,直到前年感覺「時機成熟」,在取得家族同意後,才帶著工作夥伴來到沉寂多年的老屋勘察。「當晚,我夢到阿公笑瞇瞇地用台語招呼我:『來,喝一杯!』,一如往常的爽朗作風,讓我感覺他認可了我。」於是江佶洋開始畫設計圖,利用閒暇推動老屋改造大夢。
豈知,老屋從外表看似穩固,進場清理後才發現問題重重。首先,閣樓木地板白蟻肆虐,不處理恐怕會蔓延到木樑;此外,為了恢復牆面原始風貌,他將外層石膏板刮除,卻發現隱藏其後的紅磚凹凸不平且氧化嚴重。
有人建議他,把老舊建材全部打掉重做,花費可能比修繕維護還便宜,然而,對江佶洋來說,老屋的靈魂所在,正是這些經過歲月洗禮的老建材與斑駁印記;他也不願意為了純復舊而大舉抽樑換柱,因為這麼做只是徒具形式、失去記憶。
幾經掙扎,他決定把白蟻蛀過的木造閣樓拆除,改以H型鋼鞏固建築結構,閣樓空間以鐵件為骨架重新架構,古意的紅色磚牆則保留3道工法嚴謹、色澤美麗的磚柱,其餘牆面全部以水泥粉光保護。
即使替換了現代素材,江佶洋也堅持保有「原色」,包括鐵件不做防鏽處理,水泥粉光直接裸露而不上漆,「這樣新與舊的素材,都會隨著時光『老化』,逐漸融合。」惜物的他,還把拆卸卻完好的木頭回收再利用,巧手化為廁所門板或是吊燈外殼,讓老建材煥發新生命。
趙印祥發揮設計巧思,將老屋變身樂活好宅;他相信,租屋族不必等買屋,就能實踐美好居家生活。
江佶洋曾任職於雲門舞集,作品常結合舞台表演及公共藝術,這次擁有自己的空間,當然不忘施展「光的魔法」,他的守則是,用最少的光源,創造最豐富的表情。
江佶洋認為,台灣人的居家裝潢都流於制式,燈光則過度使用吸頂燈及天花板嵌燈,「把環境弄得太亮,不僅無法放鬆,也缺乏有效照明的概念。」
他舉例,一般廚房總藏在陰暗角落,且只靠一盞吸頂燈照明,如此一來,光線容易被自己的頭、手擋住而投下陰影,做菜時根本無法看清楚。
反觀「瓦豆.光田」的廚房區,精心設計三種層次的光源,當眾人圍著中島開會時,就開啟以屋樑廢木改造、埋有線形LED燈管的吊燈,不僅明亮,也藉由光的線條,界定出內外場域;當有人想下廚,吊燈可保持關閉,只開啟流理臺牆上層板下方的燈,讓人方便在流理台做事,也不干擾其他人的視線;最後是兩盞向側邊投射的壁燈,當其他光源都關閉時,它能溫柔送出一小束光,投射在牆面遺留的竹節狀老式排水管上,營造趣味。
「光的存在是為了服務人的活動,也是在營造氣氛、勾引情緒。」不過,江佶洋的守則還有一條,就是「節能減碳」,從桌燈、壁燈到地燈,位置都經過精密計算,不浪費一盞燈,且幾乎都使用節能的LED燈,再加上儘量少開空調,創下一個月用電量只有100度的奇蹟。
進駐數個月來,江佶洋感覺老屋就像一個有機體,會呼吸,也需要日常的保養維護,才能永續長存。未來,他還打算在工作室舉辦藝文講座,與更多人分享老屋再生的美好。
「住在台北市,能在自家享有一方藍天,多麼奢侈!」這是趙印祥的理念。他就是被傳統街屋的天井吸引,激發改造靈感。
不是人人都有機會在自家老屋揮灑創意,然而,只要有心,即使是租屋族,也能啟動老屋再生的契機,趙印祥就是先鋒者之一。
趙印祥的單人住所位於大稻埕迪化街與西安街之間的一棟閩式街屋,建築外觀顯得歷經風霜,鄰棟甚至半坍成廢墟,但一進入他位在2樓的住處,卻有如來到一間有紐約時尚風格的公寓,紅磚牆搭配精巧的傢俱與燈飾,天井的門窗掩映著綠意,氣氛既前衛又典雅。
趙印祥是產品設計師,大學念建築與哲學,兩年半前從台中移居台北,發覺市中心租屋昂貴才轉往邊陲尋覓。他回憶初踏入這幢老屋時,只覺得14坪大的空間因為一道內牆顯得侷促,窗戶為了安裝冷氣而被封死,天花板及牆壁都塗上白漆,看來就像市區任何一處平價套房一樣乏味。
然而,當他看見屋後連接的半戶外迴廊及天井,不禁怦然心動,當下決定簽約。
趙印祥說,大稻程傳統上都是前店後住的居住形態,由於建築面寬僅5米,深度卻達80~100米,為了通風及採光而設計成三進兩天井的格局,他所在的位置就是第三進2樓。最新鮮的是,傳統街屋因為技術條件與衛生考量,把衛生設備設在天井的迴廊處。也許有人會覺得上廁所要走出戶外很不方便,趙印祥卻不以為意,因為他認為這是都市生活中難得的享受與體驗。
「想像你早上起床不是踏進冰冷的浴室,而是在陽光下的面盆刷牙洗臉,夜晚如同在villa的半戶外空間沐浴更衣,享受一個人的心靈綠洲。而且,每天早晨在戶外梳洗,清醒得超快。」
一群建築與景觀系師生靠著雙手及回收建材,將陽明山上一處閒置老屋改造為開放的藝文基地。
回首老屋改造歷程,趙印祥的要訣是:「傾聽老屋的聲音,空間自然會告訴你該如何做。」
他的第一步是讓空間回復原有調性,包括剔除內牆的粉光層露出紅磚,並把平頂天花板拆除,讓原有的檜木椽樑樓板重見天日。接著,他把封住的窗戶打開,讓光流洩進屋內,靈感也隨之浮現:窗邊該有張舒服的座椅,旁邊有一整面書牆;因為熱愛烹飪,與書牆相對的是開放式廚房,中央則擺放一張大餐桌兼書桌。
至於最愛的天井,則是在迴廊鋪上木地板,創造內外的連通感,又由於天井一樓已成為鐵皮罩頂的倉庫,他大膽地將計就計,在天井一、二層交界處架設鐵網後鋪上卵石,並以綠竹裝飾,效果就像多了一個可觀賞的庭園。
喜歡DIY的趙印祥還親手設計傢俱與燈飾,材料多是從臨近的太原路材料行買現成品再加以改造變化,不僅省錢,也很有成就感。例如,他的收納櫃請木工簡單完成外框後,抽屜直接用雜貨店常見擺雞蛋的方形塑膠籃,既耐用又有設計感。
趙印祥最得意的作品則是餐桌上方一盞華麗吊燈,「經常有朋友詢問在哪買的?其實設計發想純屬意外!」趙印祥解釋,他把平頂天花板拆除後,赫然發現有根屋樑可能因受損而移除,以H型鋼替代,「看到這種新舊混搭的衝突感,當下好high,我決定充分利用。」他的做法是把工廠用的天車架在H型鋼軌道上,再連結自己設計的吊燈,氣勢十足。
趙印祥的改造工程歷時半年,經費含傢俱共花了約60萬元,省錢要訣是,避免訂做固定的設施、木作,當然他自己也承擔了不少清理維護苦工。
入住以來,小小居所化身多種場景:有時與好友坐在天井吹著涼風把酒言歡,有時用投影機在白牆上投影,小屋就變成電影院,訪客多時,就把餐桌架高成中島,方便靠著聊天。
雖然屋內一點一滴都是自己細心打造,趙印祥卻說,承租時心裡就預期只住3~5年,「未來打算成家生子,需要另覓新家。」不過,他非常正面看待以租代買,他的信念是,租來的房子,本來就可以改造成適合自己的居住環境,跟房東只需抱持善意並多溝通。他期待有更多人認識在老舊街區享有美好生活的可能,「或許,有更多年輕人願意住進來,老街才能真正活化。」
一群建築與景觀系師生靠著雙手及回收建材,將陽明山上一處閒置老屋改造為開放的藝文基地。
這幾年台北城在都更風潮下,許多典雅的舊街區被破壞,取而代之的是突兀又巨大的新大樓,不少人擔心,台北會逐漸失去城市的記憶與人文的魅力,淪為一座沒有特色的城市。
可喜的是,從台北市近年的老屋新生大獎案例來看,入圍作品的類型與用途愈來愈豐富多元,從食堂、咖啡館、藝廊到老旅社、工作室、私人住宅都有。參與者也有許多是年輕世代,他們從生活感與在地性出發,為老屋注入承先啟後的開創意義。
例如得到2014年老屋新生大獎銅獎的「URS 27M郊山友台」,是由一群建築系師生,將陽明山上一棟屋齡50餘年的老屋,搖身變成融入自然環境的社區公共空間,推廣與環境共生的理念。又如,2012年特別獎「Solo Singer Inn」,由一群熱血青年發掘一間北投溫泉街上的老旅社,融合在地歷史與文人書寫,改造成旅人的心靈驛站。
李清志認為,「老屋新生」可以被視為城市進化的文化指標,當城市居民懂得珍惜老建築、舊空間,並且以創意予以重新利用,代表著這座城市的文化品味已經進化到另一個境界。
與老屋「重修舊好」,不僅帶給老屋新生命,更是人們生活與心靈的再生。期待更多老屋與人的精彩邂逅!
原為齒科診所的百年老屋,在家族後輩的手中悠悠轉醒,延續家族記憶也開啟新的交流。
江佶洋(右圖中)在工作室的牆壁上大玩光的美學(左圖),希望更多人認識光對空間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