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民間大型的祭典、廟會活動的場面,任何人見到一頭頭趴在架上的大豬,一定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些大豬雖然都已經動不了,卻還架勢十足、威風凜凜,它的嘴巴給塞上一個鳳梨或橘子,整個身子包上一塊大紅布,更增加熱鬧氣氛。
鳳梨,以其台語發音類似「旺來」,有「興旺」的意思;橘子(桔)則代表吉祥,紅布是中國人在慶典時最常用的,在廟會場合也代表神聖的道具,用在大豬身上,自然表示這並非普通的豬,而是「豬中之豬」了。
有趣的是宰殺好的大豬,往往自頭頂沿背脊的部位,給留了些鬃毛,活像現代的龐克頭,令人發噱。說起來,這也代表不同於普通豬的打扮了。
這種民間供豬的習慣,俗稱「G豬公」,是台灣拜拜時最隆重的祭品,有些地方甚至五年才來一次。因為要養成這麼大的豬公,實在太不容易了,台灣雖然養豬事業十分發達,配合現代技術,飼養一頭達到最高經濟效益的大豬,絕非難事,但敬神的豬公其軀體所要求的「大」,已超越尋常養豬的範圍了,它完全需要「個案處理」,所費心神,只有用「備極奉養」四字才足以形容。
首先當然是從小豬養起,挑選日後有「發展潛能」的小豬,得靠飼主的慧眼。隨著豬兒長大,更費心思,在乾淨的豬舍裡,主人為它準備蚊帳、棉被自不在話下,夏天還得為它吹電扇;為它洗澡、按摩也是主人應盡的服務。在吃的方面,有搵糖搵油的飯糰,夏天則有水果吃。麻煩的是等它實在肥胖得行動困難時,主人則更心驚肉跳:萬一大豬負荷不了自己的體重,在拜拜之前有個三長兩短豈不前功盡棄?
我想,G豬公倒也給現代人的生活美學帶來一點省思。試想這種無微不至、不計成本的飼養過程,對尋常養豬所追求的經濟效益目的而言,是很不可思議的,問題是敬神或其他精神價值總不能用經濟效益來衡量。如果用豬肉一斤多少錢的觀念來判斷這種千斤大豬的「價值」,豈不氣死飼主?
豬,雖然肥大,但它仍然有其極限,而飼養大豬公,則是在跟它最大體重限度挑戰,正如奧運是人類體能的競技,養大豬公也永遠朝新紀錄邁進。
經過千辛萬苦「製造」出來的豬公,雖然最後仍不免宰殺的命運,但它是用於拜神的「儀式」,最後分割讓相關者攜回享用,同享神的饗宴,屬於一種只「使用一次」的美意識,在現代生活裡,多的是這類的消費觀念!
〔圖片說明〕
P.51
披上紅袍敬神明,表示這可是一隻「豬中之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