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的方程式
從台中太原車站步行約五分鐘,即可見到樓高十層,以白色為主體、草綠色腰帶相間的「北屯眷戀山光好宅」。昔日是省政府時期新聞處眷舍「長安新村」的一部分,而今成為實踐居住正義、只租不售、弱勢優先的社會住宅。
姜樂靜說:「其實我一直懷念眷村那種串門子的人際關係,那樣的美好。」她把那樣的想望畫進設計圖裡,順著原來的都市紋理,保留原基地的巷道,社宅分成兩棟,各自獨立又有大平台相接,「一樓層大概10戶左右,是最適合的。」姜樂靜解釋,這是最洽當的尺度,鄰居會彼此互動認識,超過十多戶,大家就容易陌生了。
連接兩棟樓的寬闊平台設在二樓跟五樓,形成二樓挑高近十米的半戶外公共空間。地板鋪設橡膠地皮,是讓老人與小孩能安全遊樂的地方,並大膽地用上黃橘藍綠的拼布色塊,成為視覺焦點,也讓空間有著共榮與活潑氣息。以隔柵取代實牆,是取自眷村的竹籬笆意象,但不想色調單一,姜樂靜在藝術家朋友建議下用混色處理,挑了木色、橘金、銀三種顏色,以1:1:3的比例挑染成律動的旋律。
姜樂靜形容這方公共空間就是一個劇場,大家可以各自找到舒適的角落,孩子騎腳踏車,長輩可在一旁照看,年輕人聚集討論,或沉浸在自己的閱讀世界,婆婆媽媽話家常,居民串門子,「這裡面有十幾處不同的有趣角落,就不會無聊。」在頂樓提供了共居房型,打破獨門獨戶的格局,讓五間套房有獨立的衛浴,但拿出局部空間做為共享客廳、餐廳和廚房,適合喜歡分享交流的民眾,或是青銀共居,這是設計師的社會實驗,也是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想像。
在講究坪效的住宅區,姜樂靜並沒有將容積獎勵的額度蓋好蓋滿,而是為220戶的社宅居民創造了更多公共可互動的空間,還有更多的大自然及綠意。
「長安新村」是1963年開發的宿舍,當時種下的樹已有三、四層樓高了,充滿眷村味的芒果、龍眼、荔枝、楊桃,建築師不忍砍去,盡可能把老樹都移到周邊,讓建築往後退,甚至犧牲三樓的一個單元,只為讓老樹可伸展枝葉。好的通風與採光對住宅再重要不過了,兩棟樓的棟距是原初的街道寬,建物較四周高,形成的穿堂風,提供24小時的涼爽;這樣開放式的設計,串聯了社區既有的街廓紋理,型塑出舒適的散步廊道,並且敞開接納四周鄰里的居民。
設計師更費心地讓每間屋子都有對外窗,收集四季的陽光,這樣設計不像一般商業住宅管線集中統一,因此設計上較為繁複,但能讓每一個單位都享有日照權,是居住的基本權利。
社宅就像一個立體的聚落,彙集各式各樣的人入駐,「我適合為普羅大眾做設計」,建築師施展了設計的魔法,為「宜居」的多元想像提供各種的可能性。
社宅二樓的大平台創造出近十米挑高的半戶外公共空間,鋪設亮眼的橡膠地皮,是居民互動遊憩的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