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音樂殿堂
政大金旋獎
政大金旋獎是許多大學生憧憬的音樂殿堂,不同世代的歌手與創作者都曾在這裡嶄露頭角。舉辦至今38屆,比金曲獎的歷史還悠久,不僅參賽者曲風越來越多元,比賽期間的講座與表演也相當豐富。這些活動的幕......
獨立音樂的城市綠洲
小白兔唱片行
鄰近師大的巷弄裡,小白兔唱片行像是城市裡的綠洲,蒐羅台灣及來自各國的獨立音樂,卡帶、CD、黑膠應有盡有。戴起耳機就能遠離生活裡的喧囂,讓音樂撫慰人心,解放寂寞的靈魂。......
沙灣風雲
歷史浪潮再現的基隆
「他們的天是浪花,地是漁船甲板。他們看到的海不在近處,是在遠方。」 -曾元耀〈鐵道巷的日子〉......
南迴裏風景
火車慢旅行
在台東大武鄉加津林溪下游等著列車駛過,以太平洋為背景的畫面,猶如海上列車;或在多良車站等候拍下列車與海天一色,去(2020)年一整年鐵道迷勤跑屏東、台東南迴區段,趕在鐵道電氣化前,在景框內......
蒂摩爾古薪舞集
展演排灣當代身體語彙
你心目中的原住民部落,是什麼樣子?來自屏東三地門地磨兒部落的蒂摩爾古薪舞集的呼召,邀請大夥兒一同「去排灣」,去看看,這裡和想像中的部落,有什麼不同……。......
光華podcast上線了
一起聽那些讓台灣發光的故事
想知道台灣除了小吃之外,還有哪些驕傲可以跟世界分享嗎?何不跟著金鐘獎導播李正純,每週用10分鐘的時間,聽光華雜誌「最在地」的報導,深入台灣每個角落,尋找我們在歷史洪流與世界舞台上的角色;認......
封面故事
島嶼蔬食 美味饗宴
台灣的蔬果市場越來越精采了,除了傳統早市、連鎖超市,還有那些開在鄰里間的有機商店,和匯集了各地小農的假日市集,正依著時序輪番上演各種蔬果秀。這繽紛多樣的選擇,讓旅居台灣的外國人士目不暇給,......
安「疫」時代
疫情來襲,打亂生活與社會的秩序,卻刺激許多產業的興起與轉型,不同領域的名人也在這波浪潮下,開始反思個人生命與他人、環境,甚至國家的連結,透過他們的分享,我們得以用新的角度面對新冠肺炎帶來的衝擊。......
「原」藝綻放
本期《光華》封面故事,將呈現「原」藝之美,藉由探討原住民在音樂、戲劇、工藝、建築的傳統與創新,以及生活智慧的傳承與延續,讓讀者感受到原民文化中繽紛且多彩的一面。......
自然建材之美
本期《光華》封面故事將以城市中的「自然空間」為出發點,讓我們一同重新思考人、自然與空間素材的關聯,以及運用植物與自然材的各種可能性,讓獨特的設計思維,重新開啟了一座擁有豐富意涵的自然材世界......
新世代政府溝通術
不傳聖旨,不寫咬文嚼字的公文,當代公部門想要跟民眾溝通,請出了十八般武藝精通的社群小編。小編們要創意有哏,還幾乎有求必應,他們闢謠打假,從生活擷取靈感,結合時事,轉譯政策,說給您聽。......
青春世代.活力台灣
本期報導一窺台灣年輕人的活力,有來自高中青年社的學生用「青春」編纂刊物,刻畫出生命的印記。還有酷點校園大學市集的大學生,用「創意」來實踐創業夢想,以及台灣社會各界對於年輕人獎學金的支持,更......
孩子的凝視
在墾丁龍磐草原觀賞日出的一家人,女兒對母親顯露出一種超越對生命之母——「太陽」的依戀。這不難理解,因為對於孩子而言,母親就像是太陽一般溫暖的存在。......
台灣原創音樂
《光華》於1996年8月就曾刊出一篇專文〈亞特蘭大‧台灣原住民發聲!〉,報導當時美國亞特蘭大奧運宣傳短片中使用的音樂,逕自擷取台灣阿美族的歌聲,所引發一連串著作權的侵權問題。不論是原住民族......
創音樂時代的浪潮
女巫店、河岸留言
在FB或YouTube上發表個人音樂創作,於今已是稀鬆平常;但這些能做為自媒體經營的管道其實要到21世紀才問世;在此之前,許多音樂人只能在澡間、天台唱著自己的歌。 感謝有「女巫店」、「河岸......
台灣音樂節的世界路
貴人散步音樂節、月光海音樂會
台灣一年四季都有音樂節,森林、海岸、都市與古城,都可以是表演的舞台。獨特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不僅成為表演的一部分,也是台灣音樂走向世界最好的品牌形象。......
翻轉母職20年
《母親如同創造者》
這組影像作品如同時光隧道式的連環嵌套(mise en abyme),源自於20年前我的一個疑問: 「我愛小孩,但為何我如此害怕成為母親? 」 對於許多女性藝術家而言,「成為母親」意味著創作......
「譯」猶未盡
《光華》翻譯座談
好的翻譯不只能準確地溝通訊息,更能傳遞文字背後的弦外之音。翻譯的工作總是令人著迷,而能輕鬆駕馭多種語言的譯者們,平常都在做些什麼?他們為何踏上翻譯之路,他們有哪些生活日常?平時又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方寸大視界
國家鈔券雕刻師孫文雄
人生於世,多少都得為五斗米折腰,但也有另一種人,不僅樂在工作,更將工作內化為一種生活態度,鈔券雕刻家孫文雄便有幸屬於後者。在中央印製廠服務半世紀的他,除了任職期間堅守崗位,更將工作上習得的......
愛樹‧醫樹
台灣第一位女樹醫──詹鳳春
出生在農家,因父親為大學的園丁而讓詹鳳春與樹結緣一生。 具有東京大學工學院都市工學環境設計學博士學位的她,除了日本樹木醫執照,以及日本自然再生士執照,並具有日本植栽基盤診斷改良師執照,為台......
【光華.讓世界看見台灣】
行遍尖石,用愛相伴──部落的神父南耀寧
金樽的光芒:嚴長壽與江賢二的台東藍圖
跟超人醫師徐超斌 一起守護南迴的心跳
一探杏林大玩咖 柯彼得醫師的家
對台灣或音樂人說一句話
Instagram
Facebook
台灣光華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