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藝術活化石
從另一面來說,在地發展停滯,無心插柳地成就了文化資產的留存。
由於當年移民在生活富裕後,積極復刻原鄉生活樣態,也從泉州帶來了不少手藝巧奪天工的匠師,這些匠師不少在此落地生根,上百年來傳承未斷,甚至開枝散葉。
「也因為鹿港人保守,願意守著過去的家業與傳統。」林明德直言。他與彰化縣政府合作,進行鹿港的工藝種類普查,發現鹿港的木工、粧佛、竹籐、金屬、紙藝、刺繡等傳統藝術,其數量、種類均高居彰化之冠。因其代表性、特殊性,自成一格,足以被稱作「鹿港工藝」。
而這些工藝,往往環繞著祭祀、民俗、信仰而展開,至今仍被保留在廟宇、民家、聚落中。
是以,當人們走在俗稱鹿港老街的埔頭街、瑤林街、大有街一帶,除了可以遙想過去「前為街,後為河」,船行、碼頭林立的風光,在曲折的紅磚小徑上,還有昔日留下的半邊井、甕牆、石敢當、九曲巷、隘門等特殊景觀。當年廈郊旗下代表商號所建的十宜樓、意樓等船頭行(類似於今日的船運公司或代理商)至今仍在──其中的意樓,20年前由出身彰化福興(鹿港隔壁鄉)、發跡於台中的俊美食品創辦人李俊德出資買下後,自費修復,頹圮的老屋煥然一新,傳為地方佳話。
在老街外的中山街,是清嘉慶年間,因腹地飽和而擴建的一條馬路,當時被稱「鹿港大街」。道路前後約1公里長,人們為了避免風吹日晒雨淋,以木架構搭成連綿不絕的屋頂,故又別稱「不見天街」。雖然屋頂在日治時代因為都市計畫拆除,但卻因此露出了美麗的建築立面,舉凡丁家大宅、百年糕餅老店「玉珍齋」,都在這條街上。
整體說來,鹿港範圍不大。小鎮最精華的區段,由地標性景點的龍山寺徒步到天后宮,總長不過1公里,步行到最早開發的北頭漁村,也不過3公里。東西向不到500公尺寬。縱然尺度規模不比府城,但大小景點、商店,均匯聚在腳程範圍可達之內。
而在這小小古鎮,是林明德所言,堪稱珍貴的「閩南藝術的活化石」,是台灣值得與世界分享的世界文化潛力點。因天時、地利、人和,古風猶存,步行其中,繁華流轉,百年時空一瞬,都在眼前。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走在幅員不大的鹿港小鎮,舉凡廟宇的飛簷,彎彎曲曲的九曲巷,老街上的隘門、甕牆、半邊井等等,復古的閩式聚落中處處都是吸睛的亮點。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走在幅員不大的鹿港小鎮,舉凡廟宇的飛簷,彎彎曲曲的九曲巷,老街上的隘門、甕牆、半邊井等等,復古的閩式聚落中處處都是吸睛的亮點。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走在幅員不大的鹿港小鎮,舉凡廟宇的飛簷,彎彎曲曲的九曲巷,老街上的隘門、甕牆、半邊井等等,復古的閩式聚落中處處都是吸睛的亮點。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走在幅員不大的鹿港小鎮,舉凡廟宇的飛簷,彎彎曲曲的九曲巷,老街上的隘門、甕牆、半邊井等等,復古的閩式聚落中處處都是吸睛的亮點。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走在幅員不大的鹿港小鎮,舉凡廟宇的飛簷,彎彎曲曲的九曲巷,老街上的隘門、甕牆、半邊井等等,復古的閩式聚落中處處都是吸睛的亮點。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走在幅員不大的鹿港小鎮,舉凡廟宇的飛簷,彎彎曲曲的九曲巷,老街上的隘門、甕牆、半邊井等等,復古的閩式聚落中處處都是吸睛的亮點。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走在幅員不大的鹿港小鎮,舉凡廟宇的飛簷,彎彎曲曲的九曲巷,老街上的隘門、甕牆、半邊井等等,復古的閩式聚落中處處都是吸睛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