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司康,不設限
35歲的王欣瑜,早在11年前創辦了悄悄好食,當時原本在等美國工作簽證的她,以過渡性質在敦南誠品附近開始做藍莓、巧克力等口味的司康。
她在密西根大學讀書的時候,兼賣司康給咖啡店。從玩票性質到認真開店,是在台灣租了工作室後,並且在杭州南路開了更大的店面。哪裡想到,卻有客人在社群發聲,覺得不夠正統。
王欣愉用Y世代講究靈活又自我的態度說,可能會有英國的客人覺得不道地,「可是我一開始做,就沒有這個界限,芋頭司康就已經不道地了,因為我一開始是在美國做的,美國人的司康跟英國人也不一樣,我所在的大學城,司康加咖啡內用或外帶,甚至不會復熱或是加上果醬。」
「我沒有設限,我做自己想做的東西,」她說,例如用打發鮮奶油,「主要是我個人的偏好,我沒有那麼喜歡濃郁的clotted cream(凝脂乳酪),打發鮮奶油口感更輕盈。」
她舉例說,美國當地一家很有名的麵包店,不但在美國商學院開烘焙課程,還在市集上賣台灣刈包,生意超好,「我們一群台灣人去吃,驚嚇地覺得這什麼東西?肉是墨西哥作法的撕碎豬肉,裡面的酸菜也是墨西哥醃黃瓜,只有刈包的皮有像,但是,當地的人接受度很高,這就是因地制宜。」

業者發揮創意,以司康為體,灌入提拉米蘇,做成提拉米蘇康。(王照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