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己最拿手的部分做起
來台灣已經八年的總經理小原久直回顧當年,「紀伊國屋在太平洋百貨時,營業額雖然不差,但總覺得沒有自己的風格,好像缺少點什麼。」
正巧微風廣場成立,紀伊國屋也面臨與太平洋百貨的合約問題,於是順勢撤出,讓誠品取而代之進入。
小原在採訪中若有所思地指出,這對於紀伊國屋來說,是很好的自省機會,他記得當時新加坡總店的總經理森啟次郎曾殷殷提醒:「書店一定要有自己的定位,而且要從自己最拿手的部分先做起。」。
無庸置疑,日文書向來是紀伊國屋的強項,森啟次郎便建議台灣店要以大量日文書為主軸,才能拉出特色。但這個提議卻讓小原久直猶豫再三,一方面本地的日僑只有一萬六千多人,另方面台灣除了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曾受日本殖民教育而熟諳日文外,社會上學習日文的風氣並不盛,這樣的市場定位,無疑是冒很大的風險。
不過當時轉型迫在眉睫,幾經討論,還是決定朝這個方向去改進,並大膽地以日文書和日文雜誌為大宗,約占七成以上的份量,其餘才是中文書與外文書,希望紀伊國屋的「微風時代」,能令愛書人耳目一新。
三年來,這樣的轉變已成功通過市場考驗,報表上的利潤也有些微上揚,為紀伊國屋注入一劑強心針。
許絢音分析:「利潤小有成長,應與日文進口書單價較高有關,加上日文書目種類增加,讀者選擇空間增大,兩者相輔相成,也讓日文書區的坪效相對提高。」
許絢音觀察,除少數日本人外,客群裡有八成以上是台灣本地人,從老到小都有,多數六十歲以上老人家喜愛文學、天文科學方面的讀物,而資訊性強,或關於收藏、嗜好類的日文雜誌頗獲台灣年輕男性青睞;至於年輕女性,則偏好美容服飾、手工藝、料理等生活叢書及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