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與保育共榮
這項研究成果,也成為2022年林業保育署推出瀕危物種保育措施的著力點,農業部及生物多樣性研究所邀集24個相關單位,2022年成立跨部會的「草鴞保育聯盟」共商大計外,將瀕危的石虎、草鴞,列入生態給付的計畫中。不管是水田、魚塭或是私有林地,農業部鼓勵農民以棲地維護的角度,從事不用老鼠藥、農藥的有機、友善耕種,都可以申請保育稀有物種的獎勵。
以瀕危猛禽為例,只要是種植比棲架矮的農作物,農民可以申請裝設猛禽棲架,例如甘蔗、水稻、南瓜、檸檬、芭樂、火龍果等,即可獲得3,000元的棲架維護費。一旦拍到瀕危猛禽,每年可獲得一萬元的獎勵金。
農民剛裝棲架時總會懷疑,田裡怎麼可能會有猛禽?受託評估的昕昌生態科研公司表示,大約有三分之二的農友會拍到,「中獎率」極高。
在屏東隘寮山旁種植有機酪梨的李淑萍,2024年9月申請裝設棲架,一個月內就拍到黑翅鳶、冬候鳥藍磯鶇,附近農田也有拍到領角鴞、大冠鷲。
洪孝宇說,收棲架時常有驚喜,例如在台東池上拍到一隻「圃鵐」,成為第二次在台灣被看到的紀錄,第一次拍到「本尊」照片。這隻應該是迷了路來到台灣的小鳥,曾是法國禁忌料理。
草鴞棲架目前擴及嘉義、台南、屏東等草鴞出沒的熱區,「擴大同溫層」等於擴大草鴞復育棲地。草鴞的數量也從過去的「未知數」進一步掌握達近500隻。
為了鼓勵更多從事友善耕作農民,林惠珊多年前與全聯福利中心合作,將為保育黑鳶而改用友善農法的紅豆,以「老鷹紅豆」品牌上架,受到消費者認同與迴響,她陸續號召在霧峰區農會結合有機轉型加上友善耕作的稻農,推出「黑翅鳶米」,以及屏東護育領角鴞的「鴞鳳梨」在全聯上架,讓消費者透過購買行動支持復育猛禽,目前也正規劃推出「草鴞保育標章」,農民可以養家活口顧生計,猛禽也成為友善農業的夥計,與農民惺惺相惜,共生共好。

林惠珊(左)與屏東高樹鄉農民合作,推出保育領角鴞的「鴞鳳梨」在全聯上架。(林惠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