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開疆拓土,先借再賣
遙想當年,農友種苗籌設印度分公司,還有一段「謹遵恩師教誨」的初心。
游煜華說,農友種苗公司創辦人陳文郁,日治時期在鳳山試驗所的人生導師江口庸雄離開台灣前,曾勉勵他,有能力要幫忙東南亞貧困的農民。
念茲在茲的陳文郁,等到自己有能力了,就想實現老師的託付。1984年農友種苗到泰國設關係企業,1997年到緬甸,並且出資興建農民醫院,《台灣光華》2012年還有現地的採訪報導;1999年到印度,由陳文郁恩師江口庸雄介紹他任教於東京農業大學的高材生井星純陽到印度打頭陣,在貧瘠窮困的農村向農民推廣好的品種,荒地無情,披星戴月,虧損近十年後才逐漸獲利。
印度是農業大國,但是農民年所得卻不到開發國家的十分之一。游煜華說,「創辦人陳文郁認為,農民沒有賺錢,是因為沒有種到好的品種,有了好品種,才能改善農民的生活。」
農友種苗負責研發的副總經理張佳惠解釋,印度農民很樂天:看天,天下雨就灌溉,沒有下雨就讓土地乾,不用肥料、農藥。這種「放任栽培」的哲學,談何收成?
印度農民傳統上好用「在地種」,可能長勢比較旺,但品質不好;一旦他們種出品質好的瓜果,產量高,甜度好,到了市場上賣出好價格,就知道好種子的價值。
所以一開始農友種苗在印度的市場不是用「賣」的,而是用「借」的。「我借你西瓜、木瓜與甜瓜的種子,再借你肥料與農藥,還教你怎麼種,都先不用給錢,等到收成了,農民賺了錢,再付款。」用這樣方式去打市場,所以長期才會呈現虧損狀態。
「我們真的是做到教他們怎麼釣魚,而不只是給他們魚吃,但是能夠做到靠著農業去扭轉他們命運的這件事,一定要在當地設立關係企業。」游煜華所謂的關係企業,就是以印度分公司的規模深耕當地,不只賣種子,還有技術人員傳授栽培技術;不只教怎麼種,還到市場行銷推廣,在消費者之間打開知名度,反過來促使農民非種不可。

農友種苗公司運用大數據分析,找出品種基因優勢,加快品種篩選速度。

遺傳育種出身的張佳惠(左3),帶領台灣研發團隊,以優異的農業科技,結合印度農業優勢,共創雙贏。

副總經理游煜華指出,農友種苗公司深耕印度作法,由技術員直接到第一線輔導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