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了百多年的布農知識
2017年布妮舉辦《Pune sizu用月桃編一條回家的路》個展,協辦單位從「國立臺灣博物館」借來一件少說有百年歷史的藏品「布農月桃蓆」,布妮看到時嚇了一跳,展品註記著她祖奶奶的名字,編織的技法是她家族特有的,「在布農族,每一個家族都有其獨特的編織技法,外人可能很難理解,有點像『家族記號』的概念。」
這張約有200年歷史的月桃草蓆,被博物館典藏,保存了下來,然後與布妮再次相遇,「我從那個時候就告訴自己,其實這是註定的,我既然被選中了,那就好好走這一條路。」
布妮不滿足於傳統技術性不高的月桃編織,於是往工藝的路上鑽研精進。她拿出進行中的編織作品,內層是傳統的葉鞘編織的籃子,外層用月桃捻成的線打結成網狀裝飾,月桃捻的線材質地粗硬,一看就是技術活,她說從黃麻繩開始練習,整整六年才完成她第一件月桃作品,她也毫不諱言說這是炫技之作,要讓大家知道她玩月桃可以玩到多熟稔。她的多件作品已被國內外現代美術館收藏,她希望把月桃的技法往工藝品的層次推進,她的月桃能以此被記住。
不僅只是月桃編織,布妮要傳承的是更豐厚的布農文化底蘊。她說起多年前,參與了某博物館的特展,展品送到現場陳列一段時間後,工作人員發現,許多月桃展品都發霉了,獨獨布妮的作品沒事。深究才發現是材料處理的程序不同。其他族群的月桃編織,葉鞘僅是晒乾,但布農老人家的教導,葉鞘要掛到讓它發霉、長斑、再回軟了才可以拿來編織。因為,天然的材料內藏的纖維會呼吸,所以表面看起來雖然乾燥,但濕氣還被保存在纖維裡面,就容易長霉。
「老人家不會告訴我們這樣做的道理,只是我們在不斷的驗證比對之後,悟出了這個關卡叫做靜置霉化。」要乾多久? 「你不知道齁,月桃也會講話,我要確認過月桃的聲音,才收起來。」她帶領我們到掛滿月桃葉鞘的牆面前,用手擺弄著一捲捲的月桃葉鞘,有的發出清脆的沙沙聲響,有的則是沉甸甸的悶著,就知道纖維裡的水氣尚未全部溢散,還要再等。
看布妮談月桃,又嚴肅又快樂,既專精且旁博,她自承,生長在幸運的年代,承接了父執輩近三代百多年的布農知識,再加上多年在部落田調耕耘,一代一代的文化都傳續下來,在她身上。
從長老們的布農知識體系出發,再加上她長年的實作經驗,兩者不斷地交叉比對,將月桃的知識修正,來自布農的江布妮從月桃編織了一條回家的路,而這條路很不一樣。

布妮的身上傳承了一代代的布農族知識,再加上她長年的實作經驗,從而對月桃有更深入的理解。

除了傳統的月桃葉鞘編織,布妮更精進月桃編織的技藝,希望把技法往工藝品的層次推進。

布妮用月桃編了一條回家的路。(馬斯林恩月桃生態教育園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