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下值得記錄的瞬間
其他值得記錄的瞬間,還包括農村的改變、原住民政策的影響,則可從〈農家〉、〈山居(太魯閣)〉、〈東台灣臨海道路〉等作品一窺究竟。
〈農家〉作畫的地點是彰化,彰化在自然地理的特殊性在於其有豐沛的地下水,因此畫中被填滿許多水氣、流水;但洪廣冀在這幅畫中更想談的是1934年總督府推動的「部落振興計畫」。傳統野性的農村景致正被改變中,畫裡的樹被修剪過、被馴服了,還出現了欄杆和整齊的水道,「它是一個被馴化的地景,秩序已經被強加在上面。」
與陳澄波另一幅〈松邨夕照〉相對照,同一個地方,以更生猛的筆法,更濃重的色彩,凸顯傳統農村肆無忌憚的生命力,「將這兩幅圖放在一起看才能夠理解,陳澄波在記錄『正在轉變中的風景』。」
〈東台灣臨海道路〉和〈山居(太魯閣)〉是陳澄波少見以原住民為主題的畫作。
〈東台灣臨海道路〉畫的是現今的蘇花公路,在昔日是修建來治理原住民的道路。陳澄波受日治時期台灣第11任總督上山滿之進的委託,來到台灣後山花蓮,畫下此圖,這幅畫如今由日本山口縣立美術館典藏。
〈東台灣臨海道路〉裡有聚落、有一對原住民母子,有今日仍可見的崇德礫灘,但視角與比例尺寸卻非單一視角的構圖,而是多重透視法的呈現。〈山居(太魯閣)〉的構圖亦然,是陳澄波畫下了太魯閣族人還生活在裡面的情景,但山與原住民與外來者不成比例的大小,再次呼應了畫家的創作觀,「捕捉值得描寫的瞬間」,及「必須具有something。」
陳澄波完成畫作不久,該區域即被指定為「次高太魯閣國家公園」,範圍約是今太魯閣國家公園和雪霸國家公園。洪廣冀說明,國家公園被指定後,遊憩設施將逐步修建,媒體曝光報導,遊客越來越多,原本充斥著原始野性的太魯閣山區,正慢慢被改造、重塑。
這樣的改變是當時陳澄波乃至於當時的知識份子所關心的,也成為畫家記錄下的瞬間。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山居(太魯閣)〉,1930年代,畫布油彩,72×60公分。東京藝術大學典藏。
陳澄波筆下的〈山居(太魯閣)〉,藉由山景、原住民、外來者比例大小及構圖,畫家捕抓下那值得描寫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