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民的生命力與創意
問他哪間廟最有趣?他說起位在大溪頭寮的池中廟,「你知道那邊本來沒有水嗎?」是因為土地公不想搬走,但當地預計闢建為水塘,只好把土地公原地墊高,讓其成為人工島,旁邊挖深成水塘,自此信眾要搭船才能參拜。
還有位在台北濱江市場停車場車道迴圈位置的土地公,「市場裡一定會有一間給神明的廟,讓市場工作者祈拜,通常會位在市場內某個攤位上。」濱江市場的特別在這座福德宮位在立體停車場車道上坡迴圈的路上,開車的人都會看到福德正神坐鎮在車道上保佑平安。
而因應都市水平空間不足,而往上空發展的類型,如大稻埕有名的法主公廟,因道路擴寬而多次改建,一樓更挑高作為巷道使用,是特例的跨街廟。
「這裡面有許多台灣常民的生命力跟創意。」賴伯威舉了各自位在基隆河左右岸的「打帶跑廟」和「升降廟」。在百齡橋下的「打帶跑廟」百齡寺,廟體長出四顆輪子,像活動攤販一般可自由移動,「我們剛開始以為是在躲建管單位或警察的取締,結果發現不是,它是在躲洪水。」當洪水來的時候,它可以水平移動至高處。
位在右岸三腳渡區的天德宮升降廟,則採用高科技的作法,當有大水時,能夠垂直升起廟體,最高可到七公尺堤頂高度。觀察其廟身也非水泥建材,而是用鐵板建造以減輕升降的負擔。基隆河兩岸的信眾,面對同樣的洪水問題,發展出不同的作法,豈不有趣?
「書的出版只是整理跟收集,是儲存這些資料的其中一種形式,並非終極產品。我們其中的一個希望是變成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資訊系統),跟旅遊地圖結合在一起。」如此一來,可以讓更多人自己去尋找這些特殊的街廟。
這些如台灣人街坊鄰居的廟宇,如今仍安身於都市各個角落,庇佑著老少的信眾。人們已熟悉「它」的身影,有「祂」在,「心」就安了。

台北東門聖母宮被稱為防火巷廟,呈現信眾在都會中將空間應用極致的案例。

寺廟是台灣都市的日常風景,是許多信眾每日會去社交走動的日常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