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與馬其頓的外交關係,建立於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七日。這是在天主教廷梵蒂岡之外,唯一與我國建交的歐洲國家,也是我國的第二十八個邦交國,重要性不言可喻。
從「半交」到「斷交」
然而正如陳水扁總統近日所言,中馬關係「先天不良,後天失調」,建交後始終波折不斷,只有「半交」之實。現在中馬外交關係正式劃上休止符,國人反倒有水落石出、放下了心頭重擔之感。
馬其頓位於巴爾幹半島,原屬南斯拉夫聯邦。共產主義瓦解後,聯邦成員紛紛獨立,人口僅有二百萬人的馬其頓,也於一九九一年正式脫離南斯拉夫,成為獨立共和國。無奈巴爾幹半島內戰不斷,以農牧為主的馬其頓經濟始終不振,亟需外援。
一九九九年中馬建交之初,就因為我國是否承諾給予三億美元金援疑雲,使得「金元外交」、「凱子外交」的質疑聲不斷。在兩年半的建交期內,由於馬國政府內部意見紛歧,導致我國大使鄭博久始終無法呈遞到任國書。前行政院長蕭萬長在任內時正式到訪馬國,竟無法謁見馬國總統,亦隱約透露出這段邦交的岌岌可危。
根據報導,此次馬國決定與我國斷交,主要的導火線是因馬國近年內亂外患不斷,外有鄰國科索沃獨立戰爭引發的難民潮湧入,內有阿爾巴尼亞族反叛部隊難以平息,亟需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以維持政局穩定。然而中共身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卻因不滿馬其頓與我國的外交關係,而悍然否決維和部隊進駐。為了解決此一困境,馬國在今年五月中旬組成大聯合政府後,親中共勢力就逐步取得優勢,最終導致與我國斷交。
為鞏固邦誼,外交部長田弘茂在五月間陪同陳總統出訪中南美途中,曾緊急轉赴馬國,試圖做最後的挽救。
斷交前夕,外交部亦公布了一份我國過去兩年半經援馬國的清單,總計項目達十一大項,總額約一億四千多萬美元。其中包括透過中國國際商業銀行承做的六千萬美元商業貸款,兩千九百萬美元巴爾幹重建計畫,以及支援馬國十大基礎建設計劃、加工出口區,及中馬經濟發展基金各約一千萬美元等。我方並聲明,一旦中馬斷交,雙方合作計畫將被迫全面中斷,希望馬國政府再予審慎考量。
然而,國際政治是現實的。六月十七日,馬其頓外長米翠瓦遠赴北京,與中共外長唐家璇展開復交會談,我國眼見勢不可為,為維持國格與國家尊嚴,因此趕在馬其頓與北京簽署聯合公報前,斷然宣布兩國斷交。
期盼外交開新途
斷交後,外交部長田弘茂表示,未來我國評估新建交案時,必須慎重考量幾個條件,包括邦交國的政局是否穩定,政府中支持台灣的力量是否足夠,邦交國地理戰略位置的重要性,以及我國所須付出的代價等。
中馬斷交,海峽兩岸新一輪的外交戰鼓似又隱隱擂動。尤其近年梵蒂岡教廷屢向中共示意,反倒是中共因宗教問題遲遲不願和教廷復交。一旦教廷轉向,對我國外交重鎮的中南美洲各天主教國家,是否會引發骨牌效應?此外,我國另一外交重鎮──非洲賴比瑞亞等國,也普遍有國內政局不穩、各方勢力拉鋸的問題,對邦誼的穩定也是一大威脅。
「外交是國力的延伸」,專家建議,與其和國際影響力日益強大的中國正面交鋒,在邦交國數目上斤斤計較,不如從軟性、非正式性的文化外交做起。例如資助台灣卓然有成的電影、藝術、科技產業邁向國際舞台,或是大量獎掖第三世界國家學生來台進修、受訓等,甚至將外交議題納入未來兩岸談判中,謀取兩岸在國際舞台上的共存、雙贏之道。果能如此,失之東隅而收之桑隅,中馬斷交,抑未嘗不是一個轉機。
p.066
六月十八日,中華民國宣布與馬其頓斷交,外交部官員將馬國國旗從邦交國旗幟行列中移除,此情此景,令人感慨。(陸天木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