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澎湖海上花火節,從4月開幕直到6月下旬。花火節期間,每逢雙日晚上8點和9點,來自各地的觀光客齊聚馬公觀音亭海岸引領企盼,突然一聲響砲劃破寂靜的夜空,朵朵煙花伴隨人們的驚嘆聲,在深邃的夜空和如絲絨般漆黑的海面上同時綻放......
SARS風暴之後,為了提振澎湖的觀光事業,澎湖縣政府在2003年策辦了第一屆的海上花火秀,3年來,花火節儼然已經成為澎湖的一大觀光賣點。
另一項觀光促銷活動──4到11月的《石滬祭》,活動內容包括:石滬文化導覽、澎湖美食饗宴、石滬民謠傳唱、傳統漁村生活體驗...等等,讓夏日旺季中來此的遊客天天都有得吃,有得玩。藉著一波接一波的行銷攻勢,希望更多的觀光人潮能親臨澎湖海天一色的美景。
這兩年不少年輕人被偶像劇──《海豚灣戀人》、《原味的夏天》吸引到澎湖來,親炙電視劇中澎湖的美。
曾經造訪過澎湖,如今再踏上澎湖土地的人,都會明顯感受到──澎湖變了。

澎湖的風帆運動,成功地將強勁的東北季風轉化成澎湖的觀光助力。
菊島之星
打從下飛機開始,走進兩年前啟用、煥然一新的馬公國際機場,立即就能感受到澎湖的「進步」。
進入馬公市區變化更大。澎湖采風文化學會理事長郭金龍指出,馬公聚落的變化很大,市區比以前擴大了二、三倍。街道也改變了,早期的土路消失了,馬路也陸續拓寬,雖然車子不多,但2線道紛紛變成了4線道。
部分漁港開始轉型為觀光遊憩區,在第二魚港,「菊島之星」建築外型彷如一艘大船停泊在港灣裡,已成為馬公的新地標,海風徐徐,廣場上的噴水池配合流洩而出的浪漫音樂,營造出一種熱帶海港特有的慵懶、浪漫風情。
廣場旁,統一星巴克在此開了澎湖第一家咖啡館、全國第127家分店,對至今沒有百貨公司的澎湖而言,似乎是走向現代化的宣言。
過去髒亂、人煙稀少的水岸碼頭,經過改頭換面,已成為馬公市民的休閒場所,也是觀光客必遊的新景點。以在地海洋保育團體「共生藻協會」成員洪國雄的比喻來說,是「在純樸的氣氛中有了現代都會的感覺」。
中正路上、澎湖首家7-11創下全國開店以來單月營業額最高紀錄;麥當勞開幕第一天也創下了六千多人捧場的全國紀錄。路過正在舉辦開幕典禮的澎湖第20家7-11,左鄰右舍、親朋好友都來捧場,店長忙進忙出,笑得合不攏嘴,前來幫忙的黃小姐說,自己開在馬公市東文郵局隔壁的第21家7-11也即將開幕了。過去經營雜貨店的黃小姐坦承,自己年近50事業才要轉型實在有不得不的苦衷,「沒辦法,不轉變就會被淘汰啊。」
現代化的腳步之所以至今才造訪澎湖,是地理位置使然。

千年前火山爆發形成的玄武岩地形,是澎湖珍貴的地景,也是台灣申請「世界遺產」的12個潛力點之一。
澎湖開拓史
「澎湖的邊陲地位是改變不了的,」高中退休老師林文鎮說,地理位置是澎湖的宿命,海洋的隔閡,使得澎湖凡事都慢半拍,就連早報都姍姍來遲,將近10點才看得到,若碰上天氣不佳飛機停飛,整個島更是靜得發慌。
空中鳥瞰澎湖,有如灑落在碧藍海面上的點點珍珠。澎湖由台灣海峽西南方海面上星羅棋布的近百個島礁組成,陸塊面積約127平方公里,目前人口在9萬人上下。
澎湖的人口變化顯示著澎湖的興衰。澎湖設治其實比台灣本島早了四百多年,西元1281年,元世祖率兵攻打日本鎩羽而歸後,在澎湖設置巡檢司,作為日後再出擊日本的兵站。然而,澎湖開拓雖早,但在清朝以前,只著眼於軍事,再加上土地貧瘠、海盜猖獗,朝廷時管時棄,甚少建設。而今澎湖大部分住民的祖先都是在明末清初以後,自漳泉兩地陸續移入的。
民國34年台灣光復後,澎湖的人口持續增加,直到民國58年達到頂點,有12萬1千多人。但隨著漁業資源減少、就業機會減少,再加上台灣加工出口區的成立,吸引澎湖人到坐船僅需4小時的高雄謀生,人口不斷外移。雪上加霜的是,澎湖連駐兵也減少,早期有3個師,現在剩下不到一個師,賴以維生的商家收入減少,榮景不再。

貝殼盛裝著仙人掌剉冰,令人暑氣全消。
家家起新厝
對一個外地遊客來說,澎湖有形硬體建設的進步容易觀察,但對當地住民來說,無形的、內在的民風轉變則感受更深。
住在湖西的退休老師蔡福松對於澎湖人的價值觀與生活態度的改變,感觸良多。
「早期我們湖西人多務農,日頭未出即作,日落才息,與世無爭,現在湖西做農的都是我們這輩五、六十歲的老化人口,年輕人都到台灣去發展了,就算留在澎湖的也多寧願作小本生意,不願意辛苦務農。」蔡福松說,「現在湖西的年輕一輩體會不到靠天吃飯、崇敬天的道理了!」
人心不古,一向讓澎湖人引以為傲的治安也隨之起了變化,「以前澎湖真的是夜不閉戶,甚至連房門都不關,現在連離島都門窗緊閉了,」蔡福松說,隨著經濟繁榮、貧富差距的拉大,過去沒有的偷、騙、搶,這兩年都在澎湖發生了。蔡福松描述的湖西景況可以說是整個澎湖的縮影。
目前正在著手編纂澎湖縣誌的林文鎮,則對於澎湖居住品質的變化感到痛心。
在當地傳統觀念中,「三代不能蓋新屋」是很丟臉的事,再加上政府基於安全考量,拆一棟危屋補助兩萬元,這幾年老舊住宅紛紛改建洋樓,馬公市區保存完整的合院剩下不到5間。
拆除老屋改起新厝並不代表居住環境與品質提升,「澎湖的新住宅沒有品味,也沒有人味,」林文鎮感嘆,現在澎湖的房子幾乎都沒有門面,大門口就是車庫,要進家門得先經過車庫,以往那種閑坐門前聊天串門的樂趣都失去了。

插圖
澎湖「三圍」
平心而論,市容的建設與更新值得讚許,民風的改變也還有機會慢慢適應,然而澎湖生態環境在經過二十多年的長期破壞後,很可能難以挽回。
澎湖古稱 「西瀛」,葡萄牙人稱「漁人之島」,漁業一向是澎湖人的命脈。然而,民國70年代漁民引進了台灣本島的毒魚風氣;80年代又引進三層網,大中小魚一網打盡。過度捕撈的結果,導致澎湖海域的資源耗竭,即便漁船的噸位不斷加大,作業半徑寬廣了,漁貨量仍少了一半。過漁之外,不當的工法也是導致海水溫度升高、海洋生物減少的原因。
長年以來,澎湖有著著名的「三圍」──由外到內分別是消波塊、海堤和家家戶戶擋風的圍牆。前兩圍對海岸生態造成了難以估計的影響,也讓澎湖人與海洋產生疏離。
澎湖約有70座漁港,港邊的海堤長達四十幾公里,海堤外還有消波塊,「內灣潮水到達時已經是強弩之末,為什麼要丟消波塊?」洪國雄不解地說,如何重建澎湖的海洋文化,讓澎湖重新擁有開闊的海岸線,是他最掛心的事。

插圖
「一次遊」、「一日遊」
農漁業逐漸衰退,代之而起的是觀光產業的日漸興盛。
民國50年代,澎湖的遊客以「天后宮」進香拜拜為主;之後台灣經濟起飛,台灣澎湖間的飛機班次增加、台澎輪開航,再加上當時的救國團夏令營、公司行號的自強活動等推波助瀾,使得澎湖旅遊開始盛行,當時的旅遊活動以澎湖自然景觀為主。民國80年代起,澎湖的遊客轉為年輕族群,踏浪、潛水等水上活動成為主要的旅遊型態。
可惜的是,澎湖的觀光產業向來採短線操作,缺乏規劃與主導性,只能以市場為依歸,被牽著走。
林文鎮指出,一直以來,澎湖的觀光事業都被台灣的大旅行社「宰制」,觀光客的旅費只有四成五真正落入澎湖人口袋,其他都被台灣旅行業者拿走了。
利潤微薄,再加上削價競爭,澎湖的觀光產業始終沒能走出自己的特色。洪國雄指出,玄武岩、海洋生態是澎湖最有特色的東西,澎湖海岸的多層次、多樣性是難得的瑰寶,珊瑚淺坪與海洋珊瑚礁孕育出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資源,但澎湖人卻不懂得保護珍惜。
以民國79年興盛一時的海底步道──「踏浪」──為例,既沒有動線的規劃也沒有保育的觀念,果不其然,「踏浪」變成了「踏爛」,不出3年就把海域踏成了操場,周邊水域魚群走避,一片荒寂。
「很多人一生只來澎湖一次,」洪國雄說,到各景點走走看看、走馬看花的大眾旅遊方式,很容易就變成「一日遊」、「一次遊」,看完了覺得沒什麼好回味的。

澎湖特產──仙人掌果。
生態旅遊
近年由澎湖人發起的「共生藻協會」開始在澎湖推動生態旅遊。生態旅遊不同於過去掠奪式的旅遊型態,講求體驗自然、認識環境,除了拍照外,不帶走任何大自然的東西。洪國雄認為,這才是澎湖觀光產業永續經營的方向。
以二百多年前澎湖老祖宗的捕魚設施──石滬──為例,澎湖約有574座石滬,從空中鳥瞰,一座座利用玄武岩與珊瑚礁堆砌而成的石滬宛如海上長城,特別是七美島東北海岸「心心相印」造型的雙心石滬,更為澎湖增添不少浪漫色彩,是個值得發展生態旅遊的觀光資源。此外,澎湖由玄武岩所構成各式各樣的熔岩地質和海蝕風化地形,也是發展觀光的重要資源。
為了替澎湖的生態旅遊向下扎根,采風文化學會近年與縣府合作,官民攜手在風櫃半島成立海岸保育的示範點,舉辦各種公益活動,讓居民瞭解海岸保育的重要性;也在吉貝島活動中心旁成立「石滬文化館」,展示、解說老祖先的捕漁智慧,讓遊客更深入瞭解澎湖文化。

插圖
期待原味的澎湖
潮來潮往,世界在變、澎湖也在轉變,但無論如何,澎湖的「原味」都要封存,不能走味。
澎湖人都知道,不能走短線、要重視生態保育才有未來。但說歸說,執行面仍困難重重,既得利益者不肯放手,旁觀者只能徒呼奈何。
特殊緊密的人際關係,使得澎湖甚至沒有太多改革的本錢,林文鎮指出,在這個小地方,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不是親戚、朋友,就是師生、同學,人情壓力大,除非六親不認,否則很難做事。「有時候我們會借重台灣嫁過來的媳婦做點事,」林文鎮說,但力量仍舊有限。
澎湖鬼斧神工的玄武岩地景、豐富的海洋生態,和海上的花火同樣耀眼亮麗。但這些難得的瑰寶如何能像花火般引來眾人的讚嘆珍惜?將考驗著澎湖人的智慧。

插圖

澎湖魚產──丁香魚。

香蕉船、水上摩托車等水上活動,是近年吉貝島主要的旅遊項目。

海岸邊五百多座石滬,為澎湖增添了些許浪漫風采。圖為七美最著名的雙心石滬。

令人驚豔的澎湖路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