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為成功之母
2011年8月周苡嘉加入IBM華生中心磷化鎵奈米線自組裝研究團隊。在近2年的研究中,她致力於尋找磷化鎵奈米線原子級自組裝的成長動力機制。
實驗在超高真空穿透式電子顯微鏡下進行。在這種高等級顯微鏡下,奈米線的成長速度較慢,可以仔細觀察每個原子層的變化。
首先在3微米(一微米等於10的負6次方米)長的矽基板上放催化劑,利用蒸汽液體生長法,將三甲基鎵與磷化氫氣體噴入,讓奈米線在催化劑上自組成長。
做實驗不僅要手巧心細,觀察入微,還得要慎選開始的時間。周苡嘉說,每次實驗都無法預估奈米線會不會成功地生長、長到什麼時候會停。有時持續生長八、九個小時,得不間斷在顯微鏡下觀察、做紀錄,錯過午、晚餐是常有的事;有時一開始就失敗,那就樂觀安慰自己可以早點下班。
照理說,奈米線在相同條件下,應有相同的成長機制。周苡嘉卻在實驗過程中發現,於固定與穩定的條件下,雙晶結構的磷化鎵奈米線每個原子層的成長速率卻不盡相同,讓她大感訝異。
為了解開疑惑,她將磷化鎵奈米線成長過程拍成影片,再格放成一秒30張的照片反覆觀看,從中抽絲剝繭後發現,當晶體結構轉變時,成長速度就會變快。此一重大的發現,打破了過去科學家對三五族材料成長的預期和想像,也釐清、解釋了此一科學上的疑惑。

成長中的磷化鎵奈米線,在顯微鏡下,有如一幅幅藝術品。圖為美國IBM華生中心送給周苡嘉的紀念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