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盞燈照亮的不只是一間教室,更點燃了一個偏遠村落的希望。
雨季的山區一如往常地飄著細雨,天色顯得有些昏暗。一群孩子與幾位村民來到村落小學的簡陋教室裡,樑柱上的一盞日光燈正努力地照亮整個屋舍。眾人圍坐在小黑盒子(電視)前,正盯視著盒子裡的小小人們活動的模樣,這是在泰緬邊境偏遠山區的克瑞其村裡的景象。
去年,一群來自台灣、美國、泰國、馬來西亞與緬甸的志願工作者,在離克瑞其村不遠處的小溪流上,架設起一座簡單的小型水力發電設施後,不但照亮村落小學的教室,且一台小電視機也帶來了許多驚喜與歡樂,村民們還可以把一個個蓄電池充滿,用來點亮家中那盞昏黃的小燈泡。

大夥兒正在裝設水力發電的心臟──發電機,竣工後,全村就會「來電」了!
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進駐
克瑞其村是少數民族克倫族所聚居的小部落,位於泰國西北的踏松陽縣,距離主要公路有九公里之遠,過去必須步行三個小時才能抵達,直到年前,村民們才合力在山壑中開闢出一條產業道路,供四輪傳動車進出,不過每逢雨季來臨,原已顛簸的泥土路更加危險難行,惟有倚賴步行才能抵達村落。山區的克倫部落仍然是以焚耕、漁獵與採集的傳統方式,辛勤地為每天的生存而努力著,但是在人口增加、耕地限制、現代化與自然災害等衝擊下,部落多已無法維持自給自足的生活型態,便逐漸陷入貧困與匱乏的窘境。
三年前,在泰緬邊境從事難民與偏遠村落服務的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Taipei Overseas Peace Service,簡稱TOPS),協助該村設置了第一所村落小學,不但聘任克倫族青年擔任教師,並透過工作會議、定期督導與「能力建構訓練工作坊」,協助這些克倫族老師,使老師們不但能執行教學工作,更有能力擔負起類似社區工作者的任務,以提供緊急醫療、環境保護、公共衛生與有機農業等各項社區發展服務工作。
克瑞其村只是泰緬邊境偏遠山區的縮影,還有許多村落迄今只能步行抵達,不僅沒有任何基礎建設,且欠缺公共服務的提供。像這樣的村落,長期以來因缺乏公部門資源的協助,村裡雖有簡單的供水系統,但電力設備卻一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一旦夜幕低垂,學童們只能在一根蠟燭微弱的光照下努力完成老師所交代的作業。
二○○二年春天,四位來自美國的年輕大學生,在TOPS工作人員的協助下,到克瑞其村進行畢業論文研究,規劃出一個可行的小型水力發電計劃,並完成企劃且順利申請到國外基金會的經費贊助,不過整個方案卻在他們回國後延宕下來。

在山區設置攔水壩,往往只能因陋就簡,然而原理及濾清功能都要考慮到才行。
雜牌志願軍
二○○三年初,一位長期在泰國從事再生能源研究的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候選人Mr. Chris Greacen,同時也是美國大學生田野工作的指導教師,再次隨著TOPS工作人員來到克瑞其村,協助水力發電計畫的規劃與執行。一行人揮著柴刀劈出路徑,用繩索充當十米軟尺來丈量距離,帶著一座水平儀與兩支用枯枝削製成的測量棒,往叢林裡一鑽便開始測量和規劃工作。
Chris不停地記錄數據並畫著簡單的設計圖,其餘的人則是煞有其事地分工合作,測量出將來水管放置的預定路線、蓄水壩的位置與搭建方式,以及發電設施的形式與確定位置等。
說來有趣,這一行人看起來滿像個小型的專業工程隊,實際上只是支臨時召集的雜牌軍。他們用泰語、英語、華語和甲良語,和村民們四處勘查並不斷地駐足討論。
在村裡休息一晚後,我們繼續著昨天未完成的工作,不一樣的是,有一群村民加入了工作行列。由於將來所產生的電力會提供給村裡小學、寺廟與路燈來使用,所以僧侶、學校老師及村裡長者也都加入討論與規劃的行列。未來將由村民負責所有施工,TOPS則提供建材設備與技術指導。我心想,像這樣的一個水力發電建設,如果在台灣,多是由政府統籌發包後,再由建設公司來承包施工吧。
雖然在探勘測量期間,我們便發現美國大學生的預算估計有些錯誤,又剛好碰上美伊戰爭造成的PVC水管價格上揚,使得國外的贊助經費不足以支付整個計畫的執行,加上水流過於平緩,有必要增加水管鋪設的長度。就在開工之前,計畫的成本與預算似乎無止盡地增加,但重重困難並沒有澆熄這支雜牌工程隊的信心。一方面Chris先向贊助機構尋求增加預算的可能性;另一方面,TOPS則是以代墊及補助差額的方式開始購買各項建材。我們決定同心協力,一定要完成這個任務。
這些年來台灣不斷上演著核四興建與否的爭議,從身處山區小村莊裡的角度看來,一個只能提供數十盞日光燈的小型發電裝置,已是這些村民在儉樸生活中的大事。由於村民的熱切參與,整個水力發電設施的興建工程只用了八個工作天,當設備開始運轉後,電力瞬時照亮了村落小學與寺廟的日光燈照明。

經過許多天的辛勤工作,我們終於完成了在泰緬邊區的不可能任務,看著小小孩從水龍頭下取水,真的是很感動ㄋㄟ。
複製成功經驗
由於有克瑞其村的成功案例,在距離該村步行約三小時抵達的更偏遠的伊威糾村落,同時也是TOPS提供偏遠教育服務的村落之一,也在數月後提出興建水力發電設施的請求。經過勘查與評估後,我們發現該村附近約一公里處有處落差相當大的瀑布地形,非常適合興建水力發電設施,在和社區討論溝通後,村民們表示非常願意配合,他們知道,電力對村落的發展實在太重要了。
當我們第二次造訪伊威糾村時,意外地在村長家中發現了兩盞小日光燈座,原來上回我們來此初步探勘後,村長便已迫不及待地把要裝在教室裡的日光燈從山下買回來了。看到村長的可愛舉動,更讓我們覺得這個忙是一定得要幫的了。
方案完成初步規劃後,緊接著又得面對最現實的問題──經費來源。由於經濟不景氣造成大眾捐款的萎縮,TOPS已經沒有太多資源來推動這個方案。經由工作人員持續上山與社區居民討論後,TOPS與夥伴組織──克倫族文化與環境聯盟 (Karen Network for Culture and Environment,簡稱KNCE),共同完成了一份正式的企劃書,送交各國際組織申請經費及建材的補助。
尤其重要的是,水力發電設施雖是以無償的方式捐贈給社區,但社區必須擔負起日後的管理與維護,以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也才不至於面臨當援助團隊離開後,該設施便因缺乏維修而失去效用的困境。
針對此一問題,伊威糾村決定成立社區水力發電委員會,並以小額收費的方式成立相關設施維修基金,同一時間,隔鄰的克瑞其村也成立了類似的組織,目的便是要將社區的資源有效運用在社區發展工作上。

為了設置小型水力發電設施,專業人力不足,我(左)只好臨時協助Mr. Greacen為克瑞其村的水路作測量工作。
慢工「磨」共識
坦白說,水力發電方案的預算並不算高,但大家還是有些大費周章地與村民持續溝通與討論,只是經費依舊沒有著落。對我而言,這正是社區發展工作的可貴之處。或許有個人願意捐贈一筆錢,請外地小包商上山去施工,很快就能夠達到目標──提供電力給偏遠村落,但卻可能漏失了村民們意見表達與協商的過程,如果村民只是接受一項臨時且短暫的施捨,有時反而會造成反效果(例如破壞生態環境與傳統生活方式)。因此,這個社區型水力發電計畫,不只是提供物質硬體,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相互學習。
雖然這個方案的推動顯得有些瑣碎與漫長,但重要的是,透過持續的溝通與討論,村民願意親手建造這個屬於自己村落的發電設施,並學習如何共同管理與經營這個社區公共財,未來,他們也能夠運用這個經驗來處理其他的社區公共議題。
至於我呢,從這個過程中學習到如何設計與推動一個較完善的援助發展方案。簡單說,就是得花精神、花時間慢慢「磨」,在持續互動中摸索出較適合的方式,因為發展工作本來就是條漫長的道路。
二○○三年底,眼看著預計開工的日子愈來愈近,但國外的經費贊助卻仍然沒有著落,而如果錯過了每年一到二月的農閒期,村長的日光燈座可能就得要再放上一年了。當TOPS決定運用特別預算來購買所需的設備與建材,這個方案也順利得到了其他國際組織的各項協助,例如BBC(緬甸邊境難民事務協會)願意提供米糧,而COEER(天主教難民緊急救援辦公室)則提供公務車輛協助建材的運送,ZOA(荷蘭國際難民援助組織)提供專業技術人員的協助,並且幫數位受訓學員向泰國政府申請「出營(難民營)許可」,以參加這次難得的實習。

這麼強的水柱,證明我們設置的發電設備即將可以正常運作了!
全村總動員
TOPS就有如火車頭般地,串起了一群來自不同國度的人們,並結合了不同團體的各項資源,在二○○四年初共同為伊威糾村水力發電而努力。首先,必須把在鎮上買到的建材載送到產業道路的盡頭,然後接下來的數天,則由村民們以來回徒步六小時的方式,逐件地把電纜、水管、發電機、水泥等建材扛進村裡。
接著,各協助團隊再來到伊威糾村進行整個興建工程,眾人在村民大會中決定分成三個工作隊,分別負責蓄水壩、引水管、發電機及電纜線的施工。接連數日,村民們不分男女老少,都來協助技術人員進行各項工程,就連村裡身著傳統服飾的老婆婆們也叼著煙斗彎身搬運,全村總動員協力付出的畫面,令人感動不已。
在兩個梯次共七個工作天的施工期間,來自難民營的技術人員雖未曾受過正式訓練,卻能有效地利用當地的材料與有限的建材,發揮他們自過去生活中習得的經驗與技術,帶領村民建造出一個能提供學校教室、教堂及充電器的小型水力發電設施,這些人真不愧是曾經縱橫叢林、對抗緬甸軍政權多年的游擊隊員。
其中一位來自營裡的年輕學員Mr. Pway Doh對我提起,他真的很高興、也很感激能參與這樣的計畫,讓他有機會親身學習整個發電裝置的設置過程,將來他希望還能有類似的參與機會,不但能夠協助同為甲良族群的社區發展工作,有朝一日,他還要把所學貢獻給緬甸境內的家園。
水力發電裝置在經過最後一天的調整與測試後,終於開始順利運作並提供足夠的電力給社區使用,也正如技術人員Phon Chai的承諾一般,今晚起我們要生活在燈光下。
眾人發心,成就志業
那個夜晚,我循著眾人的歌聲來到了村裡的小教堂,看到村民帶著滿臉笑意齊聚歌唱著聖詩,他們告訴我,能在燈光下,閱讀聖經,歡唱詩歌,真是件美好的事,謝謝你們的幫助。一位村婦還說,以後,在夜裡也能夠織布了。
村子的另一端,村長與村民們則在學校教室裡,認真地學習水力發電的相關知識,他們決定要利用晚上在學校進行成人識字的教學活動。
看到燈光亮起,我心裡還真有些五味雜陳。前一個晚上,眾人還圍在灶火旁飲著酒閒話家常,那種火光燈影正適合山上寧靜的夜晚,而今晚坐在日光燈下的我,竟有些懷念起那樣的氛圍。說來慚愧,來自城市的我,竟自私地想要保有山村裡的昏暗。
真的很高興能參與這兩次的方案,學社會科學的我,從未想過有一天能夠與眾人攜手建造出水力發電裝置,村民臉上的笑容,就是工作的最大成就。
最後,謝謝許多來自不同國度朋友們的協助,也在此感謝台灣大眾的長期捐款,贊助TOPS海外援助發展計畫。少了你們的支持,我們是沒有辦法在這泰緬邊境與這群人一起做著對的事情,更無法把對的事情做的那麼好!
編按:隨著台灣經濟提升與國際視野的開闊,願意投身海外志願服務工作的人越來越多,本文作者賴樹盛先生特別記錄他在泰緬山區的服務經歷,真摯感人。來函共有兩篇,將分兩期刊出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