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的熱鬧與門道
作為一場閱讀盛宴,今年的台北國際書展照例有琳瑯滿目的閱讀相關活動,除了平日難得一見的作者現身會場簽書、座談之外,還引進了德國法蘭克福書展的TEXT BOX,由作家在宛如播音室的玻璃窗後朗讀作品或講述理念,讀者則在窗外戴著耳機觀看作家唱作俱佳的「演出」,並在結束後進行互動交流,使作者與讀者的會面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創意表演。
值得一提的是,繼去年贊助宜蘭偏遠地區學童到台北國際書展參觀,本屆書展亦在廣達基金會的贊助之下,於2月14日迎來了新竹的陸豐、南和、北平、清水等4所國小的學童,由書展工作人員導覽全部三館的展區,展現推廣全民閱讀、讓書展影響力跨出台北都會圈的用心。
展場或賣場?
由於台北書展的人潮雜遝與誘人折扣,幾乎每年都會出現質疑書展淪為書籍賣場而犧牲了人文品質的聲音;與往年相似,今年展場中亦出現圖書直銷商在走道上拉客促銷、出版社66折低價搶錢等等現象。今年更因整體書市的不景氣,許多中小型獨立出版社並未參展而引發外界「人文內涵空洞化」的疑慮。
然而,仍有不少出版業者對此種批評不以為然,反倒指出中小型出版社之所以不參展,恰恰是因為書展過份偏重形象包裝,使得負擔不起大攤位、大宣傳的中小型出版社,參展的賣書收益無法抵銷場地租金(一個9平方公尺的攤位租金約4萬元)、人力成本與其他開支而不願加入。
因此,比較務實的解決之道,應該是認清台北書展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滿足出版社售書與讀者購書的需求,好好協商、規劃優質的賣場攤位與動線,並制訂明確的參展規則,降低費用讓更多的中小出版社能夠承擔參展成本,愛書人也能藉書展一次接觸到平常在書店通路不易見到的書種,才能同時滿足售書、購書與享受閱讀樂趣、提高文化視野的需求。
寒冬過後
今年的書展適逢寒流,展覽前幾天人潮並不踴躍,後拜氣溫回升所賜,參觀人次才能較上屆小幅成長;台灣書市目前也正逢前所未有的寒冬,整體退書率節節升高,許多小型出版社在日益強大的通路面前叫苦不迭。在此背景下,本屆書展在氣溫回暖中閉幕,是否也暗示著書市的寒冬即將過去?這將是這個金鼠年裡最引愛書人期盼的課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