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六日「北社」成立大會,陳水扁總統在致詞時表示,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的政黨輪替使得政治秩序鬆動與重建,造成經濟、社會面臨短暫困境。在缺乏國民意識與歷史認知的社會基礎下,讓台灣民主恰如長在纖弱根莖上的碩大花朵,極其美麗也異常脆弱。他強調,不應該有任何對立、內耗而抵銷向上提昇的力量。
隨後,前總統李登輝也表示,政治生態並沒有因政黨輪替而改善,當今最大的工作莫過於「穩定政局、振興經濟、鞏固民主、壯大台灣」等四大主軸。幾天後,李登輝會見未來新政團成員時又再度強調這四大訴求。
退休一年,李登輝以「輔助」陳水扁總統的姿態戲劇化地「復出」政壇,對於外界一片討伐他搞族群分立的指責聲,新政團陣營強調,李登輝的抉擇容或形式上缺乏正當性,但卻有著實質上的正當性。李登輝不是背叛國民黨,因本土化不是狹隘、排他的,也非築基於族群動員。
新政團成立箭在弦上,以黃主文、黃輝珍等人為首的李登輝親信人物也馬不停蹄在全國尋求結盟勢力。黃輝珍強調,新政團的「本土」訴求以認同台灣為主軸,非狹隘族群情結,未來政團成員不會是意識型態鮮明的支持者,而是地方上溫和、理性、在年底有當選實力的人士。對於政壇本土派的結盟,新政團打出樂觀的「八十五席加三十五席」口號,寄望與民進黨分進,各於年底立委選舉拿下八十五與三十五席次,並於選後在國會形成穩定多數,以利執政黨政策之推動,改善目前受制於在野黨的情形。
面對李登輝突來的舉動,國親兩黨的反應低調。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批評這是「雙總統制」,由現任與卸任總統共治。國民黨主席連戰則遠在紐約出訪,於僑宴公開致詞時表示,國民黨才是道道地地的本土政黨,堅決反對任何激化統獨情結、分化族群團結與民族情感的作為。然而國民黨內老「黃復興黨部」卻反應激烈,新近的代表大會上即有提案開除李登輝黨籍,要求黨中央「清黨」。國民黨分裂的說法甚囂塵上,對此,國民黨秘書長林豐正表示,「說分裂太嚴重」,有關新政團的成立,國民黨在兩個月前就已了解狀況,並有萬全方案,對國民黨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民進黨主席謝長廷則表示,現在民意的主流是終結國會亂象,讓國家在穩定中發展,但選後民進黨並無與任何一黨合作的預設立場,未來即使組聯合政府,也將是黨對黨的協商,以落實政黨政治為考量。
情勢未明朗前,國民親三黨高層說法皆十分保守,但年底有意參選立委的學者郭正亮卻預測這將是八年內繼李郝、李宋內鬥造成新黨與親民黨出走後,李連之爭下,李派出走的國民黨第三次分裂,扁李聯盟與連宋聯盟的成立,也將使台灣日益紛亂的多黨局面,首度有機會走向兩黨政治。
然而,兩黨政治遠景依然渾沌,以「本土化」為訴求的新政團是否將激化族群衝突,才是許多人當下關心的焦點。六月十七日,耆老作家柏楊在日本作家上漭V子新書《虎口的總統》出版茶會上,就特別請前總統李登輝注意台灣族群的問題。他表示,在一個社會上,若永遠有強勢弱勢之分,強勢對弱勢若不尊重,弱勢勢必起而對抗。區隔到某種程度後,這個社會就沒有公平正義,長期而言是不穩定的。
新政府、新政團都是台灣追求民主過程中,打造公義社會的努力與嘗試,族群則為各方都極力避免的痛點。畢竟,台灣最寶貴的資產就是這塊土地上的子民,只有社會和諧,國家才能安定,年底選舉將是台灣選民理性表態的最佳時機。
p.065
六月中旬,「北社」成立大會上,台灣兩位新舊總統陳水扁(右)與李登輝(左)同台,被視為「本土派」勢力大結合的象徵。(洪聖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