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海灘,原始的熱帶椰林,四季如春的氣候……,都是峇里島能夠成為觀光聖地的有利籌碼;而事實上,它最吸引人的,乃是一股神秘、浪漫的特殊民族風情。
峇里島有個傳述已久的民間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世間有兩種法力高強的異獸,一是仁慈、善良的「峇隆」,一是作惡多端的「讓特」。
讓特無惡不做,甚至要求古聖帝后獻出愛子沙替哇,供他食用。古聖帝后畏於他的法力,不得已而答應,但設法拖延,引起讓特不悅。
一天,讓特派遣爪牙卡里卡對古聖帝后施法,造成聖後心性大變,下令將沙替哇綁在讓特居住的山洞前,任其坐以待斃。
沙替哇處境危急,幸蒙天上西哇神搭救,並獲賜永生及法力。情勢因此轉變,讓特不但未能殺死沙替哇,反因輕敵而差點被打敗。讓特覺得情勢不妙,乃與沙替哇談和。最後沙替哇放過讓特,讓特則升天而去,不再留在塵世作祟。
讓特的心腹卡里卡也向沙替哇求饒,但遭到拒絕,於是雙方展開法力大戰。卡里卡變成野豬、怪鳥,都被沙替哇打敗。最後他使出殺手鐧,把自己變成讓特。沙替哇與讓特的法力在伯仲之間,奈何他不得,遂化身為峇隆,然亦只能打成平手。
「善良」與「邪惡」就此並存於世,永無止境地對立、抗衡……。
圖1.2.5:峇里島的傳統舞蹈「峇隆舞」,宗教意味濃厚,並帶有神秘色彩。(鄭元慶)
洋溢神秘、浪漫的民族風情
這也是島上傳統舞蹈「峇隆舞」的主要劇情,宗教意味濃厚,雖不盡合理,但洋溢著一股神秘的氣氛,非常引人入勝。
舞者頭上飾以鮮花或戴著花冠,身著傳統蠟染布製成的舞衣,紅、金、黃、藍……諸色雜陳,身前並垂著黃幔,非常鮮豔亮麗,顯現出典型的熱帶民族風情。
峇隆舞特別講究手勢及舞步。雙手姿勢變化多端,手臂張合、手肘曲直、手腕轉動、手指顫動……,不僅看似柔若無骨,且各有涵意;舞者赤足,雙腿或曲或直,移動時腳跟或腳尖著地……,也都有講究。
伴奏樂器多是構造簡單的敲擊樂器及管樂器,旋律變化不大,是典型的民族音樂。
舞臺背景則是兩座拱門,門上有石雕圖像,無論形狀與圖案,兩門均呈對稱,象徵善惡對立,與劇情相呼應。這也正是島上所有寺廟入口處的建築形式。
「峇隆舞」的表演,一次約四十分鐘,從頭至尾充滿原始、神秘、浪漫的民族風情。這風情也正是峇里島能吸引大量觀光客,成為世界聞名旅遊勝地的原因之一。
圖3:峇隆舞是觀光客必看的節目之一。
鮮花處處,五彩繽紛
峇里位於爪哇島東面海上,由雅加達搭機約一小時半可達,是個小火山島。島上多為休火山,有些還常年冒著白煙。峇里島四季如春,全年氣溫都在攝氏廿至卅度間。島上草木青蔥,繁花處處,沿岸則盡是熱帶椰林,配合著藍天碧海,看來令人心曠神怡;而且當地環境未受污染或破壞,充分保持原始風味,景色如詩如畫。
美麗的風光孕育了峇里人的浪漫情懷。峇里人愛花,不僅女性總在鬢邊、衣襟戴花,男性也常插朵花在耳旁;不只為自己戴花,也常為神像在雙耳上插花。他們拜神也多以花為祭品——用嫩椰葉編成小盤,上面置滿各色鮮花,五彩繽紛,十分美麗。
圖4:峇隆舞的男性伴奏者穿戴傳統服飾——長及腳踝的一片裙,且在耳邊插花。(鄭元慶)
島上為母系社會
島上居民約二百五十萬人,多為當地土著,以農耕為生,據說是馬來民族的後代,曾與中國商人接觸,故生活習慣、民俗風情中,多少可見中華文化的痕跡。他們身材較小,有自己的方言,但近年來因為做觀光客的生意,許多人都能講簡單的英語。
峇里島是母系社會,婦女除處理家務,還得下田耕種或外出工作。她們還有一項「絕技」——將物品頂在頭上行走,偶爾以一隻手托扶。峇里島街頭,經常可見婦女頭上頂個竹籃,籃內裝滿雞蛋、水果、鮮花等,依然健步如飛,行動絲毫不顯謹慎、蹣跚。或許是因自小練習「頂上功夫」,受了許多「平衡訓練」,峇里島婦女的身材不錯,嬌小中顯得曲線玲瓏。
圖1.2.5:峇里島的傳統舞蹈「峇隆舞」,宗教意味濃厚,並帶有神秘色彩。(鄭元慶)
「●雞」原為宗教儀式之一
峇里人的傳統服裝,不論男女皆為長及腳踝的一片裙。女性至今仍維持長裙裝束,男性則已有許多改著長褲。
當地男性常無所事事地在街上閒盪。過去,他們多將時間、精力消磨在鬥雞上。兩雞相鬥時,雞腳縛鋼刀為武器,直到一方被鬥倒在地,見血方終,原為「血祭」的宗教儀式之一。後來,遊手好閒的男人逐漸以鬥雞輸贏下注,變成賭博的一種形式,現已被當地政府禁止,在宗教節日才可舉行。
宗教信仰是支配居民思想、觀念、生活習慣的主要因素,幾乎所有當地民族風情的形成,都與信仰有關。峇里有「寺廟島」之稱,全島廟宇數逾二萬,幾乎每隔幾步就有一座。
峇里人的宗教,融合了印度教和對民間神祗的崇敬,多數廟宇主要供奉前述的西哇神。「西哇」意為毀滅,居民深信善惡並存於世,雙方不斷鬥爭,不斷造成毀滅,也才能不斷新生,因此尊奉「毀滅之神」。
由於信仰虔誠,峇里人相信宿命論及輪迴之說。人死後多以火葬,祝他靈魂升天,早日轉世。因此他們不太熱中追求在世的物質享受,頗能「安貧樂道」——即使經濟情況不好,採摘椰子、野果,也能快樂度日。
圖1:島上到處可見高挺的椰子樹,也常見居民爬高採摘。
島上處處是雕刻
廟宇建築與雕飾的特色,每令外來客稱羨、著迷不已。
每座廟的門口、圍牆,都雕滿石像;廟內神像及器物亦為石雕或木雕,雕作極具神秘的民族色彩。由於寺廟多,街頭處處可見雕刻。峇里人從小學雕刻,原意是製造美麗的東西獻給神明,而當地居民似也深具藝術天份,加上多年的薰陶、訓練,擅刻者很多。
手雕品原是為了獻給神明,因此題材多以神像、神話中的怪獸為主,此外他們也雕些日常生活的情形。峇里人手很巧,能在一片薄木上,雕出多重層次,完整敘述島上生活,如雕出熱帶叢林中有人插秧、收割,兒童嬉戲,婦女以頭頂物,男人鬥雞……。峇里島的手雕品以雕工精細、內容深具當地風情聞名。大小木雕藝品售價不貴,觀光客總喜歡買些帶回去當紀念品。
峇里島充滿了民間藝術氣息,除多雕刻家,還多畫家。街頭許多畫廊中,賣畫者看來貌不驚人,繪製的作品卻很令人著迷。
當地畫家多以神話故事及居民生活為題作畫。繪製前,先以鉛筆打底稿,接著用中國毛筆(有的以木片削尖代替)沾墨,鉤勒輪廓及陰影,然後上色。他們以水彩或油彩為顏料,有時亦混合使用,著色豔麗,輪廓分明。
峇里人偏愛亮麗的色彩,畫作中用色大膽,顯得活潑、熱鬧,充分反映出浪漫、熱情的民族性格。這種性格也表現在衣著上,尤其是當地出產的蠟染布。
圖2.3.6:峇里島的海岸極美,無論日出、日落,各種時候都有它特殊的風情。海邊有些供遊人休憩的茅草亭,具拙樸風味;亦有小艇可搭載遊客在附近海面遨遊。(鄭元慶)
蠟染布聞名於世
蠟染布多以手工製造。以鉛筆繪出設計圖樣後,就進行染色。若僅染單色,以銅製雙口「蠟筆」(一端開口較大,用來補充新蠟,另一端開口較小,用來描布上不染色的部分)將不染色之處以蠟蓋住。接著,染料與布一起加水煮沸,有蠟蓋住的地方得以保持原色,沒用蠟蓋住之處,就染上所要的顏色。也可將封蠟部分劃出裂痕或小洞,讓染料滲透進去,形成不規則花紋,此亦為蠟染布特色之一。染色完成後,還要以化學劑處理,再用刀片把蠟刮掉,是為「去蠟」,再將布清洗後就是成品。
如要染多種顏色,過程就相當複雜。每多染一種顏色,都需把不染此色的部分以蠟蓋住,然後染色、去蠟。染幾種顏色,就需幾道手續。當然某些部分可以重複染色,幻化出更多的色彩。
手制蠟染布的每個花紋與圖形,都經手工畫過,精品非常細緻,甚至可當畫作裱掛,然大多數仍是當衣料。由於製作過程繁複,染製一塊洋裝料,往往耗時一月才能完成。
目前亦有以「印花」方式製造的蠟染布,將花樣模型沾蠟後,蓋在欲染的布料上,不用手工,圖案較單純、規則,售價亦較低。
圖2.3.6:峇里島的海岸極美,無論日出、日落,各種時候都有它特殊的風情。海邊有些供遊人休憩的茅草亭,具拙樸風味;亦有小艇可搭載遊客在附近海面遨遊。(鄭元慶)
求聖水用中國古銅錢為祭禮
觀光客在峇里,除可觀賞傳統的「峇隆舞」,細看各處寺廟、雕刻,遙望火山口冒煙的景象,及流連在美麗的海灘游泳、衝浪、駛帆船、作日光浴外,還有許多觀光區,如聖泉、象洞(洞中有石雕的象像)、猴林(林中多猴,會與人嬉鬧)……可供遊覽。其中聖泉的宗教氣氛最濃,也最吸引人。
「聖泉」位於峇里島中部,是山上泉水匯流成的一個小池。池中有三座石雕神像,手中皆持一水瓶,「聖泉」即由瓶中流出,終年不斷。當地有聖泉廟,每半年舉行一次祈福儀式。峇里人相信聖水可以護身降福,常來索求,用以滴在身體或器物(如車子)上,以祈平安。
索求聖水須備多項祭品,包括鮮花、白幡、中國古銅錢及竹筒等,到聖泉廟前祭拜,然後由廟中僧侶以竹筒裝聖水給索求者。
為什麼要以中國古銅錢為祭禮呢?當地僧侶也不清楚,只曉得這是流傳下來的規矩。印尼曾出土許多中國明、清兩代的古錢,街上可以買到。
聖泉旁有個公共浴池,男女同池,常有峇里人在此沐浴,希望因靠近聖泉,亦能得到保佑。
圖2.3.6:峇里島的海岸極美,無論日出、日落,各種時候都有它特殊的風情。海邊有些供遊人休憩的茅草亭,具拙樸風味;亦有小艇可搭載遊客在附近海面遨遊。(鄭元慶)
充滿歡樂、悠游的度假氣氛
峇里島是以美麗的風景及傳統的民族風情吸引觀光客;觀光客不斷增加後,他們也為島上帶來輕鬆、悠閒、歡樂的度假氣氛,這又形成當地另一項迷人的特質。
街頭,除島上居民悠閒漫步外,觀光客也都穿著短褲、涼鞋四處閒逛。這種閒散的氣氛,很快感染了新到的訪客,使他們也將身心完全鬆弛。解除平日的「武裝」後,似乎人們都變得特別和樂可親。
島上有許多「門戶開放」的餐廳——面街的一方沒有牆、門,完全敞開,讓遊客在不必推門、毫無心理壓力的情況下入內休憩。餐廳內多為木製桌椅,佈置極具原始、樸拙的風味,如走道與角落陳列木雕,屋頂以茅草搭成,牆上的壁燈、燈罩竟是大貝殼做的……,在這開放、浪漫的情境下,陌生人也能很快相識、談得熱絡,甚至交上朋友,結伴共遊。
尤其難得的,是峇里島雖已成為觀光勝地,物價卻仍相當便宜。在上述開放式餐廳內吃一尾新鮮大龍蝦——完全真材實料,僅以滾水燙過,澆上調味料,還附帶生菜沙拉,收費僅印尼幣五千元(合新臺幣二百元)。
島上有腳踏車、摩托車出租,索價不高,遊客可自行租車環遊全島。一般說來,到峇里度假至少應停留三天,才能充分體會島上悠游、浪漫的氣氛。
在峇里島購買木雕、蠟染布等特產,價錢也不貴,但要懂得「殺價」。一個開價印尼幣十萬元(約新臺幣四千元)的木雕,經過討價還價,往往可以五千元成交。遊客也可藉此回味一下,這種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幾近消逝無蹤的購物樂趣。
圖4.5:峇里島上盛長熱帶植物,看來賞心悅目。(鄭元慶)
圖4.5:峇里島上盛長熱帶植物,看來賞心悅目。(鄭元慶)
圖7:梯田是峇里的特殊景觀之一。(鄭元慶)
圖1.2.3:峇里島藝術氣息濃厚,處處可見石雕。這些石雕也深具民族風味及古樸之美。雕像多以神像或神話中的怪獸為題材。(鄭元慶)
圖1.2.3:峇里島藝術氣息濃厚,處處可見石雕。這些石雕也深具民族風味及古樸之美。雕像多以神像或神話中的怪獸為題材。(鄭元慶)
圖1.2.3:峇里島藝術氣息濃厚,處處可見石雕。這些石雕也深具民族風味及古樸之美。雕像多以神像或神話中的怪獸為題材。
圖4:峇里的廟門建築,多為兩邊對稱,象徵善惡對立。(鄭元慶)
圖5.6:峇里的名勝區也多石雕,圖5.為聖泉廟前的雕像。(鄭元慶)
圖6.為聖泉池中的雕像,每座雕像手中皆持一水瓶,瓶水(即聖泉),經年不斷。
圖7:峇里人愛花,居民也常會為神像戴花。(鄭元慶)
圖8:山洞洞口亦有石雕。(鄭元慶)
圖1.3:峇里島的木雕,多以神話人物為題材,漆上顏色後顯得十分華麗。(鄭元慶)
圖2:當地人民從事木雕的情形。(鄭元慶)
圖1.3:峇里島的木雕,多以神話人物為題材,漆上顏色後顯得十分華麗。
圖4:以岩板為頂,頂上還有細緻的雕刻物,是峇里的建築特色之一。(鄭元慶)
圖5:峇里有很多畫廊,展售畫作。畫作多色彩豐富、豔麗。(鄭元慶)
圖6:當地的蠟染畫也非常有名。
圖7:磚牆上嵌著石雕,表現峇里傳統的生活型態。(鄭元慶)
圖8:畫廊中常有人當場作畫。(鄭元慶)
圖9.10:皮雕及銀飾也是峇里有名的手工藝品。
圖9.10:皮雕及銀飾也是峇里有名的手工藝品。(鄭元慶)
圖1:小販叫賣蠟染布時,把其餘的布料頂在頭上。(鄭元慶)
圖2:蠟染布是峇里的特產,以手工製造。圖為蠟染布的製造過程中,婦女正在為布上圖案敷蠟。(鄭元慶)
圖3:島上還保留有傳統的手工織布,觀光客很感興趣。(鄭元慶)
圖4:婦女在家門前篩米。(鄭元慶)
圖5:峇里的婦女和小孩,常將物品頂在頭上行走,「頂上功夫」十分了得。(鄭元慶)
圖6:以嫩椰葉編成小盤,盛上各色鮮花,是峇里常見的拜神祭品。(鄭元慶)
圖1:峇里海濱有豪華的觀光大飯店。(鄭元慶)
圖2:島上正在搭蓋的民屋,取材多為當地盛產的竹材與茅草。(鄭元慶)
圖3:露天餐廳裏,可一面進食,一面欣賞表演;夜間燈火輝煌、十分迷人。(鄭元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