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了2007年,全台無線上網用戶將上看百萬戶,製造出可觀的商機;商業能量又將進一步提升國內無線寬頻產業的技術。
為了尋找無線生活的樣貌,一場巨大的實驗在全國25個縣市展開。這些無線寬頻示範計畫,將許多寬頻服務以「免付費」的方式提供給民眾。只不過,這些橫跨醫療、觀光、學習和工作等領域的應用模式雖不乏創意,卻也面臨了找不到使用者的窘境。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有了設備和服務,使用者是否就會出現?
走進鄰近澄清湖的鳥松溼地,稀稀落落的遊人伴著幾隻鵝遊走在花木之間。由於溼地本身的觀光和教育等多重功能,高雄縣政府選擇鳥松溼地作為無線寬頻應用的示範地點,然而,服務開辦幾個月來,每個月的使用人數僅僅只有幾十人。管理不良讓生態教學的溼地變成私人的養殖場。而受限於僅僅3公頃的面積,來到溼地公園的遊客絕少長時間停留,所費不貲的無線寬頻設備也落得英雄無用武之地。
「只做導覽服務對遊客吸引力實在不大,」負責溼地公園無線環境建構的邁世通科技公司專案企劃謝佩芬檢討,「沒有常設的營運單位也是個問題,遊客要借PDA和雙網手機還得事先申請,機器若發生故障也不知道要找誰,相當不方便。」再加上宣傳不足,這項服務陷入了半停擺的狀況。

鯨魚、龜山島美景盡收,再利用全台第一個海上移動式熱點,下了船,遊客馬上就可以拿到完全「客製化」的紀念品,出海賞鯨從此樂趣更多。
如何創造需求﹖
包含博物館和風景區在內,無線的移動方便性被許多示範計畫用來當作導覽工具。
由高雄來到雲林縣的斗六太平老街,遊客不僅能夠享受到無線導覽服務,還可以直接利用無線上網選購農漁產品。
看好無線應用的未來商機,原本只負責雲林無線環境建置的中華電信,決定接手營運這個涵蓋了景點導覽和無線商務等多面性的計畫。不過,「去年底開始營運以來,平均每個月客戶的無線上網時間只有300分鐘,和當初預期的每月近1萬分鐘差別很大,」中華電信雲林無線計畫的負責人傅雲龍說。
從設備的架構、找尋配合商家再到推廣,傅雲龍所屬的中華電信台中分公司花了一年時間才克服,工作小組累得人仰馬翻,然而找不到使用者的窘境,更讓傅雲龍「頭髮白的很快」──「我們懷疑,自己提供的服務,真是遊客想要的嗎?」他自嘲。
從技術面來看,一個AP(無線基地台)覆蓋的圓形區域就是一個熱點,將許多AP聚合在一起,由點成面,除了拉大無線上網的範圍、讓上網更方便外,這樣的特性是否能用在服務上?為了尋求答案,從西部到東部、海濱到山區,20幾項林林總總的無線寬頻示範計畫在2年內依序展開,答案卻仍是一片朦朧。
「一窩蜂投入無線寬頻,卻沒有讓人眼睛一亮的殺手級應用,」坐在剛由宜蘭頭城鎮烏石港開出的賞鯨船上、宜蘭縣政府資訊室主任陳榮堂說出他的感想,「這樣的示範計畫缺乏應用的價值。」
賞鯨船上建置了AP,讓遊客在賞鯨途中可以上網,閱讀相關的導覽,享受海上飆網的樂趣。由宜蘭出海賞鯨、登龜山島,民眾還可將遊客在海上相機拍攝的數位照片,即時送回岸上的紀念品製造中心,回航後,馬上就可以拿到印有自己英姿的馬克杯和ㄒ恤等紀念品,結合地方產業特色的創意頗見巧思。
不過,2004年底開始服務後,遊客的反應同樣叫好不叫座。賞鯨船船長李隆吉說:「賞鯨的遊客一聽到這項服務都覺得新鮮,但要他們掏錢在海上上網、買紀念品,吸引力卻好像還不夠。」
為何無法吸引使用者?地方政府和無線產業的廠商人人都在問。
「答案或許只是我們的服務還不夠打動人心,」陳榮堂說,使用者不足直接影響收益,「目前的使用量絕對無法支撐長久營運,更別提要開發新的服務項目了。」

儘管全縣只有一家提供寬頻上網的咖啡廳,不過,宜蘭縣在M化服務上也不落人後,走在連接縣政府和縣議會的綠建築群區域內,各級主管不但隨時上線批閱公文,更開放行動導覽服務給來此洽公的民眾。
收錢學問大
有好的服務才能吸引客人上門,道理甚明。不過,即使結合了產業特性和無線優點的創意,卻常在現實的無情試煉中敗下陣來。
看看高雄縣另一項無線示範計畫「無線一擊棒」,該計畫結合了運動產業和無線應用的特點,讓到澄清湖棒球場看球的球迷以無線網路購票,免除排隊等待。更炫的是,比賽進行當中,觀眾還可以利用手機或筆記型電腦,直接將自己對於打擊選手的鼓勵或者「嗆聲」傳輸到球場大螢幕上。
不過,今年3月新球季開打後不久,這項創舉就無疾而終。
「一開始大家覺得這樣似乎可以增加觀眾的參與感,不過後來卻接連發生觀眾用髒話罵敵隊球員的狀況,」負責澄清湖場地維護的陳先生笑著說,「球員也表示,打擊時大螢幕的閃動,會影響他們的注意力。」
要炫又要好用,還要收錢方便,這樣的「內容」往往絞盡腦汁還不見得想得到。不過,面對未來可能的龐大商機和影響力,許多人拒絕消極等待,不等服務和收費機制成熟就主動出擊。
「這就是台北市和高雄市目前的想法,他們以免費無線上網吸引市民,以為一旦有足夠的無線寬頻用戶,龐大的影響力就會吸引更多商家,進而創造更多可以獲利的服務,」邁世通總經理周金玉指出。
商機瞬間即逝,業者流血賠本先求參賽權的心態不難理解。「不過,對照2000年開始的網路泡沫化經驗,這種以不用付費大量吸引使用者的做法,也可能重蹈覆轍,造成無線應用的加速泡沫化,」一位網路公司主管批評,當年網路資訊和服務大量免費提供的結果,「寵壞了」使用者,之後無論內容多精采,網站一旦祭出收費措施,人氣馬上直線下降。加上網路廣告的計費機制仍不成熟,網路成了只出不進的錢坑,業者無法承受長期的財務壓力,大量倒閉,慘痛的記憶仍令網路業者和投資人心有餘悸。
事實上,即使不用花錢,在缺乏強烈誘因下,台北市的無線寬頻使用者的成長也不如預期。
根據負責台北市無線網路工程、提供無線上網服務的安源資訊的統計,2005年前4個月,台北市內累積的無線上網使用人數約為2萬餘人,與該公司最初的1月份達到1萬人、以後逐月呈倍數成長的預期相差甚大。而7月底又傳出由於規劃不良,台電將無法及時為遍佈全市的AP供電,年底達成無線網路覆蓋90%市民的承諾眼看即將跳票,對應用服務廠商而言更是一大打擊。
同時建構無線環境;同時尋找應用方式,這場無線生活大戰,要克服的問題還真不少。
問題還不僅於此,「無線生活要開花結果,打動人心的應用和合理的商業模式缺一不可,」長期研究高科技產品商業模式的通訊產業聯盟會長翁樸山提醒,「初期就要規劃好未來的收費問題,畢竟,從免費到收費的衝擊,往往會嚇退消費者。」
有鑑於此,即將正式上路的M TAIWAN計畫也特別作出調整,政務委員林逢慶指出,「用政府能量吸引廠商能量,是M TAIWAN最重要部份。光纖到府由固網業者來鋪設。透過M TAIWAN降低業者的負擔,業者得以利用租金,逐年攤還,投資意願就可以提升。」
此外,無論是BOT(建設-營運-轉移)或OT(營運-轉移),皆為政府鼓勵民間參與公共工程的策略,所有廠商在建置之前就要提出至少3年的營運計畫,廠商才會在一開始就把營運的問題列入考慮。

鯨魚、龜山島美景盡收,再利用全台第一個海上移動式熱點,下了船,遊客馬上就可以拿到完全「客製化」的紀念品,出海賞鯨從此樂趣更多。
泡沫陰影籠罩?
上世紀的80年代末,網際網路開始席捲全球,知識經過數位程序,轉成0與1 表達,完成傳播、溝通的工作,也讓網路成為當今溝通的最主要工具,即使在網路泡沫化之後,人類對於網路的依賴仍有增無減;無線,其實只是傳統有線網路的延伸。
也因此,諸如小量消費等網路商業的本質也會出現在無線上。雙網整合成熟後,行動電話的SIM卡也許可以在紀錄電話費之外,也用來紀錄小額的網路服務帳單。屆時,電信業者可以向網路服務業者收取作業費,利用原有平台增加收入。原本收不到錢的網路服務業者情況也有了改善,電信和網路這兩個競爭對手也有了合作雙贏的契機。
別忘了,兩者關鍵性的差異也不容輕忽。
「首先,由於佈建的方便性,未來網路架構的佈建者可能不像現在由龐大固網業者壟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經營管理所教授毛治國認為,「競爭者一多,服務模式、甚而收費方式可能就會更多元。」
「網路剛開始發展時揭櫫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都可使用的長遠理想,也是無線寬頻網路的目標,」毛治國說,「長久來說,網路最初的願景將會逐步實現,不過,會不會照我們預測的路徑走就不一定了。」
網路如此,無線應用亦然。

儘管全縣只有一家提供寬頻上網的咖啡廳,不過,宜蘭縣在M化服務上也不落人後,走在連接縣政府和縣議會的綠建築群區域內,各級主管不但隨時上線批閱公文,更開放行動導覽服務給來此洽公的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