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二字的意思,大家都耳熟能詳;不僅如此,一種叫做「如意」的器物或造形圖案,也在悠久的歷史中有其連綿不斷的傳統。它的運用範圍極廣,是一個最具中國味道的造型。
同時,「如意」的發展,也說明瞭化實用為藝術的特色。
舉個例子,當您見到十八羅漢畫中那位拿著爪杖正在爬癢的如意和尚,是否會聯想到故宮博物院裏所見那些精美無比的黃金寶石如意?然而這兩者,無論器形、質地,實有雲泥之別呢!
其實如意的原始來源,就是抓背的爪杖。當我們背癢時,徒手很不容易抓到癢處,得靠爪杖幫忙。古書記載,唐明皇背癢,羅公遠折竹做了一支如意送他,這種竹製爪杖,至今依然十分流行,因為它能「如人之意」,讓您爬個舒服,所以才叫「如意」;唐代虞世南有一回就因為用犀如意爬癢,太舒服了,竟忘了正事,最後不禁大嘆:「妨吾聲律半工夫。」
另外,如意也是僧具之一,除了用以抓癢,還可以私記節文祝辭於柄上備忘,像小抄一樣對著看,如此也可「如人之意」,作用正如朝吏手中的「笏」。
當如意逐漸成了人們手中必備的道具之後,對於貴族、士大夫、文人來說,原始的爪杖未免簡陋;他們於是大加美化。綜合著錄記載,在唯美藝術風行的六朝時代,如意的質地已有金、玉、骨、犀角、紫檀等,同時逐漸被精鏤細雕,演變成徒具吉祥之名,或只供觀賞及賞賚進獻的雕飾華麗之物而已。
當然,早期的如意還保持爪杖的模樣,這由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所藏,八世紀中葉製作的九件華貴無比的如意,可資證明。
後來的如意既不為了抓癢,外形自會產生變化,日本東大寺另藏有「金銅唐花文如意」(製作年代在西元七九二年以前)、「五獅子如意」(九世紀後半期),就把如意頭化為雲葉形或篆書心字形。
隨年代進展,吉祥的如意幾乎失去原有的形狀,有的且被附會為靈芝形式,就像故宮所藏的清代如意,時代上已晚之又晚,意義也只象徵吉祥。民間也一樣,如近代北平習俗,結婚時得預備「三鑲玉如意」,以祈事事盡如意。
而文人立春開筆,往往也寫上「如意」二字,形狀就像器物的如意,發揮了「書中有畫,畫中有書」的特色。至於在吉祥圖案上,處處出現如意紋,就更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