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聽國語歌曲的歌迷對這首曲境如畫,有著藝術風味的「一朵小花」一定不會陌生,甚至還可以隨著音樂哼唱幾句,但是很少人知道這首歌曲由何人作曲,作詞人是誰,更遑論誰是主唱人。
「一朵小花」由已故作曲家周藍萍(電影《梁祝》作曲人)於民國五十年左右完成,王紹清填的詞,國內著名花腔女高音陳明律演唱。三十多年來,這首曲子已成為國內歌唱比賽指定曲之一;主要原因在曲子的結構可以考驗歌者的音域和歌藝,勝任者,可得「牡丹綠葉」之效,歌藝不佳者,自是藏拙為妙。
周藍萍與陳明律搭檔,並不是從「一朵小花」開始,早在一九三八年,上海國泰公司來台拍攝《阿里山風雲》,片中的音樂由周藍萍負責。電影中的插曲「高山青」即由當時就讀台北第一女子中學高二的陳明律幕後主唱。她記得當年這首歌曲連伴奏都還未譜就,僅是一紙旋律,配上詞,即在現在南海路的美國在台協會開唱。想不到流傳至今,不只在國內流行,在海外同樣引起熱烈迴響,「高山青」也成為外國人眼中「福爾摩沙」的代表曲,當紅女歌手張惠妹剛出道時也翻唱它,再度紅遍大街小巷。
《阿里山風雲》捧紅了女主角吳驚鴻,大家都以為吳驚鴻是「高山青」的原唱人,卻不知陳明律是何許人也。吳驚鴻後來還拜陳明律為師,學習歌唱。
陳明律,一九三○年出生於廣東省中山縣,從小就喜歡唱歌,十三歲即追隨名聲樂家林秋錦教授學習聲樂。林秋錦認為陳明律很有天賦,強迫她拉高音域,終於把她訓練成一位出色的花腔女高音。一九四六年,陳明律十五歲時隨父母來到台灣,十六歲即嶄露頭角,在中山堂演唱成績斐然,後來她考取師大音樂系,繼續專業訓練。
一九五四年,陳明律自師大畢業後,她沒有到國外深造,選擇在母校任教。回想這段歲月,陳明律表示自己不適合表演,還是留在家鄉教書比較好。
很多人都認為陳明律具有花腔女高音的天賦,陳明律卻不如此想。在一篇〈花腔女高音與我〉的文章裡,陳明律坦承自己沒有美麗的音色,聲音也不夠寬厚而是細窄和輕柔的音質,不太適合戲劇女高音,所以當初才決定練花腔,希望以「技巧」取勝。她說,這其中千辛萬苦的練習過程,絕非筆墨能夠形容。
所謂「花腔」,也叫做華彩,是華麗修飾或裝飾的意思。特別是用在聲樂曲上,表示一段快速音階急速顫音或類似的樂段。這些曲子含有很多精巧、高音的裝飾樂節,一般稱之為華麗的歌唱。像莫札特《魔笛》中夜之后的抒情調,就是一首著名的實例。
多年來,常有聲樂學生或其他對歌唱有興趣的人問陳明律,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得到花腔所需要的那種活潑敏捷的技巧。憑著四、五十年的演唱與教學經驗和心得,陳明律的答案總是千篇一律,那就是:沒有什麼特別,只有努力用功,耐心苦練。
這是事實,以陳明律而言,她從做學生開始到今天七十歲,每天還固定練唱兩小時,因此聲音並未隨著歲月減弱。
無論外貌、聲音都看不出一絲老態的她,從去年開始,以自費的方式,一口氣推出四張包括《黃自藝術歌曲集》、《應尚能、劉雪庵藝術歌曲集》、《趙元任藝術歌曲集》及《陳田鶴藝術歌曲集》,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如:「踏雪尋梅」、「西風的話」、「紅豆詞」、「長城謠」、「教我如何不想他」、「採蓮謠」等都出現在陳明律錄製的 CD 上,為二十世紀的華人藝術歌曲寫下新的註腳。
西方國家包括舒伯特、舒曼、理查.史特勞斯等大作曲家,不但致力於管弦樂曲和獨奏曲的創作,藝術歌曲也是重要的一環。但華人藝術歌曲長久以來始終被樂迷忽略,如今陳明律重新詮釋這些耐人尋味的歌曲,且自掏腰包完成,令人肅然起敬。
由於時局的變遷,再加上許多作曲家留在大陸,歷經階級鬥爭、文化大革命,許多資料都已經流失,蒐集不易。為了出版這些藝術歌曲,陳明律花費不少心力,這些年陸續找到不少珍貴的樂譜資料,也釐清許多歌詞和旋律方面的疑點。
陳明律說,在錄製這些歌曲時,並沒有考慮是否能回收成本,因為一想就做不下去了。她的考量點是現在不做,以後就沒有機會了。她認為能為前輩聲樂家整理資料,將他們作的歌曲刮垢磨光,洗出歌曲的真面目,是她多年的心願,現在逐一完成,內心真有說不出的興奮。至於暢不暢銷,那不是她能決定的。
p.56
從心所欲的年紀,在陳明律身上看不出一絲痕跡,她的花腔高音,仍是拔高婉囀,全賴無休止的苦練成果。(張夢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