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四面環海,海鮮好吃人人皆知,只是大夥在享用海產美食之際,若可以對我們盤中的魚蝦蟹貝多一分了解,或許也能多一分珍惜,這對海洋枯竭的現代多少是有益的,相信本書充滿知性而豐富的內容能夠帶來大家對海洋的重視。
海釣達人/滿源魚舖店主 劉祖源
作者科班出身,歷史與傳媒專業,是台灣重要的文史作家,著作等身。他透過語言文化上的考證,走訪漁村,考察調研台灣海鮮名稱,作者「搜尋漁夫都不知道的魚名由來」,整理豐富的各種各樣魚的名稱來自哪裡?以及海鮮名稱的多元族繁、繽紛燦爛,值得推薦。
水產出版社/台灣水產電子報社長 賴春福
台灣好魚排行榜
台灣俚諺有各種好魚排行榜,最常見的「十大」版本為:「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六嘉鱲,七赤鯮八馬頭,九烏喉十春子」,現在已經網路一大抄,連官方機構、海產販業者都引用了。
但長期研究基隆文史的曾子良教授跟我說,他多年前在基隆大沙灣安瀾橋一帶做田野調查,曾訪問當地耆老,這句俚諺最後不是「九烏喉十春子」,而是「九春子十烏喉」。
曾教授認為,以台語來說,「九春子十烏喉」才能與上一句「七赤鯮八馬頭」押韻。
我完全同意曾教授所說台語押韻的論點,因為俚諺的特色就是好講好記,押韻可說是原則。春子音tshun-tsú/tsí,而烏喉音oo-âu,才能與上一句馬頭音bé-thâu押韻。
春子、烏喉與鮸魚、黃魚同屬石首魚科,此科魚類的頭內有顆特大「耳石」。春子、烏喉相對是較小的石首魚科,都非常美味,可能有很多人認為烏喉更勝春子。我認為,二魚既已同入「十大」,再去比較排名第九或第十,其實意義不大,但配合整句俚諺的押韻非常重要。
春子、烏喉都是俗名,根據中研院《臺灣魚類資料庫》,烏喉是「黑屬」,學名Atrobucca nibe;春子則包括黃姑魚屬、叫姑魚屬、白姑魚屬的魚種。這種魚會發出咯咯叫聲,以「姑」聲而俗稱「叫姑魚」、「黃姑魚」、「白姑魚」、「黑姑魚」。
烏喉的美味,可以從南台灣一句台語俗語看出:「若有錢,烏喉都會盤山過嶺;若無錢,三界娘嘛無才調躘入戶樽(lìng li̍p hōo-tīng)。」
這句話意思是說:如果有錢,烏喉自己都會從海裡翻山越嶺而來;如果沒錢,連厝邊溪中的三界娘仔都不會跳進門。「三界娘仔」泛指台灣早年生長在田間、溝渠、溪流內的小魚,而今在多數地方早已絕跡。
台灣的「烏喉」,並不是日本俗稱的「喉黑」(ノドグロ)。日本「喉黑」正名是アカムツ(Doederleinia berycoides),漢字「赤鯥」,此魚是紅色的,但喉是黑色的,故稱「喉黑」,在台灣則稱之「紅喉」。
「十大」俚諺中的「馬鮫」,可以泛稱鯖科馬加鰆屬的馬鮫、塗魠、白腹,一般認為馬鮫味道不如塗魠、白腹。
嘉鱲、赤鯮都是鯛科,馬頭魚則是弱棘魚科馬頭魚屬。但馬頭魚也是美味之魚,所以日本人稱嘉鱲為真鯛,赤鯮為黃鯛,馬頭魚為甘鯛。
紅沙一般指布氏鯧鰺,此魚在生鮮時外表粗皮呈粉紅色,以粉紅+沙皮而被稱為紅沙。
當然,當年的美味排名是以台灣沿岸近海的野生魚來評比,現在加入進口、養殖的魚種,加之野生魚因捕撈過度而有變小的情形,此一排名已不準確,只能參考。
台灣毒魚排行榜
台灣俚諺有「好魚排行榜」,相對也有「毒魚排行榜」,一般常聽到的是:「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
所謂「毒魚」,並不是說吃了會中毒,例如有些河魨含有致命的神經性「河魨毒素」,或是鯖科魚類不新鮮時會產生引起頭暈等症狀的「組織胺」。事實上,台灣常見的「刺河魨」,魚肉和内臟都是無毒的。
這裡的「毒」指的是「刺毒」,就是魚的胸鰭、背鰭或尾部的硬棘有毒腺,刺到會紅腫劇痛。不過,有些名列「毒魚排行榜」的魚並沒有刺毒,但硬棘鋒利,人一不小心就會被割傷、刺傷。簡介一下這五種魚:
‧魟:魟魚。魟魚尾部上方有毒棘,被刺傷會劇痛,若不緊急送醫,可能危及生命。
‧虎:虎魚。鮋科魚鰭硬棘有毒腺,魚類體色多變化,並會隨周遭環境擬態,常偽裝成石頭,以便近距離捕食獵物,故俗稱「石頭魚」、「石狗公」。其中「鬼鮋屬」、「虎鮋屬」、「毒鮋屬」又稱「虎魚」,「玫瑰毒鮋」則毒性最強,被刺有如燒灼、鞭抽疼痛,以至於喪失知覺。
‧沙毛:鰻鯰。鰻鯰科的「線紋鰻鯰」,是生活於珊瑚礁區的鯰魚,胸鰭、背鰭有銳利的毒棘,被視為危險的海洋生物。
‧臭肚:象魚(象耳)。臭肚魚科魚類,魚鰭的硬棘尖銳而有毒腺,刺到會劇痛,所以台語俗語說:「象耳無名,鑿(tsha̍k)著叫阿娘。」
‧變身苦:又稱遍身苦,即金錢魚。金錢魚的背鰭硬棘尖銳而具毒性。
另一個「五毒」排行榜:「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金鼓」,其中的「金鼓」就是指「變身苦」。
還有一個「六大」毒魚說法:「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倒吊、六斑午。」
倒吊指粗皮鯛。刺尾鯛科魚類的尾柄上有非常鋒利的硬棘,雖然沒有毒性,但有如外科醫生的手術刀,人很容易被其劃傷,故此魚英文俗稱Surgeonfishes。「倒吊」之名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被魚網捕獲打撈上船時,尾刺常勾掛在網上,魚頭朝下。二、受驚嚇時,以魚頭朝下、尾鰭向上迎敵。
斑午指花身雞魚。鯻科的「花身鯻」、「條紋鯻」,鰓蓋外緣有尖刺,雖然沒有毒性,但要小心被牠刺傷。
上述「毒魚」,主要威脅漁民、魚販、釣客、潛水人,但一般饕客在食用上不必擔心。
石斑為什麼叫「過魚」?
台灣各地都有小吃攤店賣「𩼣魚湯」,招牌的「𩼣」字可以手寫,但一般電腦中文輸入沒有「𩼣」字,只好以「過」代替,於是𩼣魚就變成了「過魚」────做錯事的魚。
但𩼣魚無過而有大功。台灣的鱸魚、𩼣魚兩種海魚,因肉質軟嫩Q彈,魚皮富含膠質,一般認為在手術後食用有助傷口癒合,所以稱之「開刀魚」。早年常見有人在家煮了鱸魚湯、𩼣魚湯,帶到醫院探視開刀的親友。
台語𩼣魚、𩼣仔魚(kuè-á-hî/kè-á-hî),也有人寫成「郭仔魚」,都指石斑魚。何以謂之「石斑」?大概是這種海水魚口部大、細鱗多,身上有斑點和花紋,喜歡在水底鑽挖石縫之故。石斑魚種類多、顏色多,體型的差異也很大,甚至有長一公尺以上、體重超過一百公斤的大石斑。
根據中研院《臺灣魚類資料庫》,台灣以「石斑」為名的魚共有八十六種,絕大多數是鮨科,少數是隆頭魚科、麗魚科、鯉科。
在台灣清代文獻,石斑魚稱「鱖」或「鱠」。東漢《說文解字》只說「鱖」是魚名,清《說文解字注》引用南朝《玉篇》和北宋《廣韻》的解釋是「大口細鱗有斑文」的「鱖魚」。明《本草綱目》則說是生於江溪間的「石桂魚」,即一般說的桂魚、花鯽。
根據《漢典》、《漢語大字典》,「鱖魚」的方言稱之「鱠」。總之,中文本來以「鱖」、「鱠」來稱呼「大口細鱗有斑文」的淡水魚,後來也用在海水魚。
台灣清代方志說:「鱠魚口闊身斑。」「鱠魚,一名鱖魚,身圓而長,皮有斑色,頭微有角,甘而潤,又有脊上帶珠者,謂之珠鱠。」「泥鱠魚,黑色、口闊,大者五、六十斤;珠鱠魚,黑色,身有紅白點;小鱠魚,黑色。」
《澎湖廳志》還說:「鱠魚,一名鱖。俗云:鰱魚頭、鱠魚喉,言柔滑也。」所謂魚喉,就是魚下巴,下巴是石斑魚最常活動的部位,所以特別滑嫩美味。
近年來,台灣成功養殖大型的龍膽石斑,「鹽烤龍膽石斑下巴」已成為一道燒烤名菜。
「鱠」、「鱖」的魚名,如何變成𩼣魚、𩼣仔魚?道理很簡單,就是在民間還保留魚名的發音,但不知本字本義,所以就寫成諧音的替代字了。
在日本時代的《臺日大辭典》(一九三一年),還收錄「鱠仔魚」(kè-á-hî/kòe-á-hî)一詞,原冊的日文注解:𩺊(あら)。《康熙字典》沒有「𩺊」字,但日本人創造了和製漢字「𩺊」來指日文的魚名アラ(ara,Niphon spinosus)。根據《臺灣魚類資料庫》,這種魚是鮨科的「東洋鱸」,俗稱「鱠仔」,與《臺日大辭典》所說吻合。
目前教育部的《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沒收錄「鱠」,但有「鱖」、「鱖魚」(kuè-hî/kè-hû),都指食用淡水魚。
在台語,「鱠」和「鱖」的發音,與「過」完全一樣。有一種植物「蕨」,台語稱之「蕨貓」(kè-niau/kuè-niau),就常寫成「過貓」。因此,把「過」字加上「魚」字邊,就變成了「𩼣」。
結論:「𩼣魚」源自「鱠魚」、「鱖魚」,簡略寫成「過魚」。
最後再提一下,前面提到台灣民間認為病人食用鱸魚、石斑魚有助手術傷口癒合。事實上,鱸魚、石斑魚同屬鮨科魚類。《泉州府志》:「鱖魚、鱸魚二魚形頗相似,皆魚之佳者。」可見先人早已知道這兩種長得很像的好魚。
此鯧非彼娼
白鯧成為台灣過年最熱門的魚,價格漲到一般家庭買不起,所以有人以「過年吃白鯧的迷思」為題投書媒體,引清康熙年間畫家聶璜繪製、描述的《海錯圖》,指「鯧」的命名與「娼」有關,並說過年不一定要吃鯧魚。
這位作者應該出於善意,希望把國人對「鯧」與「昌」的連結轉移為「娼」,以壓抑過年搶購白鯧的風氣。
我也反對過年一定要吃因炒作、跟風而漲價的白鯧,但看到「指鯧為娼」的說法,雖然所說有據,卻覺不夠周延,所以我要為白鯧說幾句公道話,不要逼鯧為娼。
《海錯圖》說:「鯧魚身匾而頭銳狀……骨軟肉白,其味極美……俗比之為娼,以其與群魚遊也,或謂鯧魚與雜魚交……鯧魚遊泳,群魚隨之,食其涎沫,有類于娼,故名似矣。」
其實,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也談到鯧魚:「昌,美也,以味名。云:魚游于水,群魚隨之,食其涎沫,有類於娼,故名。」
我來評析如下:說「鯧魚與雜魚交」,但鯧魚並不性交,而是體外受精。說「群魚隨之」,這也不能說是娼,美女也會有眾男子追求啊!說「群魚食其涎沫」,我在網上找到一筆資料,指「涎沫」可能指鯧魚正在排卵。
不管如何,鯧魚也可說是以「昌」得名。「昌」有美好之意,可指鯧魚美麗又美味。
台灣清代方志也提到鯧魚的美味,並知道白鯧比黑鯧好吃。《諸羅縣志》(一七一七年):「鯧,身扁而短,無鱗。以紫白色者為佳,海魚之貴品。又有黑色者,細鱗,名烏鯧,味少遜。」
《噶瑪蘭廳志》(一八五二年)則引用宋元地方志《四明志》說:「鯧魚一名鏘魚,狀若鏘刀。」此一說法指鯧魚以形似「鏘刀」得名,正名是「鏘魚」。
事實上,從台灣過年習俗來看,過年吃白鯧並不是傳統習俗,而是這二、三十年來才出現的風潮。
先來談魚,說年夜飯吃「魚」象徵年年有「餘」,但「魚」與「餘」諧音是在華語,而不在台語。台語的餘叫「賰」(tshun),所以過年在神桌上擺米飯,上面插上以紙或布剪成的「春仔花」,稱之「春飯」,象徵「賰飯」,即米飯有餘之意。
再來談白鯧,此魚在台灣確是高貴魚種,台灣早年好魚排行榜無論是說:「一鮸二嘉鱲,三鯧四馬鮫」,或說「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白鯧排名都是第三。
然而,台語「鯧」本來並沒有「昌」的聯想,因為台語「鯧」音tshiunn,而「昌」音tshiong,兩者發音不同。
台灣人本來愛吃白鯧,過年買一尾白鯧來圍爐也很自然,但好魚很多,不必非鯧不可。
鱸鰻可不是流氓
「鱸鰻」是台灣溪流的鰻魚,被影射華語為非作歹的「流氓」,所以「大尾鱸鰻」指大流氓,也成為電影片名。其實鱸鰻的本名是「蘆鰻」,在台語發音「鱸鰻」與「流氓」也不相同。
「流氓」一詞原指無業遊民,後來才變成破壞社會秩序的不法分子。在台灣的清、日文獻中,流氓大都指「無業流氓」,例如:「招徠流氓拓田」、「集流氓,墾荒地」、「初有閩、廣流氓冒入番地,屏逐土人」。
我還記得侯孝賢導演以二二八事件為背景的電影《悲情城市》(一九八九年),片中由掌中戲大師李天祿飾演的林家長輩,他以台語稱當時來台灣的上海幫派人物為「流氓」(liû-bâng),而不是「鱸鰻」(lôo-muâ)。
現在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有「鱸鰻」而沒有「流氓」詞條,但日本時代《臺日大辭典》(一九三一年)兩條都有,「流氓」(liû-bîn)指流離人、流浪人,「鱸鰻」(lô͘-môa)除了指動物,也比喻時常帶凶器向人勒索的惡漢。
由此可見,台灣在日本時代已用「鱸鰻」來比喻惡人了。其實《廈門音新字典》(一九一三年)、《廈英大辭典》(一八七三年)也都有廈門腔白話字羅馬拼音的lô͘-môa詞條,除了指河流的大鰻魚,也比喻不務正業、做壞事的人。
鱸鰻被比喻為惡人,大概與夜行性、大又生猛的掠食習性有關。有趣的是,台語「鱸鰻骨」卻指帶有「鱸鰻性」的人,用來比喻懶惰、整天無所事事的人,因為據說鱸鰻在白天就是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
現在台灣人對這種溪中大鰻的名字,根據的是《臺日大辭典》使用的漢字「鱸鰻」。戰後,因台語「鱸鰻」與華語「流氓」(ㄌㄧㄡˊ ㄇㄤˊ)諧音,才讓人誤以為台語的「鱸鰻」與「流氓」同音同義。其實,從鱸鰻在清代台灣和福建方志的稱呼「蘆鰻」,才能看出命名的由來。
‧《諸羅縣志》(一七一七年):「鰻有烏、白二種,烏者為上。又溪有蘆鰻,赤黑色,大者十餘觔(斤),以食蘆芽,故名。」
‧《淡水廳志》(一八七一年):「蘆鰻,近內山溪澗甚多,天寒出遊澗邊,食蘆竹心。」
‧泉州《晉江縣志》:「蘆鰻,大如升,長四五尺,能陸行,食蘆筍。」
‧日本時代台灣文人連橫《臺灣通史》:「鰻,鹹水亦有。別有蘆鰻,產內山溪中,專食蘆茅,徑大及尺,重至數十斤,力強味美。」
上述文獻提到蘆鰻會吃蘆竹心、蘆芽、蘆筍、蘆茅,指的都是蘆竹的嫩芽。蘆竹並不是竹,而是台灣原生蘆葦屬(Phragmites)植物,分布在內陸溪邊。
蘆鰻身體有黏液,可暫時離開水裡爬到陸地,牠除了吃水裡的魚蝦,也吃岸邊的青蛙,甚至路過的小雞小鴨,尤其還會吃蘆竹的嫩芽。這是牠給人最特別的印象,也是此鰻以「蘆」為名的由來。
今天,台灣還有「鱸鰻」的地名,例如新北市石碇區、花蓮縣玉里鎮的「鱸鰻潭」。臺灣二○二二年十月上映、以臺東縣綠島鄉白色恐怖時期為歷史背景的電影《流麻溝十五號》,「流麻溝」是地名,其舊名是諧音的「鱸鰻溝」。
台灣溪流有兩種鰻,一是「鱸鰻」,一是「白鰻」,這兩種鰻都在溪中成長,但會游到海裡產卵。
流麻溝是綠島最長的溪流,當地民生取水之處,在電影中可見被管訓的女思想犯來此挑水。此溪以盛產鱸鰻而得名,後來被雅化或誤寫。
台灣清代方志又說:「蘆鰻謂之鰻鱺,魚腹白,有舌無鱗,背有肉鬣連尾,生泥中。」「鰻鱺有雄無雌,以影鰻鱧生子。」「以影鰻於鱧魚,則其子皆附鱧之鬐鬣而生,故謂之鰻鱺也」。
鱧魚就是台語所說的「鱺魚」,也寫成「雷魚」。「鱺」是「鱧」的異體字,「鰻鱺」就是鰻與鱺的合體。
怎麼說呢?古人對蘆鰻認識不多,產生神祕感,尤其從沒看過蘆鰻在溪河中產卵,不知蘆鰻雖生活在淡水中,卻會游到海裡產卵,所以傳說蘆鰻游過鱧魚,鱧魚背鰭的小鬚就會化為鰻苗,故稱「鰻鱺」。
台灣有一首台語童歌:「西北雨直直落,鯽仔魚欲娶某,鮕鮘兄拍鑼鼓,媒人婆仔土虱嫂。」台灣山上溪流早年常見鮕鮘和鱸鰻,所以說:「水底出鮕鮘,石孔出鱸鰻。」
根據中研院《臺灣魚類資料庫》,鱸鰻是「鰻鱺科」的「花鰻鱺」,又稱花鰻、黑鰻、烏耳鰻、土龍等。鱸鰻在河流中可活十多年以上,最大體長達兩百公分,所以曾有新聞報導有人捕獲比人高的鱸鰻。
台灣淡水鰻魚另一種體型較小的「日本鰻鱺」,又稱白鰻、正鰻、日本鰻等,常用來加工製作「蒲燒鰻」。
鱸鰻在台灣曾被列為保育類物種,但已在二〇〇九年解除。由於台灣民間視鱸鰻為補品,常以中藥燉煮,所以後來發展了鱸鰻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