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有關黨國大老陳立夫之子、兼「立夫醫藥研究基金會」董事長陳澤寵先生在大陸開刀不治,家屬怒告北京醫療疏失的新聞,標題斗大的「長壽家族成員誤入枉死城」,令人看了怵目驚心。
據陳家家屬表示,陳澤寵是因為在北京旅遊考察時,因感冒不適,入院檢查時意外發現肝腫瘤,由北京著名的「三級甲等」中日友好醫院進行手術,不料術後出現併發症,又緊急轉往武警醫院進行換肝,最後仍因多重器官衰竭而不治。從健康如常到去世,還不到一個月。
這樣的過程,令人聯想起日本小說《白色巨塔》,主角財前醫師仗著自己手藝精妙,醫術高明,卻因為傲慢與輕忽,術前沒有為患者佐佐木先生進行徹底的檢查與併發症預防措施,術後又沒有即時補救,讓病人不明不白地冤死。只是和佐佐木不同的是,陳澤寵家世顯赫,本身和中國醫界關係匪淺,又是由名醫好友引介入院的,結果竟仍如此,就更令人心寒了。
面對這則新聞,也許有人會詫異,一趟大陸行,為什麼就臨時輕易地把生命交托給不熟悉自己身體狀況的醫生,會不會太冒險了?話說回來,3年前,香港鳳凰衛視記者劉海若在英國火車出軌事件中,腦部嚴重受創,經過北京醫師以「中西合治」方式起死回生,燃起了許多人對中國醫療的信心,前往醫治疑難雜症的人大增,這也應該是陳澤寵敢在北京動手術的主因吧。
大陸醫術高不高明,醫療手法是否尖端,研究基礎是否深厚,其實和病人存活率並不完全成正比,反倒,醫護人員能否珍視每一條生命、能否視病如親,才是決定成敗的最關鍵因素。而這,又跟整個社會的人文氛圍和價值觀有關。
這次光華封面故事報導的,就是中國這種基本上是「硬體好,軟體差」、「醫術好,服務差」的醫療現況。在許多地方,大陸新型頂級醫院富麗堂皇的程度令人咋舌,但軟體服務精神和醫院管理能力的落差,卻不是靠著經濟起飛就能「一步到位」的。
為了數以十萬計的台商和眷屬的健康,更為了中國13億人口的龐大市場,近5年來,台灣醫療產業已繼傳統產業、電子產業,及餐飲賣場等服務業之後,成了揮軍西進的新一波熱門行業,連電子新貴明基集團都瞄準這塊新興產業,準備大舉搶佔。
此行,光華副總編輯滕淑芬和攝影組長林格立走訪大上海地區,為讀者帶回第一手的當地醫療現況與大陸台商醫療實錄,對於擔心中國醫療落後而不敢輕易前往就學或工作的人來說,也可以提供考慮時一個比較清晰的輪廓。
本期還有關於受虐兒的相關報導,所謂「可憐人必有其可惡之處,可惡的人也必有其可憐之處」,在各界認為施虐者「泯滅人性」之際,我們選擇以如何幫助高風險家庭的角度,重新檢視失能家庭與失能父母問題,希望能藉社會共同的力量,讓暗夜中的孩子不再哭泣。
時序入冬,禽流感的陰影籠罩全球,然而在人類噩夢尚未成真前,已經有上百萬隻家禽因為沾惹感染嫌疑而被屠殺銷燬。從狂牛症、口蹄疫到禽流感,近年來,這樣大規模屠戮的鏡頭一再上演。我們應該自問,防疫誠然重要,然而人類的保命之道,難道必須建立在無辜禽獸付出的、完全不成比例的血腥代價上嗎?有關生命的掙扎與兩難永遠存在,面對這個課題,我們顯然還有很多面向應該好好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