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培利」報復法案成立後,為了避免再引起爭議,行政院衛生署繼犀角、虎骨之後,又列出包括熊膽、龜板、象皮等十三種藥材,籲請中醫、藥界暫停使用。
中醫、藥界會變成美國對我實施培利報復法案的受害者嗎?
越來越多的動物藥材遭禁用,對已經有千年歷史、到今天仍受廣大華人青睞的中醫、藥,會有什麼樣的傷害?中醫藥界又如何面對二十世紀的新課題——生態保育?傳統中醫文化真是生態保育的劊子手嗎?
「不吃犀角會死嗎?」從前年國外保育團體以「犀牛終結者」攻擊台灣,到今年四月台灣成為美國第一個以保育不力為由,實施貿易報復的國家,中醫藥界一直成為眾矢之的,中醫師黃明德就曾遇過這樣的問題。
雖然有許多人氣憤不平說「人命簡直不如犀牛、老虎」、中醫藥受到打壓……,但問中醫師禁用動物藥材在治療上會有什麼不利的影響?中醫師卻都平和地反應,「不會啦,少掉一些動物藥材,對中醫治病不會有什麼影響。」

為了防止犀牛瀕臨絕種,大部分中醫師與中藥商均支持政府暫時禁止使用犀牛角。圖為去年南非犀牛人來台籌募款項,中藥公會也參與活動。(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你有阿斯匹靈,我有葛根湯
最直接的原因是,中藥裡動物藥材其實只佔少部分。台北醫學院生藥研究所副教授張憲昌說,歷代本草中的藥材,植物一直佔有九十%以上;而且中藥材太豐富了,大部份也都可以找到療效相近的藥材替代。
以「培利法案」主角犀角為例,許多人好心建議說,一粒退燒藥阿斯匹靈不到十元,何必用犀角退熱?在中醫師看來,這個建議其實很「外行」。因為如果只是退熱,中藥本身替代品很多,比如一味葛根湯,也只需要新台幣十五元,沒有中醫會只為了給病人退熱,開一帖五千元的犀角。
更重要的是,犀角、虎骨這些稀有動物身上的稀有藥材,中醫師也幾乎在「自我禁用」了。「傷害當然不大」,黃明德笑著說,要不是EIA(環境調查學會)攻擊台灣,原本犀角生意很差,身價哪會漲那麼高。根據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的紀錄,在禁用犀角前四年,這所全台灣最大的中醫院有將近一百萬人門診,使用的犀角只有○.一公斤。以此推算,台灣若真如保育人士說的有十噸犀角存量,恐怕幾輩子都用不完,真正的中藥商又何必壓著資金冒險走私、囤積犀角?
「當藥用的材料,來源一定要豐富、便宜,不可能太稀有、貴重,又不是在收藏古董」,古道堂中醫院醫師李仲亮就說。犀角早已升等為貴重藥材,中醫自然少用。

不論犀牛的瀕臨絕種是因過去西方在非洲大肆打獵,或者中國人長久來以犀角為藥材,今天只有世人攜手救犀牛,犀牛才有生存之機,下一代也不會只能憑玩具想像犀牛的模樣。(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方劑治病,不差一味
中藥材取自自然界,受限於地理分布等原因,數量來源不似由工廠生產、製造的西藥穩定;過去一定也有藥材面臨貨源不穩定的窘況,但神農嚐百草,經過二、三千年,總會出現量多、療效相近的藥材;當有更好效果的藥出現,早先的藥,也自然會被取代。
中國藥典上可查的方子有八萬個之多,但較常用的也不過幾百種,多的是名存實亡的藥;衛生署新開出的十三種禁用藥材名單中,水獺肝、象皮、熊膽等,在中醫師心中,或因療效差、或來源少,早就屬藥單上的「稀有動物」了。
何況「一個好的中醫師,其實不在乎多一種藥材、少一種藥材」,黃明德解釋,中醫治病觀念與西醫不同,不是每個人患同一種病,都給同一種藥。中醫視人為「全人」,「你長雞眼、痔瘡,他不會只醫你雞眼、痔瘡」,李仲亮笑說,以今天的字眼來說,就是他認為你「身上整個免疫系統已出毛病」。因此中藥也很少只以單方殺一種病菌、而是以方劑(復方)治療,藥材有君、臣、佐、使之分,醫師依著患者虛、寒、實、熱不同的體質、病情來增減藥量、靈活配藥。
比如與犀角同被EIA做為攻擊我國主力的虎骨,過去常被用來與其它十三種藥材共同泡製「木瓜虎骨酒」,是強筋骨、緩和下肢酸痛很好的用藥。但在木瓜虎骨酒裡,虎骨主要是膠質多,有很多物品可以代替,因此只要保留川牛膝、天麻、五加皮、川續斷等植物藥,去掉虎骨,療效依然不減。
「好的中醫不會執著於古方」,李仲亮說,只要禁用的藥材不是以單方治病,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而中藥裡,單方藥佔不到五%,「沒有人會抱著犀角,沒事就刮點犀粉來吃的。」

「為什麼它的角比我們的貴?」由於數量、來源少,犀角被中醫視為貴重藥材,自古即以水牛角作為代用品。(郭惠芳)
食、療同源,醫、藥分家?
雖然中醫師面對中藥未來,表現得氣定神閒,但中藥商卻沒有如此輕鬆。傳統醫療由於發展出「食療同源」的觀念,中醫、藥因此分成兩個系統,民間自己在日常生活使用中藥時,就不侷限在中醫界的說法,而有「吃形補形」等其他民族傳統藥學也都存在的應用之道。
因此一些和今天保育類動物相關的產品,比如雨傘節、虎鞭、熊膽這一些醫界不用、少用或認為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的藥材,在民間生活信仰中,數量也許日漸減少,但確實還存在。
尤其中藥房目的是賣藥,是商業行為,由於動物藥材常是貴重藥材,利潤較高,中藥商也可能為了商業利益,對購藥者強調稀有、貴重藥材的療效。
加上中藥常被迫做醫療體系裡的「收尾」工作,台北市中藥公會理事長鄧芳男就表示,病人常是西醫治不好了,才來找中醫。為取信病人,中藥自然發展出一些珍奇藥材來治絕症,比如集合麝香、熊膽、牛黃、琥珀、珍珠等五種藥材的「五寶散」,就被用來治癌症,價格高昂。如果麝香、熊膽被禁,對生意當然有影響。
但許多中醫也指出,中藥店裡所謂的貴重藥材,特別是稀有藥材,九十%其實都是冒牌貨。
羊骨與虎骨同在,牛角與犀角並存
中國醫藥學院教授張賢哲表示,尚未禁用虎骨以前,若以DNA來化驗,都市的中藥房裡,真正的虎骨,恐怕五%都不到,鄉下則幾乎沒有。熊膽則八十%是牛膽、豬膽張冠李戴,在犀角事件鬧的最厲害時,也傳出許多犀角粉其實是水牛角研磨成的。
雖然許多人都認為中藥商是「掛著羊頭賣狗肉」,但張賢哲表示,這種「沖貨」文化,由來已久,這也是中藥材在原有正品缺乏,自然就會出現其他藥品補替而致。許多沖貨也都經過臨床證實,確定有部分相似、相近的療效。
比如西藥未進入中國前,古代社會就多以水牛角來替代貴重的犀角退燒,在大陸,經過成分分析與臨床紀錄,更已將水牛角列入藥典中。
張賢哲解釋,中藥處方上的藥名,常常只是藥的代號,實際則包括了相類似的藥材。例如衛生署考慮禁用「豹骨」,但中藥裡並無豹骨這一藥名;因為對中醫師而言,它也叫做「虎骨」。在中醫應用上,虎骨其實分為包括虎、豹、獅骨的「正虎骨」與包括了牛、馬、豬、狗骨頭的「雜骨」兩大系,價錢也有高低之別。
台灣虎骨市場裡真正賣的就以羊骨最多,「想想看,過去虎骨一斤一萬六千元,和羊骨價錢差一百倍,而且要關節炎、風濕有起色,必須吃好幾斤,多少人吃得起?」張賢哲說。
不是假藥的禁藥
藥名只是代號的另一個原因,和傳統藥材含有部分精神療法相關,比如四神湯中包括一味稱為白虎的藥材,當然不是真白老虎;「龍骨」當然也不只有恐龍的化石,包括有許多哺乳類動物的化石,但「龍骨」聽起來絕對比豬骨、狗骨有「心理療效」多了。
兩年前,衛生署考慮禁用虎骨前,曾希望澄清沖貨觀念,不願因此殃及池魚,把羊骨、水牛角一併都給禁了,對中藥店傷害太大。「但當時考慮到這對一般人而言,太複雜了,因此並未有任何措施,就禁掉了」,張賢哲說,於是也造成外人「看到粉都是犀粉、看到骨都是虎骨」,誤以為犀角粉、虎骨滿台灣。因此中醫師普遍都認為,只要因應今天環境,讓這些藥材「正名」即可。
現在許多藥材在還沒有來得及正名之前就被禁了,這種作法留下不少爭議,「不論對中醫、藥是否有實質、或心理影響,要禁掉任何一種藥,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充分的理由」,黃明德說,在民主國家,從不會有衛生單位禁用對人體沒有傷害性的藥材。
他說,即使衛生署有苦衷,但中醫、藥界也不想被禁得糊裡糊塗,政府一定要能明白清楚說服老百姓,不能只為了應付國際保育團體就急著禁用動物藥材。「賣了幾千年的藥,你不准他賣,總要理由充分。」
你賣的是哪一種烏龜的殼?
就有中醫師針對衛生署將禁用麝香表示異議。麝香是麝肚臍分泌物,在藥材裡,它扮演重要的「佐使」角色,協助藥劑在身體行走、擴散,所謂的「行氣」,許多藥欲發揮藥效,必須靠麝香,因此目前用量還不小。
但問題不在用量多寡,張賢哲說,他對禁犀角、虎骨無異議,因為動物確實已快滅絕,但目前大陸已發展麝的養殖,而且取麝香時,並不需要殺害麝,沒有禁的道理。
他再以另一被禁的龜板為例,目前屬於保育類的烏龜只有三種,都是海龜,但中藥商用的種類有四十多種,大部分是陸龜,許多陸龜也可以養殖,南美洲一些地區甚至還有吃龜肉的飲食習慣,「除非也禁止吃龜肉」,張賢哲提出不同於衛生署的看法。
在中醫師看來,禁用保育類動物相關藥材,還有許多灰色地帶;但在保育人士眼中,卻另有顧慮,「中藥商對藥材的分類觀念很薄弱」,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秘書長方儉指出,大部分中藥商對自己藥材來自什麼樣的產地、什麼種類,根本提不出證明。大陸雖然正進行麝的養殖,但數量不多,誰能證明你的麝香不是來自野外的麝?犀角被禁了,不一樣還有人走私,有人盜獵?
別擠壞了豬!
至於養殖的族群,以傳聞將被西方保育團體視為下一波攻擊對象的熊膽為例,中藥商指出目前大陸已經由養殖的熊身上採取膽汁,不需再像過去利用整個熊膽。但看過大陸熊養場的師大生物系教授呂光洋就表示,為了以引流管將膽汁導出,熊身上經年累月被開個洞,此外,為防止這些大型動物掙扎,必須將之關在狹小、不得動彈的籠子中。「這種作法過於殘忍,不人道」,他說。
衛生署技監張鴻仁舉瑞典為例,瑞典法令規定一輛卡車運送豬到屠宰場,不得超過一定數量,因為有科學根據證實,若過於擁擠,豬的腦部會分泌出一種物質,造成緊張、不愉快。
在動物福利高漲的今天,除非能改善養殖品質,「否則衛生署也只能暫時禁用熊膽」,張鴻仁說。
呂光洋表示,雖然麝香、龜板、蛤蚧都有部分種類屬於保育類動物,但國內動物藥材若能仔細清查,確定來源,而中醫、藥公會能自我管理,國貿局統一進口,藥材上蓋有合法印章,避免走私,有一套完整的「遊戲規則」,他並不反對非保育類動物在良好監督下被有限度地作為藥材。
但在目前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下,保育人士也贊成衛生署階段性禁用部份動物藥材,否則可能會造成合法掩護非法。若仔細探究造成今天中藥市場混亂的原因,不可否認與國內對中藥缺乏管理有關。
撥開中藥雲霧
三年前,國外保育人士結合國內動物學者做犀角存量調查,指出台灣地區存有十噸犀角。由於調查者對中藥文化並不熟悉,因此結論遭中醫界學者質疑。但當時衛生署、農委會雖然否定了別人的調查結果,卻提不出自己的數據;事後做的調查,已得不到國際信任。
以衛生署的想法,取自自然的傳統藥材,不像西藥,因為擔心有人做假藥、傷害人體,才須加以登記管理、控制成分。但台大藥理學研究所所長鄧哲民指出,即使不由生態保育的觀點來檢視中藥材,站在藥品品質管理上,除了提煉、粹取的科學中藥藥粉,也應該針對天然藥材做清查,藥商才不會賣得糊裡糊塗、病人吃得不明不白。為中醫藥長遠發展著想,一定得走這一步路,沒有捷徑,否則全部禁掉也不是辦法。
事實上,即使犀角、虎骨所有動物藥材都有替代品,卻不表示這些藥沒有存在的價值。在今天,成分、療效非常單純、精確的西藥雖然成為醫藥的主流,但西藥再科學,仍無法解決所有的疾病,而且副作用多,傳統藥材因此重新被重視,聯合國衛生組織就在全世界設有三十幾個傳統藥材研究中心。
讓它更可靠
雖然要將傳統藥材的有效成分提煉出來、像西藥加以合成,以減少對天然藥材的消耗,目前還很困難。但最起碼的工作,「包括分析成分、記錄臨床效果、替代品的成分差異、哪一些成分在發生作用,都應該進行」,鄧哲民說。
由於過去國內對中醫藥研究投入資源有限,陽明醫學院藥理學所教授陳介甫說,尤其動物藥材的研究更少,也因此造成人們對中藥藥效的質疑。一位動物學者就說:「犀角、熊膽真的有效嗎?」實際上,近年來大陸、香港對犀角做過許多臨床實驗,證實它有減輕中風、腦膜炎症狀的功能。但我們不僅缺乏研究,中醫藥界本身甚至對別人做的研究也不清楚。如果無法提出更科學的中藥療效紀錄,在動物數量急遽銳減下,別人要求禁用,中藥可以反駁的機會就更少了。
危機也許是轉機?近來中醫界有醫師自行研究水牛角的藥效;中藥商也提出,希望衛生署或農委會能提供禁用龜板所屬的三種保育類海龜照片,中藥行願意遵守規定,絕不進口該三種海龜的製品。
「殺生求生,去生更遠」
一樁犀角、虎骨公案,讓許多人忙得不可開交。但回頭想想,很多中醫師自己也忘了,其實傳統中藥一直有著比今天保育觀層次更高的醫療哲學。
「中藥傳統上,並不喜歡使用具有靈性的動物做藥材」,李仲亮說,這是動物藥材在中藥材裡數量極少的理由。而在食指繁浩的中國各代藥典中,更不時傳遞「好生」的觀念。
漢朝醫師張仲景在《千金要方》書中就針對想要習醫的人,提出「……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不在此例,能不用者,斯為大哲」的原則。意思就是為了救一條生命,卻犧牲另一個生命,就離真正的愛惜生命更遠了,但如果用其他原因死亡的生命來救人,則不在此列。然而真正的大醫,卻不論動物是生、是死,都不會將之當成藥材。
這樣的想法,是否也是許多中醫師認為衛生署若真禁掉十幾種動物藥材,對他們無傷大雅的原因呢?
〔圖片說明〕
P.86
繼犀角、虎骨之後,衛生署決定再暫時禁用多種與保育類野生動物相關的藥材。中醫師今後該何去何從?
P.88
為了防止犀牛瀕臨絕種,大部分中醫師與中藥商均支持政府暫時禁止使用犀牛角。圖為去年南非犀牛人來台籌募款項,中藥公會也參與活動。(張良綱攝)
P.88
不論犀牛的瀕臨絕種是因過去西方在非洲大肆打獵,或者中國人長久來以犀角為藥材,今天只有世人攜手救犀牛,犀牛才有生存之機,下一代也不會只能憑玩具想像犀牛的模樣。(張良綱攝)
P.89
「為什麼牠的角比我們的貴?」由於數量、來源少,犀角被中醫視為貴重藥材,自古即以水牛角作為代用品。
P.90
中醫師指出,由十三種藥材製成的木瓜虎骨酒,即使少了虎骨,若再經過重新調配,療效還是一樣。圖為大陸出產的木瓜虎骨酒。(張良綱攝)
P.91
「我們的骨頭都叫『虎骨』!」中藥藥名通常是一組藥的代號,在中藥店裡,羊骨、牛骨等都叫做「虎骨」,但價格遠低於虎骨。
P.92
中醫傳統並不喜歡使用有靈性的動物藥材,即使廢物利用「蟬蛻」(蟬褪下的殼)這樣的藥材,也被大醫所排拒。(張良綱攝)
P.93
「採麝香就像清洗肚臍?」中醫藥界認為,如果動物藥材可以像植物藥材,以人工培養,沒有道理不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