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科技產業大老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成為最搶手的大學師資!兩年前,新竹交通大學的高階主管管理碩士班請來電子業大師講授企業經營理念,一舉打響了交大 EMBA的知名度;今年交大又延聘了宏硍偎庛釣う欓I振榮前來授課。企業人士爭相擠入第一學府──台灣大學企管碩士班,也讓台大在職研究所的錄取率比大學聯考還低。
各種跡象顯示,教育部推動的「回流教育」,已經成為大學最熱門的投資事業。為了建立多元的升學管道,三年前教育部大幅放寬在職生進修碩士的名額,希望將大學研究所一般生和在職生的比例從以往的九比一逐漸縮小。大學也可以自訂考試科目、考試時間和收費標準,招收符合他們理想的學生。
需要廣闢財源的大學果然相當配合,八十八學年度有十二所大學開辦,八十九學年度增加到三十四所。從中文、外文、物理,到資訊、管理等科系,想充電的社會人士選擇更多。

王壽●早年依據一幅照片所繪的蔣夫人,神情溫柔慈祥,王壽●說,「美則美矣,但味道差了一點。」。(王壽提供)
企管最熱門
雖然充電管道增多,但其中卻有冷熱之別。
台灣科技大學去年有五個研究所招收在職生,其中纖維所計畫招收十名學生,結果只有二十人來報名,等於二人取一人;機械所計畫錄取十人,也只有三十人報考。台大的情況則是,包括電機、三民主義、生物等九個所,去年首次開辦在職專班,預計錄取一六七人,但報名總人數卻只有三三○人。
和其他研究所不太熱烈的情況相比,管理研究所顯然是一枝獨秀。
台灣科大管理研究所八十八學年度甄選二十名十年工作經驗以上的社會人,吸引了將近五百人報考。台大管理學院八十六學年度首次試辦在職進修,招收四十四人,吸引了九百九十人報名;第二年增加錄取名額到九十五人,結果來考的人更多,一共有一千四百人。
目前國內提供高階主管進修課程的公私立大學共有台大、交大、中山、大葉、元智等十餘所,為什麼企管所特別受社會人士青睞?
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廖慶榮說,社會新鮮人剛入工作職場拚的是專業知識,經驗豐富的中高階主管拚的是管理。而一般大學畢業生進入社會就會用到專業知識,但是工作上不見得有人教你管理,大學正是有系統學習的地方。
「企業環境變得太快,很多新觀念以前都沒有教,」政大商學院院長吳思華說,諸如創新創投、技術管理、智慧財產權、電子商務等新領域,都是近幾年才有的課程。
台大國際企業研究所教授湯明哲表示,「台灣企業以中小型、家族型居多,以往不需專業管理就可以活得很好,但現在是地球村時代,不少老闆都感覺到不能再靠『直覺』做決策,需要系統化的經營理念。」
也有管理學者指出,未來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國外大學將可來台招生,加上教育部要求國立大學自籌部分經費,在此雙重壓力下,促使大學開設這類課程。
至於最多人數報考的台大,頂著最高學府名號,「不愁學生來源,因為永遠有人想念台大,」湯明哲說。

雖然沒有碩士學位,宏碁集團籌備多年的標竿學院課程紮實、師資陣容不俗,去年底開幕,當天即邀請了國內知名企業老闆張忠謀、黃河明和美國管理大師普哈拉與會。(邱瑞金)
要文憑,更要新知
為了配合在職生白天要工作的行程,多所大學開設的企管課程都排在晚上,傍晚時分常見穿著套裝、或襯衫領帶裝扮的上班族,匆匆來到教室,和一臉稚氣、年輕學子牛仔褲、休閒衫的打扮,明顯不同。
來往於校園和辦公室之間的他們,有沒有蠟燭兩頭燒的感覺?如此辛苦,為的是文憑嗎?少數學校還有已經是博士級的在職生,又回頭念碩士,學位對他們重不重要呢?
生產關鍵性零組件的「國際直線科技公司」負責人李茂"是台灣科大管理所研二學生,他說,年輕時讀書是被逼的,現在學習動機最強,這學期開學時,有太多課想上,竟然選了三門課,如今有點後悔,因為時間很不夠用。也上過短期管理課程的他說,「有壓力的學位班比較好,才會成長。」
他也想拿碩士學位,但唸書還是為了求知,自從二十多年前從台灣技術學院機械系畢業後,自己創業,那張文憑就一直放在抽屜裡,只有象徵作用。
有二十五年公務員資歷、監察院資訊室主任謝松枝說,自己職位已到了事務官最頂點,但才五十歲的他,離退休年齡還有十多年,二年前他興起了轉換跑道的念頭,前年考上政大管理研究所,想藉著讀書多認識些不同道上的英雄豪傑,累積人脈關係。
在美國取得機械工程博士學位、中科院擔任研發工作的張欽宗,每週有三天來往於龍潭辦公室和台大校園之間。一直專注在理工領域,和數字打交道的他,感覺自己「思考模式被定型」,雖然新竹交大也有同樣課程,但他擔心交大學生都來自園區高科技領域,背景和他類似,寧願多花點交通時間念台大,和來自廣告、金融、營建業的同學結緣。「說不為學位是假的,否則為什麼不去念學分班?管理學位對目前工作確實沒有任何幫助,但日後若轉換跑道就有第二專長了,」他說。
在職進修雖是近兩年職場主管談論的熱門話題,但其實各大學辦理推廣教育早行之有年,其中政治大學公企中心開設的「企業經理人研究所學分班」更有十多年歷史,不同的是,結業後只有學分證明;相較之下,碩士學位還是很有魅力,因為同樣是唸書,能順帶拿學位不是更好!

民國七十五年冬,高齡已八十八的蔣夫人回台省親,絲毫不見龍鍾之態。王壽●(著黑底紅花旗袍獻畫者)依據在電視新聞中所見的夫人神采繪像,十分傳神。右為婦聯會前總幹事王亞權。(王壽提供)
蠟燭兩頭燒
不管是不是為了文憑,這群專業人士的學習熱誠十分值得鼓勵,不過為了學習,他們先要付出相當的代價。
首先,白天上班,晚上上課,常是一場精力與意志力的奮戰。其次,是工作上的時間調配,許多經理人常要改變出差或出國時間;甚至飛車在高速公路上,從桃園、新竹趕來上課;而一向負責家務的女性經理人,更是蠟燭多頭燒。
「時間要算得好好的,」就讀台大管理所、美商家樂氏行銷公司台灣區經理李孟娜說,她的行程安排以三個月為週期,由於台大的課有一門排在週四下午,事先也已經取得公司諒解,開會最好不要排在這天下午。不過有時還是挪不開,譬如有一次週五一大早要和香港客戶開會,只好蹺課,週四飛到香港,週六再飛回台北上下午的課。
雖然經常因唸書、寫作業熬夜到兩、三點,但她認為,高階管理班的同學都來自社會不同領域,交流對象很多元化,老師也常灌輸新知,讓她頭腦更活潑。而且「我們這些經理人很怪,不把自己忙到很累就會生病。」
像李孟娜這樣的女性經理人,在各校的在職生都是少數,大約只佔五分之一比例。
「如果問我工作還是家庭重要?我會說,從二十年前入社會後一直都是以工作為優先,」實密科技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孫黛雲說,即使晚上不來上課,離開公司時一樣是八點,和現在上完課九點多,一小時的差距對她的家庭生活沒有任何不同。她慶幸自己上大學的兒子和國三的女兒一向自立自強,家事也都會請人來打掃,以身作則唸書反而能做孩子的榜樣,假日還會一起上圖書館查資料。

政治大學公企中心開設的企業經理人學分班已有多年歷史,培育了不少企業菁英,可說是EMBA的始祖,只不過沒有頒授學位。(邱瑞金)
沒有魔術子彈
和年輕大學生目標鎖定在拿學位上相比,在職生進修的動機「並不單純」。也許為了求新知,為了和同業炫耀在台大政大等名校念研究所,為了廣結人脈,為了企業生存和提升競爭力,到學院尋找能解決工作或企業遭遇難題的答案等等,動機非常複雜。
「想從老師這裡尋找到快速答案是錯誤的觀念,」台大國企所教授湯明哲說,他上課前都會對學生說,「老師不是開顧問公司,沒有魔術子彈,有的話早就發財了。」
「學院提供的是系統式思考,不是特定問題的答案,」政大商學院院長吳思華說,他會告訴學生,如果你靜下心來念三個禮拜書,可能自己都有答案了。
吳思華表示,在職生普遍具有豐富的實務經驗,只是不知道如何整理、組合零散的經驗;透過學院知識傳授,建立起自己的思考架構,才是回來唸書的價值。走過二十世紀以資本多寡為企業決勝點的年代,吳思華認為,下一世紀是以「知識作為主要競爭動力」的世紀。
《預約五百年》這本書也指出,一九六○年代,每位主管一年只要學會一項新工作技巧,如電腦、電子郵件等。到了一九九○年代,知識累積的速度每兩三年倍增,進展到每天都要學一項新技能。而公元兩千年時,可能每位主管每小時都要學習一項新技能了。

冠德建設公司董事長馬玉山前年考上台大商研所,他是老闆帶頭學習、以身作則的最佳典範。(邱瑞金)
課程要有賣點
為了滿足這一群知識基礎、期望、要求都不同的學生,老師要出何奇招?對學院又有何挑戰?
「一定有人會打瞌睡,所以要突發奇想,用各種技巧刺激他們的注意力,」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系教授鄧家駒說,對這群離開校園十多年的老學生,不能要求他們記得以前統計學、經濟學的計算公式,也不能是老師不停講課的一人秀。
他的方法是,第一個鐘頭講解理論,其餘時間花在上周禮拜要各小組回去討論的作業。鄧家駒上課還有「三不政策」:不考期中考、不考期末考、不點名。評分依據來自作業和上課討論。
在「風險管理」這門課上,課程進行到如何確認風險,習題之一是:「如果有位天機神算的算命仙,可以確切告訴你往後一生的經歷,請想一想下列資訊對你會帶來什麼好處?什麼壞處?例如,不論多麼努力,你將窮困潦倒一生;你將選上立委,當上總統,一帆風順。」
教授行銷管理、台灣科大副教授林孟彥表示,和教一般大學生不同處在,「他們常常問問題,即使心中已有腹案,還是會把過去工作上遇到的問題拿出來問你,看你怎麼答,」林孟彥說,他就常常被問倒。
此外,由於在職生大多是晚上上課,來去匆匆,對校園不熟悉,為了增進學生對學校認同感,台灣科大設計了海外企業研習課程,去年就由老師帶隊和三十多位學生到大陸參觀訪問十餘天,介紹大陸投資環境,學生反應也很熱烈,今年準備到日本、美國矽谷參觀。
由大學廣設推廣教育、學分班、在職進修班看來,國內高等教育的面貌正逐步轉變,大學除了仍舊專注在教學、研究外,也正大力發揮它的第三項功能──推廣知識並與大眾分享。

能兼顧家庭、學業、工作的女性經理人,還是少數。為了有效運用時間,實密科技公司副總經理孫黛雲說,她會請人來打掃和料理三餐。(邱瑞金)
錦上才能添花
不過也有人批評,大學廣開高階企業主管研究所是專為菁英量身打造。
一位在台灣科大讀學分班的學生反映,學位班僧多粥少,他很希望能跨過學分班門檻,但無法如願,「考不上是自己學識不夠,通不過甄試當然是自己『抬頭』不夠高。」
而每年到EMBA放榜時,報上就有讀者投書:一些國立大學研究所競相錄取大企業第二代、股票上市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等,他懷疑學校的書面審查「只看服務機構、職稱」。此外,在職班採取高學分政策,例如台大一年分三學期,每學期學費五萬元;或者像其他大學一學分收費從三千七百元到一萬元之間,是一般研究生收費的二倍到三倍之間,都讓人質疑這樣的研究所也想「撈錢」,是為特定人士量身打造的。
「從審查、考試到口試,沒有一個老師負責兩項工作,為的就是確保作業的獨立性,」台大EMBA執行長黃崇興說。不過他也承認,企業越大、職等越高,被錄取的可能性越高,因為不少老師認為,他們受教育的「加值效果較大」。
湯明哲更直言,大學教授的時間是國家資源,如果他們能對掌控幾千億台幣預算的高階主管有良性影響,對國家社會的貢獻不是更大!
台灣科大管理學院院長廖慶榮也同意這樣的看法,若從社會影響力來衡量,「哪一種人接受教育的邊際效益較大?總經理還是職員?總經理學到新知,回去可以馬上用。」學校也不是刻意要錄取總經理級人物,但口試時他們的表現就是比較好,也許和經驗豐富有關。
「EMBA會被認為送學位給菁英份子,我們也要檢討,」吳思華說,他常對老師說,如果老師研究做得不好,EMBA也不會有發展,因為大學基礎還是要建立在學術研究上。
至於高學費政策,吳思華以政大為例,一年預算二十一億台幣,花在每位學生上的成本大約是二十萬,如果真算成本,一個學分一萬元還算是便宜。

在美商家樂氏公司工作的李孟娜為了能每週到台大上課,必須仔細規劃出差行程,以免和上課時間衝突。(邱瑞金)
企業再造的契機
EMBA熱潮反映優勝劣敗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競爭無情又激烈;但這是否也代表台灣企業開始重視高階管理人才的教育訓練?
不少學者認為,EMBA在台灣才正起步,許多老闆還抱著走著瞧的態度,這從多數學生報考前不願讓老闆知道,考上後若是晚上唸書,沒有佔用公司時間,老闆同不同意也無所謂的態度就可得知。
台灣企業教育訓練的風氣也許尚不普及,但已經有少數企業是老闆自己帶頭進修,為經理人做模範。
冠德建設公司董事長馬玉山,今年六十四歲,前年考上台大商研所,是台大最年長的學生。
在他看來,終身學習不是口號,冠德二百多名員工每年都要接受八十小時的在職訓練。「老闆要領導團隊,不能光叫部屬學習,自己不學習,何況和員工討論問題時,他們知道你是不求進步的老闆,也不會服氣,」馬玉山說,企業環境變化太快,決策若有錯,會嚴重影響公司發展,「老闆壓力很大,因為容易的問題不會來找董事長。」
由於時間有限,馬玉山聽從台大老師建議,認為高階主管不應單打獨鬥,所以有一學期的「管理經濟」,他特別請了博士班學生當他的小老師。
彰化豐暉鋼鐵公司董事長黃世耀則是台灣科大管理所學生,他說,老闆來唸書,有三個好處,第一,企業形象好,由於公司經常需向銀行信用貸款,而他這位「唸書的老闆會是壞人嗎?」從來都是輕鬆過關。其次,為員工樹立典範;第三,說話帶有管理辭彙,有專家架勢。

(邱瑞金)
預約下一世紀的知識
隨著國際大企業都設立自己的學校,如日本豐田汽車設立豐田大學、美國也有英特爾大學,以培養企業管理人才。國內宏硍偎恅w劃三年的「標竿」學院,也在去年十月於桃園龍潭正式開幕。
擔任標竿學院校長的宏硍偎庛釣う欓I振榮在典禮上說,希望能引進歐美管理模式,結合台灣企業特性,提升亞洲企業國際化水準;而透過經驗傳授,也可以讓新興企業減少摸索過程。
科技、人文、經濟匯流的知識狂潮,讓世紀末人們感受到學習風氣嗎?至少身處台灣校園裡的企業家、經理人、高階主管,已經體認到學習是生存的必需品,和成長的動力。

綿綿春雨的寒假,又是各大學在職碩士班發售簡章的時候了,有心報考的人可以先來探詢報考資格的限制。(林格立攝)(林格立攝)

進入公元兩千年,每位主管每小時都需要學習一項新技能。如何提高競爭優勢,有賴教育和訓練,將個人所學化為組織資源。(邱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