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兩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復甦後,越來越多外籍學生負笈海外學中文。其實,說起教外國人說中文的淵源,台灣的起步最早,不少國際知名的中國通、漢學家都曾來台學過中文。然而,當大陸經濟實力崛起後,華語教學市場也產生變化──由早期台灣的一枝獨秀到兩岸較勁。現在台灣要以什麼優勢來吸引外籍友人來台學中文?
每週一到週五早晨,上課鈴聲響之前,台北和平東路師範大學博愛樓的一樓電梯前總是特別擁擠。數十位金髮、黑髮、棕髮,各種膚色的年輕學生分別擠進四部上上下下的電梯,一小群人潮中可以聽到英語、法語、日語、韓語,還有不是很清楚到底是哪種語言的問候聲,這是一個小型聯合國的外籍學生學習園地,有人來上高級華語課、莊子課,有人來學書法、古箏。
十點鐘,來自波蘭的丹尼爾上完兩小時的莊子課,抱著藍色封面、三民書局出版的《莊子》走出教室。二十九歲的丹尼爾會說中、俄、法、德、西班牙等六種語言,他曾在中國大陸教過兩年英文,爾後進入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中文,在大陸住了三年後,他申請到台北市與華沙市締結為姊妹市的獎學金而有機會來台灣。「最重要的原因是想學繁體字,繁體字也是中國傳統之一,而台灣保存得最好,」他說。

學語文的捷徑之一,不外浸淫於當地環境,台灣的中文教學多採小班制,讓學生有多開口練習的機會。
漢學家的人才庫
一九五六年創辦的師大國語文中心,最早開設教授外國人學中文的課程,從早年屈指可數的外籍學生,到現在一年有一千五百多位來自一百二十多個國家的外籍學生,五十年來,學生總數已超過三萬六千人。
一九六一年創立的台大史丹福中心,則是培養漢學家的人才庫。為什麼會稱為史丹福中心,其源起和轉變就是一段國際政治變遷史。
經歷過二次大戰、韓戰的美國,基於軍事、政治的需要,將中文、日文、俄文和阿拉伯文視為重要語言,美國教育總署並提撥了一筆經費給美國各大學教授這些語言。一九六一年,加州史丹福大學為了服務校內對中文有興趣的學生,和中華民國的教育部及台灣大學交涉,在台大成立了史丹福中心,開始送學生來台灣學中文。
一九六三年,美國十所大學基於學術界對中文人才的共同需求,組成了「美國各大學中國語文聯合研習所」,由於這個機構的中、英文名稱太過冗長,加上招生事宜仍由史丹福大學負責,因此一直簡稱為史丹福中心。此後的三十多年,台大史丹福中心成為全世界培養中文人才的重鎮,而維持該中心師資經費的最大「金主」,就是美國教育總署。
翻開台大史丹福中心的校友名單,儼然就是一份知名漢學家和外交官的「名人錄」:如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主任貝霖、前約翰霍浦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華安瀾、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中文系教授白潤德等。史丹福中心的課程特色是小班、密集、精英制,平均每年學生人數只有五十名,班級人數從一對一到最多不超過四人,因此學生的中文程度都能在最短時間內突飛猛進。
由於是小班制,史丹福中心的學費也以所費不貲聞名,一期三個月的課程,學費達三千五百美金(約十二萬台幣),是其他華語中心的五倍高。
史丹福中心獨樹一幟的教學品質,在國際漢學界頗富盛名。一九九六、一九九八年兩度來史丹福中心學中文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所博士生伊莉莎白說:「第一個夏天我的閱讀能力和速度的提升就很驚人;第二個夏天,我覺得已深具信心可以赴大陸進行我的博士論文研究。史丹福中心高品質的教學和低師生比,讓每一位老師可以專注於個別學生的需求。」

除了正式的中文課程外,不少學校都會安排寫書法、泡茶、包粽子等活動,引發學生對台灣文化的興趣。(師大國語文中心提供)
華語熱延燒
台灣的華語教學市場維持三十多年的優勢後,在九○年代產生變化,當大陸改走開放路線、吸引全球外資匯集後,全球中文熱持續發燒,華語市場也到了競爭白熱化的地步。
一九九七年,「美國各大學中國語文聯合研習所」棄「台」登「陸」,由台北的台大移往北京的清華大學,台北的史丹福中心由台大接收,改名為「國際華語研習所」。
曾在台大史丹福中心擔任華語老師十多年的黎宜浩,一九八五年應聘到美國柏克萊大學中文系任教,這幾年她在美國看到大陸開放後吸引一批批美國學子前去,讓她越來越心急。
「對西方人來說,大陸宛如一個寶藏,而近年來台灣不再視自己為中國文化的傳承者,對外國學生的吸引力也相對降低,」黎宜浩說,外在環境丕變,讓大陸吸引了大批外籍學生。
根據教育部國際文教處的統計,一九九三來台的外籍學生共有五千一百五十四人,其中亞洲學生占了五分之三、美洲有一千兩百多人、歐洲為五百八十一人。到了二○○二年,外籍學生人數增加為七千三百三十一人,而增加的兩千多人幾乎都來自亞洲,美洲地區沒有大幅增加,來自歐洲的學生則多了一百多人。
近十年來台灣的外籍學生人數雖是緩和上升,但令華語界焦急的是,大陸卻是往上「飆」,每年可吸引七、八萬人。
不少人預估,隨著大陸經濟起飛,會有更多人想學華語,全球華語學習市場將會愈來愈熱門。

除了正式的中文課程外,不少學校都會安排寫書法、泡茶、包粽子等活動,引發學生對台灣文化的興趣。(師大國語文中心提供)
跟著「錢」途走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授龔鵬程在《世界華文教育的發展現勢》一文中指出,自一九九○年代後,世界上學習華文的人口逐漸增多。東南亞國家中,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一向以華人為對象,但如今馬來人讀華校或修習華語者已漸增多、泰國華文學校中也有百分之三十為非華裔學生;韓國百分之八十的小學已開設華語課程;澳洲則成立了國家級的漢語研究會。
根據「北京日報」報導指出,在中國大陸加入世貿後,很多外國人都想到中國找工作,目前韓國三星、大宇等企業在招募對華貿易人才時,甚至要求要有「漢托」成績證明。所謂「漢托」,就是中國式托福,指的是一九九○年中國大陸開始舉辦的中國漢語能力考試。
由於日、韓積極拓展對大陸的貿易,需要很多會中文的人才,使得到台灣學華語的亞洲面孔也忽然多了起來,其中也有不少美國華裔,他們之所以選擇來台,主要是看中台灣的生活與交通便利,加上台灣是美日文化的大熔爐,對外國人友善,比較不會產生文化衝擊。
三十二歲的房瑞連,是美國紐約長大的華裔第二代,大學時她曾經在大陸昆明學過中文。「他們的口音很重,上課學的和出去聽到的完全不一樣,」她說,來台灣學中文,還可以一面教英文,一舉兩得;此外台北的生活水準也接近紐約,非常習慣。
「『錢』途在哪裡,學習就在哪裡!」師大國語文中心主任戴維揚表示,現在泰國有三千萬人準備學華語;韓國最大的補習街上,也以華語補習班居多,未來華語市場只會擴增不會萎縮。台灣的利基在於,早年在台灣各大學讀書的東南亞僑生,如今都是當地社會的中堅份子,不少人已是各大學的中文系主任,「台灣早年播下的種籽,現在都長成大樹,對於吸引東南亞學子來台很有幫助。」

讓外籍學生融入台灣、愛上台灣,將是台灣與國際接軌的最佳外交資源。
由「繁」入「簡」易
不過,也有人會問,使用簡體字的中國人這麼多,台灣的繁體字教學有何競爭力?
「不要小看繁、簡字的選擇,由繁入簡非常容易,由簡入繁就比較困難,」台大國際華語研習所所長陳凌霞說,很多人都認同繁體字是「台灣最偉大的世界遺產」的說法,並且以能夠學習繁體字為傲。
舉例來說,百萬名台商進入大陸工作,很少聽說有人為了認識簡體字而必須上補習班的;相反的,大陸高校和文史科系,卻得為學生加開「古代漢語」課程,以便年輕學子用繁體研究「說文」、理解老莊。就學習效率而言,學了繁體字對認識簡體字不會出現太大障礙;但學了簡體字,卻未必看得懂繁體字,還得重新學一遍。
經常往返兩岸的人可能發現,繁體字在大陸似乎有復興之勢,簡體字的使用越來越鬆散;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店面招牌,以繁體字書寫者,越來越多。
來自蒙古烏蘭巴托,去年三月到台灣師大國語文中心學中文的其木格就有類似體驗。由於蒙古與大陸的經貿往來越趨密切,學好中文對未來很有幫助,其木格從進入烏蘭巴托大學歷史系開始,就副修中文,但學的是簡體字。現在學繁體字,才知道「繁體字的每個部首都可以拆解,有重新學中文的感覺,」她說。
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兼任教授黃沛榮在《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指出,簡體字的弱點,是在文字改革時只考慮到書寫的便利,未顧及中國文字的結構,以致容易出現語意及形聲上的混淆,譬如「廳」簡化為「泆」,容易與「斤」混淆;「敵」簡化為「菩」,容易與「故」混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其次,簡體字為了減少使用的字數,往往將兩個不同的字合而為一,出現「兼代」的情形,如「遊」、「游」二字合併為「游」,但如果旅遊行程上出現「西湖夜游」四字,就不清楚是晚上遊覽西湖,或是晚上在西湖游泳。對於文史研究者更是不便,如簡體字以「跕」字兼代「塤」、「壎」,清代文學家卻有「張塤」及「張壎」二人,若在有關清代文學研究的論著看到「張跕」的名字,稍一不慎,就會將二人混淆。

除了正式的中文課程外,不少學校都會安排寫書法、泡茶、包粽子等活動,引發學生對台灣文化的興趣。(師大國語文中心提供)
開放的氣氛
事實上,放眼學習華文最熱的美國,繁體字教學也未必是劣勢。
根據師大華語所兩千年完成的「美國大學中文教學環境之調查研究」,顯示在問卷回收的九十一所大學中(約占全美有中文課程大學的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十一的大學中文課程只教繁體字、百分之二十二只教簡體字;而百分之六十七兩者都教,其中百分之三十八先教繁體字、百分之六先教簡體字,百分之十六兩者一起教,顯示繁體字教學的需求還是很大。
這項研究歸結,「可見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繁體字仍是美國各大學中文教學的主流,尤其是當學習者要深入研究中國文、史、哲等深奧的古典文化時,唯有先把數千年傳下來的正統中國文字認識清楚,才得進入中文的廟堂。」
兩年前曾到大陸考察「漢語教學」的師大華研所教授鄧守信分析,台灣強的是師資、老師的敬業態度及設備;大陸強的是政策積極、主管機關位階高,各地大學院校開設華語班的動機強,又有眾多邦交國可以輸出師資等。中共在國務院下設有漢語教學辦事處,稱為「漢辦」,可以直接協調各部會大力推動漢語教學。
在台灣方面,為了吸引更多外籍學生來台唸書、學中文,教育部每年提供一億五千萬元的獎學金,讓有心來台、成績不錯的外籍學生可以不需為學費和生活費憂慮。今年起,外交部並設立總額五千萬的「台灣獎學金」,提供給邦交國、東歐、俄羅斯及蒙古等地學生來台學中文,有意者可以洽詢中華民國外交部各駐外使館。

使用簡體字的人口雖然多於繁體字,但繁體字仍是深入中國古典文化的入門之道。由於兩岸三地民眾往來頻繁,上海大都會的店面招牌也多以繁、簡並列。(莊坤儒攝)
學中文,增強競爭力
事實上,台灣自由開放的氣氛更可能是扭轉劣勢的契機。一九八九年大陸爆發鎮壓學生的「天安門事件」,就讓許多想到大陸學中文的外國學生卻步,還有數百名在大陸的外籍學生為了更安全的學習環境,而湧入台灣。當時教育部為了吸收這批學生,臨時要求一些大學開設或增設華語班,例如政治大學的華語班就是這樣產生的。
以唐詩流傳為博士論文的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生倪健,十年前曾赴北京學中文,去年不滿北京政府隱匿SARS疫情而改變再次赴北京的心意,選擇到台大華語研習所磨練他的古文能力。
「兩岸教學各有千秋,台灣老師知道什麼方法最適合外國學生,會讓學生多說話,討論時會認真改正學生錯誤,如聲調、語法等,」倪健說,大陸老師的教學方法保守,還是沿襲老師說、學生聽的路子。
雖然英文仍是全世界最強勢的語言,但全球華語熱確實已蔚然成風,中英文俱佳者也將具有更優越的競爭力。在為數眾多的來台外籍學生中,或許不乏未來影響兩岸外交的折衝家,或是在海外傳遞中華文化的漢學家。因此讓更多外籍友人愛上台灣、認同台灣,這樣的投資絕對值得。
台灣中文課程資訊站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http://www.edu.tw/EDU_WEB/Web/BICER/home.htm
台灣大學國際華語研習所:
http://ccms.ntu.edu.tw/~iclp/
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
http://mtc.ntnu.edu.tw
政治大學華語研習班:
http://lc.nccu.edu.tw/mandarin.htm
文化大學華語中心:
http://mlc.sce.pc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