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三歲的旅日台僑彭楷棟是國際知名的佛教藝術收藏者。早在民國七十六年,故宮博物院便曾邀請彭楷棟回台展出,並於八十四年收購藏品中的三十二件精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價值不菲、雕工細緻的北魏太和元年釋迦牟尼佛坐像。
對於以歷代皇室收藏為主的故宮博物院而言,佛教相關藝術品不僅數量有限,也偏於中國,彭楷棟的捐贈為故宮的典藏做了重要的突破。
彭楷棟的一生充滿傳奇。生於新竹小漁村的彭楷棟三歲喪父,母親改嫁後,開始過著坎坷的童年。少年時因緣際會,跟著恩人隻身赴日發展,在撞球場工作。外型俊秀的彭楷棟還曾經當過電影《望春風》的男主角。
日後因為經營房地產致富的彭楷棟,經常名列日本繳稅前二十名大戶,不料有一年因為寄美金給海外求學的子女而觸法,被關了二十三天,在牢中,他想起小時候母親對神佛的虔誠,於是動了收藏佛像的念頭。
關於展覽,佛教文物可以說是亞洲文化中,時空跨度最大的一環。而金銅佛像因為便於攜帶,更是佛教傳播的重要媒介。
西元前五世紀,佛教緣起於印度北部,前三世紀開始向外傳播,往東南傳播到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泰國,稱為南亞文化圈;往東北到達中國、日本和韓國,稱為東亞文化圈。本次展覽便按佛教傳播脈絡,分為南亞、東亞兩大展區,讓觀眾可以欣賞不同國家在不同文化融合創造下,面貌、風格特色不一的佛像。
例如印度貴霜王朝犍陀羅地區佛像,有鬈曲的髮紋與非常高挺的希臘鼻,而柬埔寨的佛像,其髮式結成筒狀高髻,上身裸露,腰繫不過膝的魚尾式圍裙,是典型柬埔寨君王的樣式。
在南亞和東亞文化圈之間,故宮特別設立了一個佛像夾道的轉折處,通道的盡頭旁則是本次展覽最受矚目的兩件藏品:北魏金銅佛坐像與絹本五代觀音曼荼羅圖,這兩件市價超過十億新台幣的珍品,因為被日本列為重要文化財,不准流落日本國外,於是彭楷棟將之捐贈給台灣駐日代表,再轉借故宮做短期展覽。
另一件充滿傳奇的藏品,則是一尊中國隋朝觀音菩薩像。這尊瘦長菩薩上身比例特別長,樸拙貼身的彩帶、衣摺線條,加上曼妙的身材、精細的髮紋與瓔珞垂飾,交織出菩薩的慈悲與尊貴。
當初,彭楷棟在法國旅行時,在一家書店門口看見這一尊菩薩的海報,一看就深受吸引,經常流連在海報前。後來才知道這是一尊已經由羅浮宮訂購的佛像,收藏家住在泰國。知道了菩薩的藏身處,彭楷棟立刻搭乘最近的班機飛往泰國曼谷,並以滿滿的現金,搶下這一尊菩薩像。
去年十一月,彭楷棟透過駐日代表處轉達捐贈的心意,喜出望外的故宮博物院立刻派遣副院長林柏亭與三位同仁前往。林柏亭印象深刻的是,在最後一車文物即將運離彭府的時候,儘管天色已暗,九十多歲的彭楷棟不懼屋外的寒凍微雨,親自站在門口送別陪他半世紀的佛像。他哽咽地說:「祝願諸佛菩薩順利到台灣故宮,供奉在更好的環境中。」可知其對佛像的深情。
「佛即是緣色是空,騰榮致富化佛藏;彭翁禪心遊四海,十方金身歸故宮。」這是駐日代表羅福全送給彭楷棟的一闕詩文,充分表達此一展覽之可貴。
忙碌於工作或醉心於佛教藝術的觀眾,趁此金秋時節拜訪故宮,必能有半日的寧靜與祥和,除了欣賞佛像,也感念一位智慧老者的無私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