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政府及民間的各種投資計畫,台灣西部海中將填出三個台中市的面積。台灣的地,可以和經濟成長一樣,另創一個台灣奇蹟嗎?
雖然地價飆漲、環保抗爭不斷,大面積土地難求,但審核環境影響評估開發案的環保署卻未就此閒散。
兩年來,西海岸海埔地上仍誕生了十幾個開發案,工業區、高爾夫球場、遊樂區、石化廠等工程的環境影響評估,一波波趕集似的送進環保署。
一向產值低、作物少生的海岸,忽然成為各種產業摩拳擦掌的兵家必爭之地。

(邱瑞金)
西海岸,一路發?
由桃園觀音外海的工業區擴大案,一路南下到台南曾文溪七股工業區,中央的工業局、營建署到地方的住都局、縣市政府等單位,在西海岸海埔地上規劃了七個工業區、三個遊樂場,與新市鎮、垃圾場等工程,預計開發十三處海埔地,填海四萬多公頃,相當於三個台中市的面積。
大家選擇海岸開發,因為在開發單位看來,「往海岸開發最省麻煩,價錢便宜、土地大塊,想圍多少就圍多少,大海又不會遊行抗議,土地徵收時,更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環保署科長劉宗勇說。
不久前,位於高雄市中心的硫酸亞公司氯氣外洩,造成鄰近民眾不適,就有人提議不如將硫酸亞公司遷到雲林離島工業區。

海堤垂直延伸出外海,產生「突堤效應」,阻礙飄沙流動,將造成鄰近海岸地形改變。圖為台中港南側海堤。(邱瑞金攝)(邱瑞金攝)
怕海的日子到填海的日子
三月廿九日石化業龍頭台塑公司,宣佈第六輕油煉解廠在雲林麥寮海埔地上開工,由最早的宜蘭到今天的雲林,六輕換了五個地點,其中以仍是海埔地的麥寮阻力最少,六輕還因此可以在海岸設一個專用的石化港。
海埔地,是造物主賜給台灣的最好禮物。假以時日,就能成為一塊塊紮紮實實的土地,供人們安身立命。
人們甚至可以借支海埔地。過去,只在時出、時沒的地上,圍個土堤,吊蚵架、搶農作。因為「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看狂風巨浪,真叫我害怕」;今天,仗著技術的後盾,人們則以「白浪滔滔我不怕,掌穩舵兒往前划」的精神,開發海埔地,範圍由已露出海面的新生地、進而潮間帶,更划向了大海。
人們也在海埔地上看到了前人不敢看、也看不到的美麗新世界。
但海埔地畢竟不是陸地,雖然可能逃掉環保抗爭等社會壓力,但在土質泥濘、鬆軟,海浪出沒,天候改變就可能淹水倒灌的海埔地上開發,卻有許多「自然的壓力」,要克服的難題,不比在陸地開發少。

早期開發的海埔地,以農業使用為主,但鹽田經得起「水淹」,廠房等硬體建物卻不行。(邱瑞金)
挖自己的牆角?
光復後,開發台灣海埔地的面積不斷加大,填土區也增多,新竹香山、彰化鹿港、鰲鼓、曾文都在當時開發出來供曬鹽、種甘蔗或種稻等農漁業使用,但硬體工程仍少,除鹽田面積較廣,也只敢填到平均海水位,圍堤也接近自然坡度。
到了今天,海埔地開發由百、千到上萬公頃,以已經開發的彰濱工業區為例,開發面積一下喊到六千公頃,土方必須填到外海幾百公尺,「已不是開發海埔地,而是向海搶地」,一位海洋工程學者說,須要填土的面積超乎想像。
填海四萬公頃,土由何處來?過去填海埔地,往往一不作、二不休,抽沙船就沿海岸沙地上挖,如今土地填到外海,只好在台灣本島挖自己的沙石。
研究海埔地開發環境影響的學者郭金棟說,僅僅六輕,面積一千多公頃,必須填到外海五米深;加上現已露出海面的土地,為防海水倒灌、廠房浸水,也必須填高,沙子需求量須要幾億立方公尺。台灣沖刷量最高的濁水溪,一年也不過八百萬立方公尺,填一個六輕,等於一次掏空十幾年的河川沖沙,沙掏空了,下游當然受影響。
台南縣政府打算開發的七股工業區,將在曾文溪床上抽沙填土,更可能造成沙源已不足的曾文溪,河床崩塌,海水倒灌。台南縣昆山工專老師翁義聰就說,縣政府只想到六百公頃的海埔地開發完成,若能出售,將有六十億收入,卻沒有想到,曾文溪海堤垮了,六十億補都補不回來。

海岸不是「陸地」,開發前,首要對海、陸關係進行瞭解。圖為位在高雄海岸的中油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邱瑞金)
台灣人造台灣?
「上帝造陸,荷蘭人造荷蘭」,但填海造陸能力傲視全球的荷蘭,若見識台灣近來即將開發的上萬公頃海埔地,恐怕也要改口說:「上帝造陸,台灣人造台灣了。」
「荷蘭海埔地開發從沒有超過四百公頃的」,郭金棟說,而且他們是在海灣裡一點點、慢慢地圍出海埔地。東方的造陸王國日本,也只在風平浪靜的海灣,如東京灣、大阪灣變花樣,東京灣甚至由幾百年前江戶時代就陸續圍填。
台灣西部海岸平直,面迎狂風巨滔。規劃中的新竹香山海埔地影響評估就說,夏天有颱風,冬天有季風,風大、浪大,因此一年只有半年的施工時間。開發海埔地本身成本效益就不划算,更別提國土流失,與對社會、生態造成的衝擊。

若雲林離島工業區開發,造成外傘頂洲消失,雲、嘉內陸等於少了天然消波提,將直接承受大浪沖擊。圖為雲嘉海岸,外海即為外傘頂洲。(邱瑞金翻拍)(邱瑞金翻拍)
順天則逸,逆天則勞
人們以為填海埔地,可以增加國土利用的面積,但不當的開發海埔地卻可能弄巧成拙。海岸的沙石隨著水流、氣候、風向南北移動,若有海堤或工程做往外海,阻擋水流自由的南來北往,也就切斷沙源的流動,學界將之稱為「突堤效應」。工程像突出的堤,阻礙了河口出來的沙往兩岸漂移,補不到沙的一方就開始侵蝕。因此海岸的各種開發,都可能造成國土更劇烈的侵蝕。
現成的例子俯拾皆是。高雄縣由於綜合了曾文溪建水庫、地層下陷、西南氣流強大等因素,海岸已像張破碎的臉。後來中油液化接收站在高雄縣彌陀鄉北邊動工,工程往外海垂直延伸兩公里,又阻斷了曾文溪口的沙源南下,彌陀海岸沙源更告缺,海堤底部沙子被海浪掏空,五公里半的堤防全毀,水利局只好又掏腰包,花將近兩億元重做海堤。
十年前動工的彰濱工業區,海埔地填出去,自行阻斷海岸沙源的流動,工業區自己的海堤因底沙只出不進,不斷崩垮。
台中港南部的海岸,也因為沙源被港口阻斷,平緩的沙灘被沖蝕成小斷崖。不久台電公司在此設火力發電廠,又殃及池魚,位在電廠南岸的大肚溪口開始後退。
老天爺雖不停發出警訊,可惜無人理會。

海岸成了廢土與垃圾的最終去處?海岸的開發如欠缺整體規劃,人們就真要高唱「惜別的海岸」了。(邱瑞金)
消失的外傘頂洲
即將開發五處海埔地的雲嘉海岸,是由濁水溪沖積而成。濁水溪不只沖出集中近百萬人口的雲嘉平原,更往外沖出今天麥寮、台西、口湖等五塊海埔地,如今已成為六輕與離島工業區預定地;而其沙源滾滾而下,更進一步在雲、嘉外海形成外傘頂洲,雲林縣政府打算繼離島工業區之後,將之開發成第二期離島工業區。
但過去人們整治濁水溪,加上溪床採沙,近年來外傘頂洲露出海面的面積逐漸減少。
對想要大小通吃的雲林縣政府,如今恐怕得面臨魚與熊掌的選擇,因為北面的離島工業區若真動工,產生「突堤效應」,阻擋濁水溪沙源南來,外傘頂洲消失的更快,雲林就不太可能有第二離島工業區。對台灣,失去外傘頂洲,等於失去了一個世界奇觀,因為全世界只有兩個位在外海的流動沙洲。
對於雲嘉地區的百姓,損失外傘頂洲的傷害更直接。外傘頂洲其實就是雲嘉海岸的天然消波堤,保護著東石、布袋等沿海城鎮。它一旦不見,雲嘉外海將一改現狀,直接受大浪侵襲;而此地又是地層下陷區,「水淹內陸不是不可能」,港灣所黃清和說,離島工業區一跨步,雲嘉海堤則大告急。
美麗新世界或海市蜃樓?
「除了築西牆,挖壞東牆,在西海岸造海埔地還有其他困難」,營建署技正吳全安說,台灣現在不缺錢卻缺水,沿岸淡水水源缺乏。以想要開發遊樂區的嘉義鰲鼓海埔地、和雲林離島工業區所在的口湖,是全台灣雨水蒸發量最大的地區,蒸發量是降雨量的兩倍,準備遷到離島工業區的中鋼、台電也無一不需要大量的水。
海岸水不多,風卻源源不絕。彰濱遊樂區規劃了三個高爾夫球場、六個國際會議廳,高爾夫球場的風速最好每秒不超過○.五公尺,當地風速卻每秒五、六公尺,「不知道他們想蓋的是哪一種高爾夫球場?」地質學者張石角說。對這樣的開發案,審核環境影響評估的學者只能搖頭。
「大家光在紙上看這塊地、那塊地可以怎樣又怎樣,一張圖畫得漂亮極了,將來性如何又如何,要吸引多少人又多少人,能創造多少就業機會,照這些海埔地規劃計算,台灣所有的人都要搬到海埔地上來了」,一位審核環境影響評估的學者開玩笑說,海埔地水最多,不如就造個威尼斯城算了。
知識密集的事業
「海岸開發是一種知識密集的事業,須要長期對海相觀察、建立資料,若對海相不了解,貿然付諸於行動,海岸侵蝕、破壞,增加政府負擔,長期經濟效益損失,也嚴重侵害大眾的親水權」,民國四十七年就開始從事政府海埔地開發研究工作的陳章鵬說。
但今天大家急著據地為王,根本等不及從事海相、生態資料的累積,現有的資料,卻被視為開發的阻力與絆腳石。
劉宗勇舉例說,海岸邊飄沙的方向必須進行一、二十年的長期觀察,曾經有人只觀察一年海流,就斷定局部的潮流方向,結果做海洋放流管將污水排出去,廢水繞了幾圈,又繞回原地。
過去卅多年來,台灣的海岸土地使用,可以說都只強調海埔地的開發,開發不成就放棄管理,從未在海岸基本法上著力。至今海岸相關法規有卅幾種,卻沒有一種可以統合全局,做整體規劃,變成今天誰拳頭大,誰就拿去用。
廢土填海,慢慢來
黃清和以港口為例,許多港口隨時須要抽沙船待命,濬深淤沙,然後載到外海丟棄。港灣所就曾建議在台中港侵蝕的南堤做人工沙灘,若海浪沖蝕,就由台中港內的淤沙補充;可惜南岸侵蝕地又建了火力發電廠,如今台中港仍得時時挖掉沙石業者心中最寶貴的資源。
近來台北縣市為了廢土問題舉行「高峰會談」,雖然兩位縣市長還未談出結果,已有人提議在八里海岸設廢土區。但就像海埔地的開發,八里海岸是否一次吃的下那麼多廢土?「急不得」,許時雄說,如果八里海岸一年流失十公尺,也許我們往外海填個十一公尺,對海岸的影響不會太大,填土區又可利用。千萬不要以為反正土地流失,又要開發那麼大的海埔地,就一口氣把海岸都變成「垃圾海岸」了。
台灣太小了?
更根本的問題是,台灣非要大量「生產土地」不可嗎?
以佔有目前海埔地最多的工業局為例,工業區不是不夠,而是缺乏整體規劃、配置,彰濱工業區一次編列開發六千公頃,開發未完成,出售情況不佳,如今只好解編一半。「我們哪裡真的須要開發那麼多海埔地?」郭金棟質疑。
營建署則建議工業局,要開發離島工業區,不如先物盡其用,開發還有上千坪土地閒置的彰濱工業區,就不須重覆浪費資源。得到的答覆卻是,「彰濱工業區太靠近台中,人太多了,人多的地方容易有抗爭,不容易擺平。」
一位經建會官員也坦承,經濟部選工業區位時,基本上考量的只是如何取得用地,協助廠商,其他如農地如何保護,海岸如何侵蝕,是其次的考量。
台灣近年的發展,使得許多人深信人定勝天,卻不知造物主有其厲害處,如果造土成功,台灣也許能成就另一個世界奇蹟;如果不成功,可能要賠上現有的一個奇蹟。
〔圖片說明〕
P.18
海埔地是造物主送給台灣的最佳禮物,但若想一步登天,大規模填海造陸,「禮物」也可能暗藏危機。(張良綱攝)
P.20
海堤垂直延伸出外海,產生「突堤效應」,阻礙飄沙流動,將造成鄰近海岸地形改變。圖為台中港南側海堤。(邱瑞金攝)
P.21
早期開發的海埔地,以農業使用為主,但鹽田經得起「水淹」,廠房等硬體建物卻不行。
P.22
海岸不是「陸地」,開發前,首要對海、陸關係進行了解。圖為位在高雄海岸的中油液化天然氣接收站。
P.23
若雲林離島工業區開發,造成外傘頂洲消失,雲、嘉內陸等於少了天然消波提,將直接承受大浪沖擊。圖為雲嘉海岸,外海即為外傘頂洲。(邱瑞金翻拍)
P.24
海岸成了廢土與垃圾的最終去處?海岸的開發如欠缺整體規劃,人們就真要高唱「惜別的海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