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陲島民的「必要」之痛?
政府的發展計劃給予八里人一次又一次的希望,但是,先享受到的卻是塵土飛揚、滿街大車跑的景況。聯外道路固然送進一批希望遠離台北市,享受自然的新移民,卻也迎進了一堆「另一個世界」的「故人」在八里定居,翠綠的觀音山,到處可見靈骨塔、墳墓林立,濫葬之嚴重,恐怕連慈眉善目的觀音都要皺眉頭。
「沒辦法,我們八里背山面水,風水好,大家當然喜歡來,」八里鄉公所的陳建國秘書戲謔地說。他不平的表示,政府說要在觀音山成立國家公園,土地禁建禁用,結果三十幾年來什麼都沒有,偷渡的「寶塔」倒是來了不少,「我們八里,爹不疼、娘不愛,又這麼偏僻,所以人家不要的都會送來這裡,我們八里除了污水處理廠、垃圾場,還有五間療養院、安養院。」
的確,以八里極有歷史意義的樂山療養院為例,最早期收容的就是眾人避之惟恐不及的麻瘋病人。英籍傳教士戴仁壽一九三二年在地方士紳的反對聲中,創辦了這間名為「樂山園」的麻瘋病院,病患在此得到生活的尊嚴、與黑暗世界給不了的溫暖。現在,樂山療養院成了身心障礙小朋友的家,在古樸的建築與盎然的綠意中,盈滿的是孩子的笑聲。
現服務於樂山的李麗娟,土生土長的八里孩子,老家就在樂山附近,「以前常跑來樂山玩,大人叫這些小孩空囝仔,小時候不懂,也跟著叫,」麗娟說。她輕輕地摸著睡地香甜的水腦寶寶,「他笑起來真得好可愛!」
位於台灣島邊陲的八里,以最自然的態度和一切屬於社會邊緣的「人與物」生活,污水、垃圾、逝者和社會似乎睜眼不見的患者。據報導,最近林口鄉的填海造陸計劃,廢土運送的主要通道就是八里的交通樞紐──台十五線。
服務大台北
「我想,八里人可以理解,社會就是這樣,總得犧牲少數人讓大多數人過得好,」林一宏說,都市計劃中的八里,永遠做得是服務大台北的事。「可是政府要思考它的手段和方法對不對,沒有配套,只想到以利益交換,空有一堆好聽的計劃,結果,八里人得到什麼回饋?像是為了東砂西運挖了一個港口,規劃了一堆遠景給鄉民很多期待,誰曉得到頭來會是怎樣?」
現年七十幾歲的鄉公所張俊中老秘書,湖南人,在八里服務了三十幾年,愛八里的心溢於言表。「我當初在國民黨民眾服務站工作,被調來八里,來的時候,整個八里加起來才三十幾份報紙,後來我拼命推廣,離開民眾服務站時,有一千多份了!」他對八里信心依然,相信新築的商港會為八里帶來生機,「政府說第一期運砂石用,第三期完成就會有很多貨物進出,那時候,八里就更熱鬧了。」
因盛產綠竹筍,被譽為「綠竹筍的故鄉」的八里,就像台灣許多大大小小遙遠的鄉鎮,在期待與失落中,承載著生活必需的悲苦與歡樂,並由於位處邊陲,擔負著眾人不願承受之重。在握拳與鬆手之間,八里有點兒不知所措地看著時代巨輪在它身上碾過來去的痕跡,但硬頸的八里,終究會微笑挺身,迎接未來徨不可知的蒼涼、或榮景。
八里鄉小檔案
八里鄉位於臺北盆地西北端,淡水河出海口西側,總面積將近四十平方公里。行政區隸屬於臺北縣,為臺北縣廿九個鄉鎮市之一。總人口約為二萬八千多人。八里鄉農產品蓮霧、綠竹筍、文旦柚,質細甘甜,遠近馳名,此外新推廣的樹莓、火龍果亦有不錯成果。觀光景點包括八里八景、渡船頭風景線、觀音山健行、八仙樂園、廖添丁廟。大眾交通工具計有客運、社區巴士,亦可搭乘捷運到竹圍站再轉接駁巴士。
資料提供:八里鄉公所
更詳細資料請上網查詢http://www.bali.tpc.gov.tw/